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这策问有点难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心中不由冷笑:到底是年纪小,见识浅,一个长在南方的泥腿子,没见过海,被这难题唬住了吧?然而,刘瑕并不知道,二宝此刻脑海中正飞速运转着远超这个时代的信息碎片。
他想起了苏寻衣提及的她那个年代的海防、关于对抗海上入侵者的知识。
想起了云亭先生教导的“因地制宜”、“攻心为上”的策略,更结合了石霖曾经说过漳州一带不太平的情况。
二宝并未急于动笔,而是先在纸上勾勒出几个关键词:情报、协同、攻心、利器、根基。
片刻之后,贡士们纷纷走到早已备好的考案前,研墨铺纸,开始作答。
大殿内一时间只剩下沙沙声,以及偶尔因紧张而发出的轻微吸气声。
二宝提笔,蘸饱了墨,落笔。
“学生对:窃闻东南倭患,非独外寇之凶顽,实乃内政不修、海防弛废之必然也。
倭寇如疥癣之疾,然痈疽在内。
故学生以为,平倭之策,当以‘内固根本,外剿首恶,水陆并进,剿抚兼施’十六字为要……”
二宝没有像许多人那样一开始就大谈如何调兵遣将,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内政。
他详细分析了沿海卫所废弛、军户逃亡、将官腐败、甚至有些地方豪绅与倭寇暗通款曲的现状。
指出若不整顿吏治,清除内应,再多的军队投入也是徒劳。
“故首要者,在于选派清廉刚正、通晓军务之重臣,总督东南军务,赋予专断之权。
严查沿海通倭之奸民、胥吏乃至不法卫所军官,重典治乱,以儆效尤。
同时,整顿卫所,清理空饷,招募当地熟悉水性、仇恨倭寇之渔民、盐民为乡勇,厚其廪饩,严加操练,使其保家卫土,此为‘固本’。”
接着,二宝论述具体战术:
“倭寇之长,在于舟楫迅捷,飘忽不定。
我朝水师旧舰笨重,难以追剿。
当务之急,一在改良倭寇所用之‘鬼船’(鬼船:指倭寇使用的轻型快速船只),取其轻便迅捷之长,加以我朝工匠之巧思,造适于近海追剿之快船。
二在改良火器,学生与师父游学之时,曾听闻海外有一武器,可百米外取人首级。
如佛郎机炮、鸟铳等,如若能装备水师及沿海炮台,以远攻克制倭寇近战之勇。”
“陆战则不然。
倭寇登岸,必寻据点,劫掠粮草。
我可效仿古之‘堡寨’法,于沿海要害之处,广筑墩台、烽堠,屯驻精兵。
另组织乡勇,实行‘保甲联防’,一村遇袭,周边村落即刻支援,使倭寇登岸即陷入重围,无处遁形,此乃‘水陆并进’。”
最后,二宝提出了一个让不少阅卷官都眼前一亮的策略。
“倭寇之中,亦非铁板一块。
有穷凶极恶之积年悍匪,亦有被掳掠、胁迫之沿海贫民,甚至有些乃是我朝逃亡之罪犯、破产之商民。
对此,当行‘分化瓦解、剿抚兼施’之策。
对悍匪首领,悬以重赏,全力剿杀,绝不姑息。
而对胁从者,可广发檄文,宣扬陛下仁德,许其弃械投降,既往不咎,甚至可编入乡勇,戴罪立功。
如此,既可削弱敌势,亦可彰显天朝气度,动摇其军心,此所谓‘攻心为上’。”
通篇文章,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有高屋建瓴的战略,又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更难得的是那份对底层民情的体察和对人性幽微的把握,完全不像是一个十二岁少年所能写出。
尤其是“内固根本”和“攻心为上”两点,直指以往平倭策略往往忽略的关键。
刘瑕的文章也算得上花团锦簇,引经据典,提出的“增兵、筑城、严查”等策略,也中规中矩。
但在二宝那篇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更富创造性的策论面前,顿时就显得格局稍逊,略显保守和空洞。
当所有考卷被收走,由读卷官们连夜批阅、排定名次后,最终的结果,几乎毫无悬念。
殿试完,二宝随着其他贡士们,走出宫门。
宫门外,早已是人头攒动,车马辚辚。
前来迎接考生的家人、仆从、以及看热闹的百姓,将皇宫外挤得水泄不通。
空气中弥漫着期盼、焦虑与各种窃窃私语。
在人群中,沈家一行人显得格外醒目。
苏寻衣站在最前面,踮着脚尖,目光急切地在鱼贯而出的青衫士子中搜寻着二宝的身影。
沈砚安站在她身侧,面色看似沉稳,但负在身后微微交握的手,指节却因用力而有些发白。
大宝、三宝、四宝也挤在旁边,连司言轩和司言锦,此刻也露出了关切的神情。
“出来了,二哥哥出来了。”眼尖的四宝第一个叫起来,小手兴奋地指着宫门方向。
只见二宝随着人流缓缓走出,他脸上带着一丝倦色,看到家人,他加快脚步走了过来。
“二宝。”苏寻衣立刻迎上前,一把拉住儿子的手,上下打量着,仿佛要确认他是否完好无损。
“考得怎么样?累不累?在里面可还顺利?”
一连串的问题,充满了关切。
二宝感受到家人目光中毫无保留的担忧与温暖,稍稍松弛了些。
他微微一笑,语气平和:“娘,爹,我没事。
考题虽难,但儿子已尽力作答,一切尚算顺利。”
沈砚安拍了拍二宝的肩膀,没有多问考试细节,只是沉声道:“顺利就好。
先回家,你奶奶非要亲自下厨,做你最爱吃的菜。”
大宝也凑过来,揽住二宝的脖子:“行啊老弟,看你这气定神闲的样儿,肯定考得不赖!
走,回家让啸风瑞瑞也看看咱们家的大才子!”
一家人簇拥着二宝,上了马车,将宫门外的喧嚣与各种探究的目光隔绝在外。
接下来的两日,对于沈家,对于所有等待殿试结果的贡士及其家族而言,无疑是煎熬的。
皇宫深处,文华殿内,灯火彻夜通明。
由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等朝廷重臣组成的读卷官们,正襟危坐,神情肃穆。
一份份承载着贡士们心血与抱负的殿试策论,在他们手中传递、审阅、品评。
http://www.paoshu5.cc/book/45887/5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