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宋室始终未重蹈周汉晋唐之覆辙,可见真得唐末藩镇割据之训。】

  【果然如此,历代王朝怎会如此愚钝,诸侯分封这个陷阱,竟能一踩再踩,就算是头猪也该......】

  ......

  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正欲感叹,即便是头猪,在屡次踏入诸侯分封的陷阱后也该学乖了。

  可转念想到朱家这个,竟在宋元之后第五次跳进分封制的深坑,众人顿时笑不出来了。

  第五次啊!!!

  连大明在内,这已是第五个王朝栽在诸侯分封这个坑里了!!!

  为何朱家就是不长记性?!!

  讲台上的燕长倾在黑板的【宋】字下方续写【元】,又在旁标注【行省制】三字。

  宋亡元兴。

  蒙元人寡,华夏地广。

  为稳固统治、盘剥汉民,故创行省之制!

  虽其初衷乃武力维系统治、压榨百姓。

  然以今观之,元之行省制...

  既利朝廷辖治地方,又继宋之后再度强化集权,巩固国家一统。

  言至此,燕长倾退至教室门侧,让出整面黑板。

  从夏【禅让制·公天下】到【世袭制·家天下】;商立【 与地方行政】;周建【分封制】。

  再由周之分封,至秦之【大一统集权】;汉行【郡国并行】,经【削藩】、【推恩令】,终归【郡县制】。

  自汉集权,至晋【重启分封】,引发八王之乱,招致五胡乱华。

  隋灭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再统天下,复行集权427。

  隋二世而亡,唐再度一统,兴【科举】、立【三省六部】,再强集权。

  然唐中后期【节度使】酿藩镇之祸,至宋【杯酒释兵权】,收地方之权归 ,集权更甚。

  终至元立【行省制】,集权达新高度。

  这面黑板以简驭繁,将三千四百五十载集权演变脉络,清晰展现在朱元璋与众皇子眼前。

  此刻,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仿佛幻化成一条无形的历史长河,承载着三千四百五十年沧桑巨变的磅礴伟力,朝着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席卷而来!

  ......

  当朱元璋与诸位皇子的目光落在那块脉络清晰的板书上时,三千四百五十年的集权演变史令他们瞳孔震颤。在强烈的 ,他们的意识仿佛被无形之手不断托举——

  上升!

  上升!!

  再上升!!!

  这熟悉的失重感让他们立刻想起,当初燕长倾剖析千年君权相权之争时,也曾带给他们类似的体验。垂眸望去,那条亘古奔流的历史长河再度浮现眼前。

  但与上次笔直奔涌的河道不同,此刻这条横跨三千四百五十年的集权长河,正以螺旋攀升之势汹涌奔腾!浪涛间沉浮着:

  迷雾笼罩的夏商周,铁血森严的大秦,四夷臣服的汉武,骨肉相残的晋室,昙花一现的隋炀,八方来朝的盛唐,纳贡求和的弱宋,铁骑纵横的蒙元......

  虚空中传来燕长倾泠然的声音:

  若说夏商周三代以诸侯拱卫天子的分封制,是权力分散的初始形态——

  那么春秋战国的诸侯混战,便是对此制的第一次颠覆。

  而秦扫六合后推行的大一统集权,废分封、立郡县,使嬴氏皇权独尊京师,则是对列国纷争的再度革新!

  “西周、春秋战国、大秦三者相互关联又彼此对立的格局,构成了首个大一统 集权的波浪式演进过程。”

  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随着燕长倾的讲述,目光凝视着历史长河中相继浮现的西周、春秋战国与大秦王朝。三个时代首尾相连,其间大一统 集权的演变,正呈现出由低向高的波浪式攀升态势。

  “两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既延续了秦朝的大一统 集权,又有所调整。”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士族大土地占有为基础的方镇都督分权或区域割据,则是对秦汉郡县制 集权的颠覆。”

  “隋朝与唐前期重建的州县制、府兵制、科举制等 集权体制,又否定了魏晋南北朝的地方分权格局。”

  “因此从秦汉到唐前期,这三个阶段的承继与更迭,形成了第二个大一统 集权的波浪式演进周期。”

  燕长倾凌空轻点指尖,历史长河中自秦汉至唐前期的片段依次亮起。朱元璋与诸位皇子清晰看到,在这段 集权的波浪轨迹中——

  秦始皇时期处于巅峰的大一统 集权,到汉高祖时期明显回落,至汉武帝时再度攀升;东汉至西晋期间骤然跌落,直至隋唐前期才形成新的上升曲线。这一起一伏间,正构成了完整的波浪形态。

  “唐中后期因郡县制缺陷形成的藩镇割据,彻底颠覆了隋唐前期的 集权体系。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掌控军权、财权、行政权与监察权,形成内轻外重局面。”

  “两宋则彻底扭转唐末藩镇割据之势:通过收精兵、控财赋、削支郡、分事权,并以转运司等四监司收归地方权力,实现对唐末乱局的根本否定。”

  “蒙元沿袭宋制,进一步将地方权力集中于 。”

  在强化 权威的过程中,行省制度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构建 集权体系的关键枢纽。

  自隋朝肇始,历经元朝,三个历史时期的承继与变革,共同构成了 集权发展历程中正燕长倾话音方落,浩瀚的历史长卷中,隋至元的历史脉络渐次浮现。盛唐时期达到高峰的 集权体制,至晚唐明显衰退,历经漫长岁月,直至宋元之际才重现上升趋势。这起伏跌宕的轨迹,正是历史长河中又一个壮阔的波澜。

  纵观千年沧桑, 集权的发展始终遵循着虽然历代王朝常会重蹈地方分权的覆辙,但每次新的集权实践都会比前朝更为严密与强化。

  这正是三千四百五十年来 集权螺旋上升的历史轨迹!

  燕长倾的论述仿佛触动了历史深处的奥秘,浩瀚的历史长河为之震颤。三个集权阶段的浪潮首尾相衔,整条历史长河以螺旋上升之势奔腾向前,转瞬间跨越千年时空,将朱元璋及其皇子们尽数吞没其中。

  ......

  朱元璋与朱标等皇子猛然惊醒,个个汗流浃背,喘息不已。他们心有余悸地望向教室门口,燕长倾依旧从容而立,温润如玉的气质中透着几分凛然之气。

  燕长倾神色淡然,宛若超脱时光长河的旁观者,静立时自有一股凌驾众生之上的气度。

  历史洪流中,短期或许会有曲折反复。他缓步走向教室后排,步履从容,但放眼千百年的尺度——

  文明演进终将如江河奔涌,虽有迂回却始终向前。话音未落,他已停在朱元璋面前,眸光如霜。

  西周这般!

  强秦这般!

  炎汉这般!

  这般!

  杨隋这般!

  李唐这般!

  赵宋这般!

  蒙元这般!

  最后一步踏定,燕长倾直视这位开国 :汝之大明,亦复如是!

  朱元璋瞳孔骤缩,指节在扶手上爆出脆响。自登极以来,何曾有人敢这般俯视真龙天子?

  未及发作,那道白衣身影已翩然离去。朱元璋忽然卸了力道,挺直的脊背微微佝偻。这颓唐非因眼前之人,而是面对三千四百五十年的煌煌大势—— 集权乃不可违逆的天道。

  他亲手所封的藩王,恰是逆势而行的昏招。那些违逆大势的王朝,结局早已写在竹帛之上。

  朱标悄然握住父亲颤抖的手掌,温润目光中含着无声的承诺。

  关于藩王制度的弊端,诸位皇子自会商议出妥善的解决方案。

  燕长倾再次站到讲台前,在另一块空白的黑板上边写边说道:

  纵观历史,藩王制度曾多次出现。

  无论是西周、西汉、西晋,还是如今的大明,都实行过分封藩王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初衷大抵相同,皆是希望借助天子与诸侯王天下一家的政治格局,通过地方藩王拱卫 、遵奉朝廷的方式,来稳固皇权、维护统治、安定天下!

  若从创立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藩王制度并无不妥。

  听到这里,原本垂首沉思的朱元璋忽然抬起头,目光灼灼地望向讲台上的燕长倾。

  以西汉为例,汉高祖刘邦与汉惠帝刘盈在位时,诸侯王不是高祖之子,便是惠帝手足,彼此情谊深厚。

  因此各地诸侯王能与天子同心同德,遵奉朝廷号令,拱卫 政权!

  在此情形下,藩王制度确实有利于边疆稳定与社稷安宁!

  对国家而言可谓利大于弊!

  这种积极效应,在 在位期间始终显着可见。

  即便到了第二代君主继位,藩王制度仍发挥着正面作用。

  通常两代君主在位时间合计可达百年之久。

  一项政策若能持续百年发挥积极作用,作为创立者,岂有不施行之理?!

  燕长倾目光扫过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反问道。

  原本认定藩王制度必将导致国家 的众皇子,此刻都陷入沉思,重新权衡这一制度的利弊。

  就如陛下制定的宗室俸禄制度,站在陛下的立场,能说这个制度有问题吗?

  包括太子在内,陛下至今仅有十七位皇子。以举国之力供养十余位亲王,有何不可?!

  即便按照先前推演,到洪武九十二年时,大明宗室也不过万人之数。

  供养万名宗室虽会给朝廷带来压力,但远不至于拖垮大明王朝。

  “陛下在位期间,这项宗室俸禄制度绝不会出问题。”

  “即便陛下百年之后,这套制度依然能平稳运行百年之久。”

  “真要等到制度出现弊端,那都是百年后的事了。”

  “对陛下而言,一套能保证百年无忧的宗室俸禄制度,为何不推行?!”

  燕长倾的诘问让太子朱标与诸皇子朱樉、朱棡、朱棣等人眉头深锁,沉思之色愈浓。

  朱元璋却渐渐挺直了佝偻的脊背,眼中重新燃起雄狮般的锐利光芒。
  http://www.paoshu5.cc/book/46182/4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