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这群满身尘土的皇室成员,正激动地注视着这座由一百四十五个土豆堆成的宝山:其中大如成 头的有一百一十八个,稍小的二十七个。

  一石!

  二十石!

  朱元璋魔怔般反复念叨着这两个数字。泥人似的朱标凝视着土豆堆,又回望那片被翻得底朝天的小田,突然失声叫道:这片地不过一亩的四十分之一,竟能产一石......那整亩地岂不是......四十石?!

  这个数字让所有皇子都瞪大了眼睛。尽管这些土豆是他们亲手挖出,但亩产四十石的说法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朱棣盯着满地沾着新鲜泥土的土豆,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两下。

  目前四十石只是理论产量。燕长倾的声音适时响起,为这场狂热的计算降了降温。

  “这片小田能收一石,全靠夜里施肥和细心照料。”

  “实际上,若不施肥,再算上田力损耗和大田粗放管理这些因素,亩产二十石才是最保守的估计。”

  “当然,若是日夜施肥,精心照料,不考虑田力衰退,再多种些豆子,理论上的最高亩产能达到五十石!”

  燕长倾的语气带着理工科特有的严谨。

  然而,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一众皇子对这些数据毫无感觉。此刻,他们和他们的父亲朱元璋一样,陷入了呆滞,口中不断重复着:

  “五十石……”

  “五十石……”

  “五十石……”

  朱元璋却在听到“五十石”后猛然惊醒,下一秒,他暴怒而起——

  “砰!”

  他两步跨到燕长倾面前,一把揪住他的衣领,将他狠狠按在院墙上。朱元璋双眼血红,喘着粗气,狰狞地一字一句质问:

  “为什么?!”

  “为什么四十年前你不拿出来?!”

  “为什么四十年前你不把这土豆献出来?!”

  “四十年!整整四十年!要是早四十年,咱的爹娘、大哥怎么会活活饿死?!”

  面对朱元璋的暴怒、悲愤甚至怨恨,燕长倾沉默不语。他明白朱元璋为何如此激动。

  三十六年前,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遭遇旱灾,次年春天又爆发蝗灾和瘟疫。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不到半个月便相继离世。

  ——全是活活饿死的!

  甚至朱元璋自己也差点饿死。

  那一年,饿死的百姓成千上万……

  ……

  听到朱元璋凄厉的怒吼,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终于回过神来,纷纷上前劝阻:

  “父皇,松手!”

  “父皇,冷静!千万冷静!”

  “父皇,此事与燕先生无关。”

  “确实,燕先生生于至正十二年。”

  “那时祖父祖母早已离世。”

  ......

  众皇子或奋力掰开朱元璋紧握燕长倾的手,或挺身挡在燕长倾面前,唯恐父皇伤及先生。

  此刻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心如明镜——绝不容许任何人伤害燕长倾!

  即便那人是他们的父皇!

  因燕长倾手握亩产二十石的土豆之秘。

  这关系着千万百姓的活命粮!

  关系着大明能否真正摆脱 !

  纵使他们自己命丧父皇之手,也定要护燕长倾周全。

  毕竟这亩产二十石乃至五十石的神奇作物,唯有燕长倾通晓栽培之法。

  在他人学会培育技术前,燕长倾绝不能有丝毫闪失!

  他们清晰记得《屠龙技》课堂上,燕长倾曾言:不畏死,却惧痛。若受剧痛,或会自我了断!

  念及此,众皇子拉扯朱元璋的力道又加重三分。

  最终,朱元璋被皇子们强行拉开。

  朱樉、朱棡、朱棣等人仍不放心,以人墙隔开父皇与燕长倾,防其再度暴起。

  幸有朱标在旁温言劝慰,朱元璋终从暴怒悲愤中渐渐平复。

  看着挡在眼前的人墙,朱元璋冷眉倒竖:退下!

  众皇子望向朱标,见长兄颔首,方才散开。朱标仍半抱着父皇臂膀,随时准备阻拦。

  待人群散尽,朱元璋直视燕长倾,沉声问道:这土豆,是你所育?

  燕长倾淡然摇头:非也,本为海外异邦之物。

  “我对海外诸国风物颇有兴致,常与番邦商贾往来交谈。”

  “由此知晓彼处有种名为土豆的粮食,亩产可达二十至五十石。”

  “去岁年末偶遇一蕃商,得其仅存的几枚土豆,培育至今方得收获。”

  燕长倾坦然道出土豆来历。

  朱元璋未置可否,只追问道:“此物当如何栽种?”

  燕长倾详尽解释:“若种子充足,可整颗下种;若稀少,则按芽眼切块种植,一枚可分作三四块乃至五六块种苗。日常照料与寻常作物无异,唯需谨记发芽后不可食用。”

  “竟会有毒?”朱元璋眉头紧蹙。

  燕长倾执起一枚土豆道:“新鲜土豆本无毒,如同新烹的膳食可安心食用。但若似馊腐的隔夜饭菜,发芽的土豆自然不宜入口。”

  他轻抚光洁的土豆表面:“收成时这般完好的皆可食用。待生芽后,便只能作种或弃置。妥善贮藏可存半年,若见发芽弃之不食即可——正如见 标识自当远离,明知发芽仍要食用,岂能归咎于作物本身?”

  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纷纷颔首,深以为然。

  土豆耐储存的特性早已言明,若发芽后仍有人误食致病,实非土豆之过。

  燕长倾自怀中取出一册手札呈与朱元璋:此乃半年来记录的马铃薯栽培要诀。

  从切块下种、田间管理到储藏之法、烹饪之术,皆以图文详载其中。

  但凡识文断字又略通农事者,按此册行事便可成功栽种。

  朱元璋双手微颤接过《马铃薯栽培实录》,目光触及封皮时心潮澎湃——

  这薄薄一册农书,承载的可是大明万民饱食的希望!

  ......

  楚王朱桢随父王翻阅农书时,忽指食用篇目问道:此物去岁方始栽种,燕学士怎已通晓诸般烹法?

  殿内众人闻言俱是抬头,道道目光聚焦于燕长倾。

  青年学士神色如常,心中却暗忖:【朱桢何时变得这般较真?】

  初得薯种时,部分已腐坏不可栽植,遂试作食材。燕长倾从容解释,部分烹法自行摸索,余者乃番商口授。

  这合理解释让众人复又埋首研读农书。待朱元璋将内容烂熟于心,忽向燕长倾郑重长揖:

  朕代苍生谢过燕倾!

  幼年时亲眼看着亲人饿死、自己也险些饿死的朱元璋,比谁都明白眼前这堆土豆的分量。

  燕长倾呈上的那本《土豆种植心得》,对天下苍生而言,简直是救命的至宝。

  这何止是救活千万人?

  这是世世代代都能延续的活命根基!

  仅凭这份功劳,日后燕长倾便有资格踏入神农庙,与神农氏并肩而立,享受万民香火供奉。

  绝非戏言!

  在这年头,能让百姓吃饱的人就是圣人!

  莫说当下,即便放到燕长倾的后世,能让百姓吃饱的人照样是圣人——

  实打实、毫无虚名的圣人!

  而圣人在这个时代意味着什么?

  说白了,天子的别称就是“圣人”“圣上”!

  一个让百姓吃饱的圣人,地位几乎与天子平起平坐,连太子都望尘莫及。

  这样的圣人向天子行礼,天子都得侧身避让,再回半礼以示敬重。

  甚至说句难听的,若这样的圣人一时昏头想 ,天子都不敢杀他!

  顶多削去爵禄,撵回封地锦衣玉食供着,别出来添乱。

  过阵子,被削的爵位还得乖乖还回去。

  若有人再煽风 ,天子恐怕还得下罪己诏,反省自己究竟哪儿做错了,竟逼得圣人都要揭竿而起。

  什么叫圣人的排面?

  这就是!

  什么叫真正的免死?

  这就是!

  持续救活千万人铸就的圣人功绩,可比朱元璋随手发的免死金牌牢靠多了。

  他当年赐出的三十六块免死金牌,最后善终的不过两人。

  但靠活民之功凝成的免死金身,除非圣人自己作恶多端惹得 人怨,否则即便犯下十恶不赦之罪,天子也只能幽禁供养,绝不敢动屠刀。

  这便是圣人至高无上的地位!

  当然,这般金身并非一日铸成——

  需待土豆种遍四海八荒,方见真章。

  天下百姓纷纷种植土豆,收获丰硕果实,亲眼见证土豆惊人的产量后,这才真正明白发现并献上土豆之人为何能获得圣人般的尊崇与免死殊荣。

  面对朱元璋的躬身行礼,燕长倾坦然受之,纹丝不动。

  他确实当得起这一礼!

  无论最初寻找土豆出于何种目的,也无论献上土豆怀揣怎样的心思。

  但确确实实因他之故,才让土豆得以提前两百余年在这片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

  未来两百载,乃至更漫长的岁月里,将有多少黎民百姓因这金黄的块茎而得以活命?

  无人能算得清,更无人能数得尽!

  即便不从苍生福祉考量,单以 视角审视——眼前这袋土豆与那本《土豆种植心得》,也完全值得朱元璋这一拜。

  这土中珍宝,承载着朱明王朝未来百年的国运!

  曾亲身经历过 ,甚至沦为乞丐的朱元璋再清楚不过:百姓所求其实微乎其微。

  就像当年的自己,但凡能每日混上一顿饱饭,哪怕只有粗粮糊口,也绝不会投奔红巾军,更不会揭竿而起反抗元廷。

  真正是 至绝境——不 必死无疑, 上一次讲授《屠龙技》时,燕长倾谈及食、饮、逸、乐、财、色、权、名,便已显露出其志向非凡,甚至隐隐有圣人之姿。

  然而,他未曾料到燕长倾的成圣之机竟来得如此迅疾,甚至透着一丝轻易!

  可无论突然还是轻易,这确确实实是足以封圣的功绩!

  【原以为燕先生会以《屠龙技》为根基封圣,未料如今竟因土豆而成就农圣之名。】
  http://www.paoshu5.cc/book/46182/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