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大白话聊透人工智能 >数据给AI“供能”的背后,还有这些关键问题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数据给AI“供能”的背后,还有这些关键问题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咱们前面聊了数据是AI的“粮食”,没数据AI就玩不转,但光有粮食还不够——就像咱们做饭得考虑米新不新鲜、会不会浪费,AI用数据也得解决“数据从哪儿来”“数据干不干净”“能不能随便用”这些问题。要是这些问题没处理好,就算有再多数据,AI也可能“吃坏肚子”,甚至闯祸。接下来咱们就接着唠,看看数据给AI“供能”的背后,还有哪些不得不说的关键事儿。

  一、数据从哪儿来?AI的“粮食”不是天上掉的

  很多人可能觉得“AI用的数据,随便找一找就有”,但其实不是——要收集到足够多、足够相关的数据,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得靠不同的“渠道”去“找米”,而且每个渠道都有自己的门道。

  最常见的一种渠道,是咱们“主动给的”。比如你用社交软件发朋友圈、发评论,用购物APP下单、收藏商品,用导航软件查路线、记常用地址,这些行为都会产生数据,而平台会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用来训练AI。就像你在外卖平台点了几次奶茶,平台收集到“你爱喝三分糖、去冰的奶茶”这个数据,AI就能给你推荐同类型的新品;你在短视频APP上总给宠物视频点赞,平台收集到这个数据,AI就会多推宠物内容给你。这些数据都是咱们在使用软件时,不知不觉“贡献”出去的,也是AI数据的重要来源。

  还有一种渠道,是“专业团队专门采的”。比如要做一个能识别农作物病虫害的AI,光靠用户上传的照片不够——得有农业领域的团队,去田间地头拍不同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不同病虫害(蚜虫、白粉病、锈病)的照片,而且得拍清楚病变部位、不同发病阶段的样子,还得标注好“这是小麦蚜虫病”“这是水稻白粉病”。这种数据专业性强,要求高,不能随便凑数,得花大量时间和人力去采集。之前有个做医疗AI的团队,为了训练AI识别肺癌,花了3年时间,从全国几十家医院收集了十几万张肺部CT影像,还得让医生一张张标注“这是良性结节”“这是早期肺癌”,可见多不容易。

  另外,还有“公开数据集”可以用。行业里有些机构会整理好数据,免费或低价开放给大家用,比如咱们之前提到的IgeNet,还有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中文维基百科数据集”、用于语音识别的“Coon Voice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就像“公共粮仓”,AI开发者不用自己从头收集,能省不少事。但这类数据集也有缺点——可能不够“贴合具体需求”,比如公开的语音数据集大多是标准普通话,要是想做一个针对某地方言的语音AI,还得自己额外收集方言数据。

  总之,AI的“粮食”不是天上掉的,要么是咱们用户在使用中“贡献”的,要么是专业团队辛苦采集的,要么是从公开渠道获取后再加工的。每一份数据背后,都有不少人力和时间的投入。

  二、数据得“干净”:不然AI会“学歪”

  咱们做饭的时候,米要是有虫、有石子,得先淘干净才能煮,不然煮出来的饭没法吃;AI用数据也一样,得先把数据“洗干净”,要是数据里有错误、有杂质,AI学了之后就会“学歪”,做事情出错。

  啥是“不干净”的数据?比如数据里有“错误标注”——本来是猫的图片,却标成了狗;本来是“用户不
  http://www.paoshu5.cc/book/46178/4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