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少年如风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1998年9月1日,晨雾未散。陈武桢蹬着那辆老旧的牌自行车,车后座绑着的木课桌随着颠簸的路面咯吱作响。车把上的网兜里,铁皮饭盒与搪瓷缸碰撞,叮叮当当,像是某种倔强的宣告。村口小卖部的灯光在雾气中晕开,宝玉和福祥已等在那里。三辆自行车在晨光中排成一列,车轮碾过碎石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宝玉的车后座绑着一个崭新的凳子,漆面在路灯下泛着微光——那是他父亲连夜赶制的。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时,翼城中学四个鎏金大字终于映入眼帘。校门口早已人声鼎沸,上百辆自行车挤在车棚里,像一群被驯服的野兽。陈武桢看见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正扛着课桌爬楼梯,汗珠顺着他的鬓角滚落,在镜架上折射出细碎的光。
教学楼前的台阶比想象中更陡。陈武桢数着步子——三十七级,每一级都被岁月磨出了光滑的凹痕。他的座位靠窗,阳光透过玻璃上的灰尘,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
中午,三人在台阶上碰头。陈武桢打开饭盒,煎饼的香气混着炒鸡蛋的味道扑面而来。宝玉突然红了眼眶——他的母亲正穿过操场走来,手里拎着一个保温桶。当那碗冒着热气的排骨汤被捧出来时,宝玉的眼泪砸在水泥地上,留下深色的圆点。陈武桢别过脸去,心中泛起一丝酸涩,却倔强地没让眼泪流下。
那是一群十二三岁的少年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小山村,他们不知道从此那个安静的小山村便离他们越来越远,那村东的小溪流里清澈水流抚摸过的岩石、在水草里乱窜的小鱼、那座小桥旁静静吃草的羊群,都渐渐走远了;还有那些同村的、邻村的小学同学们都渐渐走远了,有些人甚至成了永别。
全新的学校和环境、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一开始是很难适应的,好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还能有好多小学的伙伴骑车同行,那个时候,骑上自行车就是追风少年的欢乐时刻,慢慢的熟悉了新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变成了相熟的好友和敬爱的偶像。
再回头,原来那些陪着自己的同村小伙伴,邻村小学同学渐渐的被新的朋友替换,想到这里陈武桢难免有些伤心,他们曾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如今确成为见面打个招呼的旧相识,难道成长就是这样吗?
或许生活就是这样,人们在收获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失去,在懂得珍惜的时候,失去的已经远去了,只是在那个年幼的季节里,我们都体会不到,一个十几岁的年纪,是体会不到三年五年或者十年的长短,更体会不到时间的洪荒之力。
于千万年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万千风沙里的一颗沙粒,所有我们经历的、可说的喜悦或埋在心底的伤痛,都是这时间荒野里的一颗颗种子,久经岁月的侵蚀沉淀,最后留给我们的终将会是一段记忆或是遗憾,那些故事里的人和事,被悄悄藏在心底,到最后也只能成为一份怀念。
成长或许就是这样——在收获的同时不断失去,在懂得珍惜时,失去的早已远去。
初中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陈武桢考了全校第89名。奖品是一个16开的相册和一张三好学生奖状。他把奖品拿回家时,父母脸上的笑容让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努力是有意义的。
但贫穷却像一根刺,始终扎在他心里。
田祥龙是少数不介意陈武桢家境的朋友。初一下学期,陈武桢在课堂上突发急性肠炎,疼得冷汗涔涔。田祥龙二话不说扶他去诊所,陪他在烈日下的水泥板上休息。蝉鸣声中,田祥龙突然笑了,露出那颗调皮的虎牙。那一刻,陈武桢认定,这是他一辈子的朋友。
可贫穷不是好朋友。
自卑像野草般疯长。陈武桢开始把自己关在家里,翻遍父亲收藏的旧书——《明英烈》《水浒传》《三国演义》,甚至港台武侠和风水杂谈。这些杂乱的阅读,既拓宽了他的视野,也让他的思想不再纯粹。
寒暑假的时候,陈武桢就会躲到姨妈家里,姨父是九十年代初就拥有大哥大的包工头,后来又成立自己建材公司,也算是整个镇上的风云人物,姨妈家的条件远比陈武桢家里好,只是这个叫西山峪的村庄位置有点偏,一排房子坐落在小山坡上,只有他们本家的四户人家,东边是姨哥二伯和四叔家,三家并排着,前面是二伯大儿子的院子,姨哥家的东侧的院墙和二伯家的西侧院墙中间还有一米多的距离,短小的路铺满青石板,像一个小胡同。
姨妈家的大门口是有台阶的,进门后就是一个大院子,一排大瓦房,瓦房西边又是一排平房,站在平房顶可以俯视整个小山村。
屋后是一片树林,夏天可听见鸟叫和蝉鸣,雨水多的时候,山里的泉水会沿着院子东侧小胡同流到山脚下的小河里,整个夏天泉水都在悄悄的流淌,小胡同的石板路被雨水、泉水冲刷后滑滑的,陈武桢经常在那里玩水,院子东南侧一棵大大的梧桐树,在夏天的中午它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为下面玩水的孩童带来清凉,也为这山村善良人家遮挡了风雨。
姨妈家唯一不好的就是吃水不方便,姨父经常出门在外,有时候回来的很晚,有时候天不亮就出发了。可能是因为心疼姨夫的劳累,挑水的活一般都是姨妈去做,每天一大早,一个瘦小的身影就去山脚下的大口井去挑水,经过一个夜晚沉淀,早去的井水很干净,晚去的则难免有些杂物落到井里,如果人多了还需要排队。一个来回大约三里路,去的时候是下坡走起来倒也轻松,挑满水回来的路全是上坡,步步难行;晴天还算好走,雨天路面湿滑,摔倒是常有的事。山坡的位置打井也没有太大的水量,直到后来通了自来水,姨妈家专门建了一个小小的水塔,吃水难得问题才算缓解。
现在很难想象当时的情景,一个瘦小的妇女如何用不足百斤的身躯肩挑上百斤的井水一步步爬到半山腰的家里,她是如何一天天坚持下来的,她又是如何一年年走过来的,她的信念是什么,是家里等待的孩子们,还是那个年代朴实无华的爱情……
姨妈家像是陈武桢另一个真实的家,姨妈的疼爱、大瓦房的清凉、平房顶的视野弥补了自家那三间茅草屋不能给的一种虚荣。
然而世界就是这样,它在光明正大的给与你一些你想要的东西时,也会悄无声息的带走你后来才发现更值得拥有更有价值的另一种东西。多年以后,陈武桢才有所感悟,在姨妈家是那段日子满足了自己一时的微不足道的虚荣,肆无忌惮的享受着她的溺爱,也让他过早的接触到了那个年龄不该触碰的流行音乐,和音乐里的儿女情长。
姨哥大他四岁,小的时候去,印象最多的是姨哥带着去村南山沟里的拦河坝里洗澡,山沟下面用石头垒起来的小水坝,是小山村蓄水抗旱的储水点。
当陈武桢念初中的时候,姨哥应该是高中甚至是大学了,每次去都住在姨哥的房间,也是在那里,陈武桢认识了磁带播放器,还有一盘盘装满流行歌曲的磁带,1999年左右的时间段,陈武桢就
http://www.paoshu5.cc/book/4588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