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同伟,你还是太年轻了
推荐阅读:
战帝归来顾靖泽白今夏
绝世萌宝:天才娘亲帅炸了
今天你成功登机了吗
恩爱夫妻宠娃日常唐夜溪顾时暮
谁说小皇叔要绝后?我两年生五崽
抗战:用大炮带领东方巨龙重新崛
一仙,一鬼,任平生
孽徒你无敌了,下山祸害师姐去吧
快穿之疯批大佬别浪了
综影视之炮灰抱男神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1992年3月,先进巡航导弹定型试射成功的捷报传遍军阁,祁同伟凭借这场历时七个月的攻坚硬仗,荣立特等功。一个月后,军阁正式下发任命文件,任命祁同伟为军阁第五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行政级别定为副部级,
24岁的副部级干部,在大夏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消息一出,不仅军工系统震动,连军阁核心圈都对这位“天才后辈”刮目相看。
祁同伟走马上任的第三个晚上,刚处理完某型导弹预研项目的立项报告,就接到了爷爷祁胜利的电话,让他深夜到军阁副总办公室一趟。
当祁同伟推开那扇熟悉的实木门时,祁胜利正坐在沙发上批阅文件,台灯的光晕在他鬓角的白发上镀上一层柔光。
“坐吧。”祁胜利抬了抬手,示意他坐在对面的沙发上,亲自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巡航导弹的事做得不错,没给咱们祁家丢脸。”
祁同伟接过茶杯,轻声道:“爷爷,这都是团队的功劳,我只是做了该做的。”
“别谦虚,也别骄傲。”
祁胜利放下手中的笔,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24岁的副部级,听起来风光,但背后的风险你得想明白。你的能力和才华,军阁上下有目共睹,巡航导弹、之前的锄奸行动,
都是你实打实拼出来的,这点没人能抹杀。
但你别忘了,你是我祁胜利的孙子,
我这辈子没为你走过后门、打过招呼,但这个身份本身,就是别人议论的由头。
地方上的人不知道,但军阁高层核心圈里,谁不清楚这层关系?”
祁同伟握着茶杯的手指微微收紧,他明白爷爷的意思。
这段时间,研究院里虽然没人明着说,但偶尔传来的窃窃私语,他也听到过几句,无非是“年纪轻轻靠背景”之类的闲言碎语。
“爷爷不是要你否认这个身份,而是要你认清现实。”
祁胜利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带着长辈的期许与告诫,
“你现在就像一棵长得太快的树,枝干看着粗壮,根扎得还不够深。
接下来的两年,你得沉下心来沉淀自己。
第五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这个位置,是个绝佳的平台,你要安心为国铸剑,把军工技术吃透,多主导几个硬项目,让那些质疑你的人无话可说。”
他顿了顿,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推到祁同伟面前:
“还有,你当年在汉东大学读法学硕士时,不是因为军情局任务中断了博士学业吗?
趁着这两年相对安稳,把博士学位拿下来。军工研发需要硬技术,官场行走需要懂法律,两者结合,你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祁同伟拿起文件,正是汉东大学法学院的博士入学恢复申请,上面已经盖好了军阁和研究院的公章。
他抬头看向爷爷,眼中满是敬佩——爷爷不仅为他规划了职业方向,连学业都考虑得如此周全,这份深谋远虑,让他自愧不如。
“爷爷,我知道该怎么做了。”祁同伟郑重地点头,“接下来两年,我一定戒骄戒躁,一边搞研发,一边完成学业,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祁胜利满意地点了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记住,真正的本事,是别人拿不走、抹不掉的。等你翅膀硬了,自然没人再敢轻视你。”
接下来的两年,祁同伟的生活被精准切割成 “两点一线”,
工作日,他是军阁第五研究院里雷打不动的核心研发带头人,一身藏蓝色工装裹着紧绷的神经,在精密仪器与图纸堆里跟技术难题死磕;
周末和节假日,他便换上整洁的便装,驱车赶往百公里外的汉东大学,在法学院的课堂与图书馆里,重拾书本做回纯粹的求学者。
这两条看似毫无交集的轨迹,在他的生活里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没有应酬,没有消遣,
甚至连喘息的间隙都被精确计算,可祁同伟甘之如饴,他心里清楚,这两年的沉淀,是为了未来能站得更高、走得更稳。
军阁第五研究院坐落在京郊的山坳里,四周被铁丝网与参天古松环绕,戒备森严得像座独立的小城。
祁同伟主导的某型先进中程弹道导弹项目,是院里当年的 “一号工程”,承载着大夏国防升级的厚望,
可摆在他面前的,是三座看似无法逾越的大山 ,制导精度提升、射程延伸、突防能力强化。
这三大核心难题如同三堵厚厚的墙,让之前的研发团队卡了整整半年,进度几乎停滞,直到祁同伟接手。
刚接过项目时,实验室里的氛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几十张图纸铺满了巨大的会议桌,团队成员们眼底带着血丝,脸上满是疲惫与焦灼。
祁同伟没有急着拍板,而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用了三天时间,将所有的试验数据、失败报告、技术参数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
他想起当年研发巡航导弹时用过的 “问题拆解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复杂的系统难题,往往能通过拆解成独立模块逐个击破,这个思路或许同样适用。
第四天一早,祁同伟召集全体研发人员开会,桌上摆着他连夜绘制的模块拆解图。
“我们把整个项目拆成 18 个技术模块,” 他的手指重重落在图纸上,声音沉稳有力,
“制导系统、推进系统、弹体结构、突防技术…… 每个模块成立专项小组,各司其职,每周汇总进度,遇到跨模块问题集体攻关。” 他将最难啃的突防技术和制导精度两个模块,留给了自己直接负责。
那段时间,祁同伟几乎是以实验室为家。
办公室的沙发上常年堆着一床薄被,桌上的搪瓷缸里永远泡着浓茶,烟灰缸里的烟蒂堆得像座小山。
针对突防能力不足的问题,团队试过多种方案,要么效果不明显,要么无法适配导弹的整体结构。
祁同伟盯着导弹模型,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脑子里反复推演着各种可能性。
直到第四天清晨,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他突然一拍桌子 ,
“可变弹道 隐身涂层”,或许能行!
这个想法在当时颇为大胆。
可变弹道能让导弹在飞行过程中改变轨迹,躲避敌方的反导系统拦截;而隐身涂层则能降低导弹的雷达反射截面,让敌方难以探测。
可想法虽好,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新型吸波材料的选型、涂层的厚度控制、与弹体结构的兼容性,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试验。
祁同伟带着材料小组泡在试验车间,对几十种吸波材料进行对比测试,
熬了无数个通宵,终于筛选出一种重量轻、吸波效果好且耐高温的新型材料。
同时,他又牵头优化发动机喷口设计,通过改变喷口形状、增加冷却装置,有效降低了导弹的红外信号特征,让敌方的红外探测系统难以捕捉。
射程延伸的难题同样棘手。导弹的射程与燃料能量密度直接相关,想要在不增加弹体体积的前提下提升射程,就必须改进燃料配方。
祁同伟带领推进系统小组,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对燃料的氧化剂、燃烧剂比例进行了上百次调整。
每次试验,他都亲自守在燃料罐旁,记录着每一组数据的细微变化。
有一次,试验过程中燃料发生轻微爆燃,冲击波把实验室的玻璃震得嗡嗡作响,
大家都吓得脸色发白,祁同伟却异常冷静,一边安抚团队情绪,一边仔细分析爆燃原因,最终找到了配方中的关键缺陷。
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调试,他们终于将固体燃料的能量密度提升了 12%,这意味着导弹的射程能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延伸。
研发过程中,并非没有质疑的声音。有人觉得祁同伟的方案太冒险,不符合常规研发逻辑;
也有人觉得他太过严苛,把团队逼得太紧。
可祁同伟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他知道,国防科技研发容不得半点保守,想要突破瓶颈,就必须敢闯敢试。
他会在团队士气低落时,给大家讲自己当年在部队执行任务时的经历,用军人的坚韧鼓舞人心;
也会在试验取得微小进展时,自掏腰包请大家吃一顿热乎的火锅,缓解紧绷的神经。
经过一年半的日夜奋战,终于迎来了导弹试射的日子。
试射场地选在西北戈壁,黄沙漫天,寒风刺骨。祁同伟和团队成员们顶着风沙,紧盯着监测屏幕,手心都攥出了汗。
当倒计时归零,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直冲云霄,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精准飞向目标区域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几分钟后,监测中心传来捷报:“导弹命中目标,误差小于 10 米!射程较之前提升 30%,突防成功率达到 95%!”
那一刻,实验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有人相拥而泣,有人挥舞着图纸呐喊。
祁同伟站在人群中,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底却泛起了泪光。
这枚成功试射的导弹,不仅成为大夏国防的又一 “国之重器”,更让他在军阁第五研究院站稳了脚跟,用实打实的成绩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而在学业上,祁同伟同样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与毅力。
http://www.paoshu5.cc/book/45892/30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