书骨笺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大雪封山的第七天,陈砚之终于在“藏经阁”的顶层阁楼,找到了那本烫金封皮的线装书。书页边缘泛着暗黄,第三十七页的位置,有处极浅的虫蛀痕,形状像片残缺的枫叶。用指尖捻开纸页,竟从中抖落半枚干枯的银杏叶,叶脉里嵌着极细的墨丝,在雪光反射下,显出“光绪二十六年”的字样——这是她接管这座山间古寺藏书楼的第九个冬天,线装书是前阁主了尘大师的遗物。那位据说能在古籍中看见前世的老僧,在去年冬至圆寂时,怀里就揣着这本《藏经总要》,指腹在第三十七页磨出了薄茧,而所有经书的书脊,都以同样的角度朝向阁楼北墙,像在朝拜某个沉睡的佛龛。

  陈砚之是古籍保护专家,祖父留下的《芸香谱》里,夹着张该经书的残页拓片,拓片的空白处,用蝇头小楷注着行字:“此书以‘书骨’为纸,墨中掺芸香,阅之能辨真伪,唯陈氏后人可解其秘。”而“书骨”是种失传的古法造纸术,传说用陈年竹简的纤维混合檀木浆制成,纸页坚韧如骨,能保存千年不坏。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藏经阁曾遭火灾,半数古籍被毁,唯有这本《藏经总要》奇迹般完好,当时的住持说,是“书灵护主”,从此将其列为镇阁之宝,非阁主不得触碰。

  “陈老师,经书的材质分析出来了。”助手阿书抱着报告单进来,棉鞋上沾着雪渍,“纸浆里确实含竹简纤维和檀木成分,与‘书骨’的记载完全吻合。墨丝的成分是松烟混合麝香,这是清代‘防蠹墨’的配方,能驱虫避鼠。还有,了尘大师的禅房抽屉里,找到枚铜制书签,形状与那半枚银杏叶完全吻合,拼起来正好是片完整的叶子,叶柄处刻着个‘尘’字。”

  藏经阁的铜铃突然无风自鸣,第三声余音里,混着纸张翻动的轻响,像有人在阁楼深处翻书。陈砚之想起了尘大师圆寂前说的偈语:“三十七年雪,一页一世界,芸香散尽时,书骨自开口。”而山下的村民都说,每年冬至前后,藏经阁的窗缝里会透出微光,伴随着诵经声,跟着声音上山的人,会在石阶上捡到散落的书页,纸页薄如蝉翼,却烧不着,像用冰雪做的。

  阿书在北墙的佛龛下,发现了个暗格,里面藏着个紫檀木函,函锁是银杏叶形状,钥匙孔正好能插进那枚铜书签。木函打开的瞬间,股陈年的芸香气息漫出来,里面整齐码着七卷残经,每卷的末尾都贴着片银杏叶,其中一卷的经文中,有处涂改痕迹,形状与《芸香谱》里画的“梵文密码”完全一致。

  “这是《大唐西域记》的孤本残卷。”陈砚之摸着经文上的朱笔批注,“光绪年间,了尘大师的师父曾去西域取经,带回这批残卷,据说里面藏着玄奘当年未公开的路线图。火灾后,老住持怕残卷再遭劫难,将其拆分成七卷,藏在不同经书里,只留《藏经总要》作为指引。”而寺里的老僧们总说,了尘大师年轻时,常在深夜独自上阁楼,天亮时出来,袈裟上沾着银杏叶的碎末,像从书里抖落的,问他看见了什么,只说“书里的人在等雪停”。

  残卷的批注里,藏着串梵文密码,翻译过来是“七叶聚,雪开路”。陈砚之按提示,将七卷残经在雪地里拼出形状,月光下,经文的字迹突然变深,在雪地上映出幅地图,标注着后山“落雪洞”的位置,图上七个红点,与木函里的七枚银杏叶对应。而落雪洞在民国时是处避难所,1938年日军搜山,有批僧人带着古籍躲进洞里,从此杳无音讯,只在洞口留下串佛珠,珠粒的材质与那枚铜书签的铜料完全相同。

  当晚,陈砚之带着经书和书签赶往落雪洞。冬至的月光把山路照得发白,洞口的积雪下,果然露出七个凹槽,形状与银杏叶完全吻合。将铜书签嵌入中央凹槽,洞壁突然发出“咔嗒”声,裂开道仅容一人通过的缝,一股带着墨香的寒气涌出来,里面传来“沙沙”的声,像无数书页在翻动。

  顺着石阶往下走,洞壁的石缝里嵌着经书,每走七步,就有一卷露出封面,正是当年失踪的古籍。最深处的石室中央,摆着个石制经架,架上的《藏经总要》与陈砚之手里的一模一样,只是封皮上多了层薄雪,像刚从雪中挖出的。经架下的陶罐里,没有金银,只有件褪色的袈裟,衣角绣着个“尘”字,正是了尘大师年轻时穿的那件。

  “失踪的僧人没有死。”陈砚之看着袈裟里的纸条,突然懂了,“他们怕古籍落入日军之手,将其封存在洞里,自己守在洞口,冻成了冰雕。了尘大师每年上阁楼,其实是在与先祖的魂灵对话,那些银杏叶,是他们传递信息的信物。”石缝里的经书中,夹着张照片:年轻的僧人围着石经架诵经,雪从洞顶的缝隙飘进来,落在经书上,像给古籍盖上了层棉被。

  阿书在石室的角落,发现了具骸骨,胸前压着本完整的《大唐西域记》,书页里的银杏叶依然鲜绿,仿佛刚摘下来的。骸骨的手指骨缠着佛珠,珠串的末端,系着半枚铜书签——与陈砚之找到的那枚正好拼成完整的“尘”字,这是了尘大师的师父,当年没能走出洞口的老住持。

  “该让他们回家了。”陈砚之将两本《藏经总要》并排放好,书页突然自己翻动,在第三十七页重合,露出夹在里面的张纸条,是了尘大师的笔迹:“书骨记史,芸香护魂,雪落时,让古籍见见天日吧。”纸条的背面,画着个小小的藏经阁,阁顶的积雪正在融化,露出底下的银杏枝。

  天亮时,雪停了。陈砚之和阿书从洞里搬出古籍,阳光照在经书上,纸页泛着温润的光,像从未受过伤害。下山时,陈砚之看见落雪洞的洞口,那株百年银杏树的枝桠上,突然开出了朵白花,在残雪间格外醒目——老僧们说,这是“书灵显圣”,预示着被遗忘的历史,终于能重见天日。

  如今,七卷残经被修复完整,藏在藏经阁的恒温柜里。每当大雪封山,陈砚之总会在深夜听见阁楼传来翻书声,她知道那是了尘大师和历代住持,借着书骨的灵,在守护那些用文字记录的时光。而那枚铜书签,被挂在银杏树上,风一吹就发出“叮铃”的响,像在给经书里的故事打拍子,一字一句,都浸着雪水和墨香,在山间的雾里慢慢散开。
  http://www.paoshu5.cc/book/45742/2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