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巡狩途见民生暖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驰道两旁的稻穗已抽齐,晨露沾在稻叶上,被阳光映得像碎钻。赵姬坐在马车内,手里捧着一卷刚送来的《大秦日报》,指尖划过头版标题——“陇西土豆亩产超粟米五倍,田正坤亲授种植法”,忍不住笑出声:“政儿,你看田正坤,还真把土豆种成了‘救命粮’,报纸上都画了土豆的图样,连怎么刨土、怎么施肥都写得清清楚楚。”

  嬴政凑过来看,目光落在配图上:“这图样画得细致,连土豆的芽眼都标出来了。百姓就算不识字,看图画也能学。李斯这报纸办得不错,既传政令,又教民生本事。”

  萧何骑马跟在车旁,听见这话,接口道:“陛下,这报纸每月印三万份,除了各郡读报点,还往驿站、工坊、甚至偏远村落送。臣在沛县时,见村口老槐树下,小吏正给百姓念这土豆种植的文章,围了几十人,都听得入迷。”

  “俺也听了!”刘季从后面凑过来,拍着大腿道,“那小吏念到‘土豆能煮能烤,还能磨成粉’,旁边的老农直拍腿,说今年要留半亩地种土豆,省得荒年饿肚子。”

  樊哙扛着个布包,里面装着刚买的越地稻花鱼干,闻言大声道:“土豆能烤着吃?那岂不是跟俺的烤肉一样香?等回了咸阳,俺得让尚食局烤个尝尝!”

  赵姬笑着合上报纸,对车外的嬴阴曼喊道:“阴曼,你要不要看报纸?上面还有教百姓用皂角和松香做香皂的法子,比咱们宫里的简单,百姓在家就能做。”

  嬴阴曼立刻勒住马,凑到车窗边:“祖母,真的吗?上次绿萝给我用的香皂,洗完手又香又软,要是百姓都能做,就不用花钱买了!”

  闻言正跟在嬴政旁边侍奉的绿萝从车厢角落拿出块淡粉色香皂,递出去:“公主你看,这就是按报纸上的法子做的,加了些花瓣,比宫里的还香。昨儿在驿站,有百姓看见,还问奴婢怎么做呢。”

  正说着,前方传来一阵喧闹。只见十几个百姓捧着布帛、鸡蛋,站在驰道旁,见队伍过来,纷纷跪倒在地,山呼“陛下万岁,太后千岁”。为首的是个白发老妇,手里捧着块叠得整齐的青布,布面干净得发亮。

  嬴政连忙让队伍停下,亲自下车扶起老妇:“老人家快起来,不用多礼。”

  老妇颤巍巍起身,把青布递过来,声音带着哽咽:“陛下,这布是老婆子用太后教的香皂洗的,比以前用皂角洗得干净十倍!以前洗布要捶打半天,现在用香皂搓搓就干净,省了不少力气。还有这蜡烛,晚上点着亮堂堂的,老婆子能借着光给孙儿缝衣裳了。”

  赵姬接过青布,摸上去又软又滑,笑着道:“老人家手艺好,布洗得这么干净。蜡烛和香皂,都是让百姓日子过得方便些的小物件,只要你们用着好,就值了。”

  旁边的孩童举着个粗陶牙刷,奶声奶气地喊:“太后!俺有牙刷!每天早上用宫里面传出来的牙膏刷牙,牙齿不疼了!”

  嬴阴曼蹲下身,摸了摸孩童的头:“真乖!要天天刷牙,牙齿才会健康。下次本公主给你带更好的牙膏。”

  孩童眼睛一亮,抱着牙刷使劲点头:“谢谢公主殿下!俺以后要天天刷!”

  队伍继续前行,百姓们还在后面挥手,欢呼声顺着风飘了很远。樊哙摸着下巴,对刘季道:“俺以前觉得香皂、牙刷都是女人家的玩意儿,现在看百姓这么喜欢,才知道这些小物件比俺的肉还管用。”

  “你才知道?”刘季白他一眼,“上次在沛县,俺见酒肆的掌柜用香皂洗碗,比用草木灰快多了,还没味道。将来火车通了,把香皂运到匈奴地界,说不定还能换他们的好马!”

  吕雉跟在后面,闻言笑道:“刘亭长倒会做生意。不过香皂要先满足百姓需求,等产量够了,再考虑运到边境。上次尚工局奏报,咸阳的香皂工坊每月能产五千块,已经能供应关中各郡,下一步就要往越地、蜀地扩。”

  说话间,远处出现了越地郡守的身影。郡守领着属官,穿着整齐的官服,早早等在驰道旁,见队伍过来,连忙跪倒在地:“臣越地郡守李嵩,恭迎陛下、太后巡狩!”

  嬴政扶起他,开门见山:“李郡守,朕听说越地受了涝灾,水渠修得怎么样了?百姓的稻子有没有受损?”

  李嵩连忙回话:“回陛下,水渠已修了七成,多亏了将作监派来的工匠,用了新的夯土法子,比以前快了三成。只是前段时间雨水多,有十几亩稻田被淹,臣已让属官给百姓补发了稻种,还教他们用太后推广的‘垄作’法,把稻子种在高垄上,不怕水淹。”

  “垄作?”赵姬来了兴致,“你们怎么教的?百姓学不学得会?”

  “回太后,臣让农官在田间做示范,手把手教百姓起垄、插秧。”李嵩指着远处的稻田,“您看那边,就是按垄作法种的,稻苗长得比平田的壮实。百姓见了效果,都主动来学,还有的互相帮着起垄呢。”

  李斯拿出账簿,核对道:“李郡守,户部拨的修渠粮草,你这里还够吗?上次奏报说缺些松木,要不要从蜀地调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够!够!”李嵩连忙道,“松木已经从蜀地运来了,还多送了些竹子,说是能做水渠的闸门,比木材轻便还耐腐。百姓都说,这竹子闸门开关省力,妇女都能操作。”

  蒙恬走到水渠旁,蹲下身摸了摸渠壁,对嬴政道:“陛下,这渠壁用了石灰和碎石混合夯实,很结实,雨水冲不垮。李郡守做事还算用心。”

  嬴政点头,又问:“百姓晚上照明,蜡烛够不够用?上次听说越地的蜡烛工坊刚开工,产量还跟不上。”

  “回陛下,够用了!”李嵩笑着道,“工坊每月产两千支蜡烛,臣让属官按户分配,优先给老人和孩童多的家庭。晚上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亮着灯,比以前点油灯亮多了,还没烟味。”

  嬴元曼忽然指着远处的村落:“李郡守,那村里的孩子怎么都在屋外读书?是不是没有学堂?”

  李嵩脸色微变,连忙道:“回公主,学堂正在建,用的是太后教的‘榫卯’法子,不用钉子,建得快。再过半个月就能完工,到时候孩子们就能在学堂里读书了。臣还让人在学堂旁建了个读报点,以后《大秦日报》来了,孩子们也能跟着学认字。”

  赵姬点头:“学堂要建得结实些,还要通风好,别让孩子们闷着。《大秦日报》多送些去,让孩子们不仅学经书,也学农桑、算术,将来才能帮着百姓做事。”

  “臣遵旨!”李嵩躬身应道,语气里满是恭敬。

  夕阳西下时,队伍在越地郡府驻扎。郡守备了简单的饭菜,多是越地的本地风味:清蒸稻花鱼、糯米藕、炒野菜。樊哙一见鱼就眼睛亮,刚要伸手,被吕雉瞪了一眼,讪讪地缩回手。

  “不必拘束。”嬴政拿起筷子,夹了块稻花鱼,“越地的鱼新鲜,比咸阳的好吃。李郡守,这鱼是百姓自己养的?”

  “回陛下,是百姓在稻田里养的,稻子长,鱼也长,一举两得。”李嵩回道,“去年推广这种‘稻鱼共生’的法子,百姓的收成比以前多了一成,都说是太后的功劳。”

  赵姬笑着摆手:“是百姓自己肯琢磨,哀家不过是提了个主意。只要你们真心为百姓做事,比什么都强。”

  晚饭后,嬴政和赵姬坐在庭院里,看着远处村落的灯火。一盏盏蜡烛的光,像撒在地上的星星,温暖又明亮。

  “阿母,你看那些灯火。”嬴政指着远处,“以前巡狩,晚上走在村里,只有零星的油灯,现在家家户户都亮着蜡烛,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是啊。”赵姬靠在椅背上,怀里的猫小统打了个哈欠,“香皂、蜡烛、牙刷、报纸,都是些小事,可百姓的日子,就是靠这些小事一点点好起来的。咱们巡狩,就是要看看这些小事落实了没有,还有哪些没做到位。”

  庭院外,萧何和韩非还在核对水渠的进度,吕雉在帮小翠整理明天要走访的农户名单,嬴阴曼和小娥在教郡守的女儿用牙刷,樊哙和刘季则凑在厨房,跟厨子讨教稻花鱼的做法,笑声不断。

  赵姬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忽然对嬴政道:“等公输先生造好火车,咱们坐着火车再来越地,看看学堂建得怎么样了,稻鱼共生的法子有没有推广开,百姓的蜡烛和香皂够不够用。”

  “好。”嬴政点头,眼中满是憧憬,“到时候,咱们还带着玄钺和孩子们,从火车上看看这越地的稻田,看看百姓的灯火,看看这大秦的江山,是不是越来越好了。”

  夜色渐深,村落的灯火渐渐稀疏,只有郡府的烛火还亮着。巡狩的队伍在越地暂歇,却没人真正闲着——他们都在为百姓的日子琢磨,为大秦的未来盘算,而那些点亮在民间的蜡烛光、那些洗得干净的青布、那些握在孩童手里的牙刷,正一点点汇聚成大秦盛世最温暖的模样。
  http://www.paoshu5.cc/book/45754/26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