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府试岁考,由知府主考,府教谕、训导监考,定于六月,报名如州试。及第者称秀才。

  秀才欲赴省试进阶举人,有二途可选:其一径赴考场,不享优待;其二领受朝廷【教化任务】,如教授村民识读三百基础字及两千常用字。

  完成【教化任务】者,得知府颁【教化之功】凭证。持此凭证赴省试,可享优待——或总分加十,或同分时优先录取。

  另,【教化之功】依成效分等第评定。

  例如,教导一个村庄的民众掌握三百个基础汉字和两千个常用汉字,就能得到一星【教化之功】。

  教导两个村庄的民众学会三百个基础汉字和两千个常用汉字,可获得两星【教化之功】。

  教导三个村庄的民众掌握三百个基础汉字和两千个常用汉字,将获得三星【教化之功】。

  ......

  依此类推,集齐九星【教化之功】可合成一月【教化之功】。

  积累九月【教化之功】,可进一步合成为一日【教化之功】。

  获得一日【教化之功】者,朝廷将直接授予【七品教化官】职位,例如地方知县等实职。

  在省试中,若考生成绩相同,则优先录取【教化之功】更高者。

  朝廷对秀才原有补贴包括廪膳米、月例钱一贯、学田、徭役和田赋减免等。

  取消田赋减免,适当提高秀才的月例钱补贴。

  其余补贴如廪膳米、例银、学田等全部折现,并入月例钱发放,由秀才自行支配。

  经核算,秀才每月补贴总额约为三贯钱。

  未获得【教化之功】的秀才,月补贴削减三分之二。

  这部分削减的补贴将追加给正在乡村教化百姓或已获【教化之功】的秀才。

  具体而言,从事教化或已有【教化之功】的秀才每月可得五贯钱补贴。

  未参与教化且无【教化之功】的秀才,每月仅获一贯钱补贴。

  说到这里,燕长倾稍作停顿,让朱元璋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有时间理解消化。

  这项科举改革的核心正是【教化之功】制度。

  听完讲解,朱元璋与诸位皇子都震惊地望着燕长倾。

  他们完全明白了【教化之功】的深层意义:

  【省试中,有教化之功的秀才成绩额外加十分!】

  【成绩相同时,优先录取有教化之功的秀才!】

  朱元璋目光炽热地望向燕长倾,这项新政一旦推行——

  各地秀才必将争相奔赴乡野,为百姓启蒙识字。

  虽洪武年间尚无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之说,但科场角逐同样激烈非常。

  这教化之功加十分的恩科特典,足以令乙等秀才跃升甲等。更兼同分优先录取之策,无教化之功者恐难立足。

  【若教化之功相同,则按功绩高低排序?或优先录用功高者?!】

  太子朱标眼中满是钦佩。

  此策一出,纵使获得教化之功,秀才们亦难安心——谁人敢言自己的功绩定然高人一等?

  倘若他人教化之功更胜一筹,即便科考同分,名次亦当居后。若朝廷选官,录用概率自然天差地别!

  欲免此患,唯有竭力积累教化之功。

  唯功盖群伦,方无后顾之忧。

  这般心思一起,恰中朝廷下怀——天下秀才自当竞相开蒙布教,扫盲大业指日可待!

  ......

  【日月星三阶九品之功?九星合一月,九月合一日?】

  【如此精妙设计,燕倾究竟如何构想?】

  秦王朱樉苦思良久,终觉这教化之功的合成体系透着几分。

  确然古怪!

  在这套精密的等级制度背后,他隐约嗅到燕长倾深藏的谋算。这般设计,倒似借鉴了某些令人不快的经历......

  【不会的,燕先生是圣人,拥有圣人的智慧,能够洞察细微、预见百年后的长远格局,怎么可能吃亏?!!】

  秦王朱樉摇了摇头,驱散心中莫名的疑虑,依旧用崇敬的目光注视着燕长倾。

  ......

  【如果能获得一日教化之功,朝廷就能直接授予对方一个七品知县之类的教化官职吗?!!】

  【这么说,除了科举入仕,还能通过教化做官?!!】

  【若真开了这个口子,将来靠教化入仕的官员,会不会比科举出身的还要多?!!】

  【这些教化官员上任后,会不会带来其他问题?!!】

  晋王朱棡凝神沉思,思索着教化入仕一旦推行,会对大明现有官制产生怎样的冲击。

  ......

  【正在进行教化或有教化之功的秀才,朝廷每月补贴提高至五贯钱!】

  【没有教化之功的秀才,每月补贴则削减至一贯钱!!】

  【这样既奖励了愿意下乡教百姓读书的秀才,又不会给朝廷财政增添太大负担。】

  【真是一举两得啊!!!】

  燕王朱棣由衷佩服燕长倾通过调整秀才补贴额度,避免额外财政支出的巧妙策略。

  毕竟大明朝廷对秀才的补贴本就是固定支出,如今只是根据有无【教化之功】发放不同数额,并未增加整体负担。

  ......

  【不同等级的教化之功、省试加分、择优录取,燕先生哪里是圣人,分明是恶鬼吧?!!】

  【这政策一出,天下秀才想考举人,谁还敢不先去混个教化之功?!!】

  【看似给了两条路,没有教化之功也能参加省试。】

  【可若没有三两颗星的教化之功傍身,除非才华绝世,否则怎么争得过那些受优待的秀才?!!】

  周王朱橚神情复杂地望着台上的燕长倾,总觉得他对这世界怀有某种恶意,或者是对他们这些想躺平偷懒的人格外苛刻!!!

  此前推行了大明官员的政绩考评制度,实行末位淘汰与晋升机制,迫使各级官吏为提升考核成绩展开激烈竞争。

  随后又针对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有志争夺储位的皇子,制定了严格的晋升标准:需历任三年知县、四年知州、五年知府、六年布政使司,十年后方可监国辅政。这套制度逼得诸位皇子为夺嫡之位不得不全力相争!

  如今更在省试中增设【教化之功】的加分项,使得天下有志于举人功名的秀才们,为求仕途只得投身残酷的科场角逐!

  仿佛见不得他人懈怠苟安,定要将所有人拖入你死我活的竞争漩涡!

  ……

  【取消秀才的田赋豁免,改为增发月例银钱?】

  【为何只废除田赋优惠,却保留徭役减免?】

  楚王朱桢敏锐察觉到,燕长倾提议废除秀才免田赋一事背后必有深意,只是暂时难以参透其中玄机。

  ……

  【燕先生高明!】

  【既然数十万士子寒窗苦读只为科举入仕,何不将教化百姓纳入科考要求?】

  【逼得这些读书人若想应试为官,就必须主动下乡教书!】

  【如此既解决了全民启蒙的师资缺口,又能缔造大明教化盛世,为千秋科举奠定根基!】

  齐王朱榑暗自得意,他早料定燕长倾必有手段驱使天下文人——如今这招【教化之功】与科举捆绑,果然精妙!

  ……

  讲台上,燕长倾略作停顿,目光扫过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续道:

  “省试每三年一届,由六部重臣及翰林院官员赴各地主考,布政使司抽调属官协办。”

  “考期定于八月,报考流程参照府试。及第者授举人功名,取得会试资格。”

  为杜绝考生与考官舞弊,新增磨勘与复试两项制度。

  磨勘即在乡试放榜后,由主考官、监临官、布政使及知府等官员对中举者的答卷进行复核查验。

  复试则于会试前由朝廷统一考核各地举子学识,要求所有举子须在会试前十日抵达京城,具体考核内容可灵活调整。

  复试结果分为四等:一、二、三等者可参加会试;四等者罚停考一科或数科;未列等者直接革除举人功名!

  会试定于省试次年二月,由礼部主持。

  通过会试者,授予进士称号。

  进士最终需参加殿试,由朝廷裁定官职分配。

  官职授予仍以【教化之功】高者为先!

  此即科举改革之完整流程。

  燕长倾此番改革,主要参照明清成熟科举体系,唯在秀才与举人之间增设【教化之功】作为额外考评项。

  此举灵感源于前世高考加分政策与基层服务优先晋升机制的结合——

  将高考加分转化为科举省试加分,

  将支教经历替代支援边远地区建设,

  将优先晋升条件与教化百姓挂钩。

  【教化之功】的等级划分则借鉴抽卡游戏合成机制,

  旨在促使秀才群体主动竞争,扩大民间教化范围。

  盖因天下秀才仅数万,而大明村落逾数十万,

  若无等级激励,秀才们满足基础要求后必懈怠教化。

  唯以制度迫其内卷,方能持续推动百姓开蒙。

  在他们下乡教化百姓时,生活条件必然艰苦,与往日相比堪称吃苦受罪。若无外力驱使,指望这些秀才甘愿一边吃苦一边教书育人,显然不太现实。

  如此一来,大明数十万村庄中,至多仅有十分之一的百姓能读书认字,距全民识字尚有漫漫长路。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少需耗费数十年光阴。

  但若将【教化之功】划分等级,并在科举中给予相应优势,情况便截然不同。为保持科考竞争力,秀才们定会竭尽全力教导更多百姓。原本教完一村便止步者,必将奔赴第二村、第三村......

  在这场内卷中,人均教化数量将从一村提升至两村、三村甚至更多。燕长倾更颁布激励政策:凡集齐九星九月(即教化八十一村)者,直接授予七品知县之职。

  既然科举是为做官,如今教化百姓同样可得官职,那些屡试不第的秀才岂能不动心?必有穷尽余生完成八十一村教化任务者。

  在这双重驱动下——既有同侪竞争压力,又有官职 ——全民识字的目标终将加速实现。
  http://www.paoshu5.cc/book/46182/1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