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天子即便收回,内阁仍可能借机再度掌握。

  在燕长倾看来,内阁制度并非完美,后世仍会出现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的内阁首辅。

  即便仅从当前局势分析,仅是初具雏形的詹事府及王府幕僚体系,已然具备决策之权!

  燕长倾执起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圈出议政权三字,目光扫过朱元璋、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沉声道:

  谁说议政权就不是决策权了?!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皆惊。

  【议政竟也是决策?】

  【议政不单是商议吗?】

  【若议政即是决策,为何还要区分二者?】

  【即便内阁拟好奏疏,最终裁断权仍在君王,议政怎能算决策?】

  见朱元璋等人眉头深锁,燕长倾以实例阐明:

  先前宗室俸禄制度弊病丛生,陛下与诸位殿下是否采纳了我的改制建议?

  众人虽疑惑其意,仍颔首称是。

  旧时实物税制,是否依我提议改为货币税制?

  朱元璋与众皇子再度点头。

  原本混为一谈的皇室内库与国库,是否按我建议分立管理?

  此时秦王朱樉等人仍在点头,而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等人却若有所悟——他们似乎触摸到了某个关键,却又未能完全抓住其中精髓。

  朱元璋、朱标、朱棡、朱棣和朱桢的眉头同时皱起,神色凝重。

  原先并存的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制,是否因我的提议而统一改为全国通行的省府州县四级行政体系?

  原本的大明官员俸禄制度,是否也采纳了我的建议,改为基本俸禄加奖励提成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新制?

  过去重农抑商的国策,是否同样依照我的主张调整为士农工商并重的新政?

  燕长倾连珠炮般的质问如同惊涛拍岸,冲击着朱元璋与诸位皇子。朱樉、朱橚、朱榑仍困惑地点头附和,而朱元璋、朱标、朱棡、朱棣及朱桢则如遭雷击,瞳孔骤缩。

  此刻他们终于领悟了燕长倾的真正意图!

  燕长倾负手而立,目光扫过众人:大明的各项新政皆源于我的建言!这样的我岂能说没有决策权?若无决策权,为何每条建议都能被采纳实施?既然陛下与诸位殿下都认可我的建言,又怎能否认我对大明发展的决策影响力?

  朱元璋与众皇子相视苦笑。表面看燕长倾仅是提出建议,最终决定权仍在他们手中。但每次采纳其建议的同时,就意味着燕长倾确实左右了大明国策的走向,深刻影响着王朝的未来发展。

  能主导国策变革,引领国家方向之人,岂能谓之无决策权?

  议政权本就是决策权的重要体现!能参与议政,就意味着能对国事提出建设性方案。

  “若采纳此建议,便意味着此国事政务的解决之道,乃是依循吾之意志。”

  “换言之,既然由吾决定如何处理这一国事政务,那么吾自然拥有对此事的决策之权!”

  “同理,虽内阁诸臣所议定之奏疏处理建议,最终仍需天子首肯方能施行。”

  “但只要天子最终批准下发的处理建议皆出自内阁之手。”

  “那么内阁便依然在实质上掌握着国事政务的决策之权!”

  “内阁制度之本质,不过是令天子掌握决策内阁之权,而内阁则掌握决策天下政务之权罢了!”

  燕长倾目光淡然地看着朱元璋,以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一众皇子,语气平静地说道。

  ......

  听完燕长倾之言,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一众皇子皆陷入沉思。

  他们原以为废除丞相制,改设内阁并仅赋予议政权,便可确保天子独揽决策之权。

  未曾想,议政权本身竟亦属决策权之一种!

  良久,燕王朱棣起身问道:

  “纵使内阁诸臣握有决策之权,然天子仍牢牢掌控内阁 之权。”

  “如此,即便内阁享有决策权,亦当难以威胁皇权吧?”

  “内阁诸臣,总不至于成为下一个权倾朝野的丞相吧?”

  对朱元璋及众皇子而言,他们最忧心的始终是相权是否会再度威胁皇权。

  若内阁之决策权尚不足以动摇皇权根基,那么他们倒也愿意接受内阁享有部分决策权。

  燕长倾闻言,轻声反问:

  “可知如何衡量一 柄之大小?”

  朱棣略作思索,握拳答道:

  “莫非是看其掌握的实力强弱?”

  “实力愈强,则权柄愈大?”

  在《屠龙技》的授课中,燕长倾曾向众人阐释过拳即是权权源于拳的道理。

  听闻燕长倾的提问,朱棣立即联想到这个观点。

  燕长倾微微摇头道:

  这个答案固然不错。

  但我另有见解。

  衡量权力的尺度,在于其管辖范围与处置事务的多寡。

  执掌一县之责,处理一县之事,便拥有一县之权。

  统辖一州之地,决断一州之事,便握有一州之权。

  治理一府之境,处置一府之事,便持有一府之权。

  掌管一省之域,裁决一省之事,便执掌一省之权。

  同理,若能总揽一国政务,处理举国之事,自然就掌握了一国之权!

  当内阁肩负起拟定全国政务奏章处理建议之责时,实际上就已获得了一国之权!

  而一国之权,本该专属何人?

  唯天子方可执掌!

  当内阁同样握有一国之权时,这天下究竟属于内阁还是天子?

  即便天子牢牢掌控着任免阁臣之权,所裁决的也不过是阁臣人选。

  纵使撤换全部阁臣,只要内阁仍负责拟定全国政务处理建议,其影响国策的权力就始终存在。

  这与阁臣人选并无本质关联。

  掌握如此权力的内阁,与昔日的丞相有何区别?

  无非是将丞相改称内阁,相制易名阁制。

  二者本质并无二致。

  燕长倾言毕,教室内一片沉寂。朱元璋、马皇后及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皆默然不语。

  良久,朱元璋沉声道:

  既然内阁终将成为另一个丞相,那朕便不设内阁!

  如同废除丞相制,即刻废止内阁制!

  如此总不会再威胁皇权了吧?!

  讲台之上,朱元璋的话语让燕长倾不禁哑然失笑:

  陛下,内阁制度尚未建立,何谈废除?

  这所谓的内阁制度,不过是我根据陛下与诸位殿下处理政务的方式,对未来可能发展的一种推测。

  虽然我认为按照目前的政务处理模式,未来很可能会自然演变成我所说的内阁制度。

  朱元璋闻言冷哼一声:

  那咱就永远不许设立内阁!

  这样总不会再出现威胁皇权的丞相或内阁了吧?

  燕长倾收起笑容,正色道:

  即便废除丞相制,不设内阁,将来仍会出现类似职能的新机构。

  陛下勤政之程度,古今罕见。

  但仅凭陛下一人,真能妥善处理大明繁重的政务吗?

  不能!

  丞相与内阁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天子一人无法独自处理天下繁杂政务。

  天子终究是人,不是神。

  若要妥善处理政务,就必须放权,需要臣子协助。

  臣子承担多大责任,就会拥有多大权力。

  只要臣子被赋予处理政务的职责,就必然会获得影响天下的实权。

  这样的臣子,即便没有丞相或内阁之名,也会有其实质。

  掌握相权之人或许会换个名号,但永远不会真正消失。

  正如前世那个关于曹丞相的典故,虽然本人已逝千年,但后世仍有无数曹丞相存在。

  ......

  太子朱标听完后,起身向燕长倾郑重行礼问道:

  “难道真的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防止相权或阁权威胁到天子的权威吗?!”

  燕长倾轻叹一声,摇头道:

  “从根本上讲,这个问题无解。”

  为何会出现中书省、丞相、内阁、首辅这样的职位?

  原因很简单——天子一人之力,根本无法处理全国繁重的政务!

  因此必须有人协助分担。这些人可以是中书省与丞相,可以是内阁与首辅,也可以是其他名号的官员。

  但无论名称如何变化,本质不变。

  只要有人被赋予辅佐天子处理政务的职责,就必然拥有相应的权力!

  即便名义上不承认,实际上权力依然存在,这不是天子个人意志能改变的。

  承担多少责任,处理多少事务,便拥有多大权力。

  正因如此,中书省、丞相、内阁、首辅的权力才会堪比天子——他们被赋予了批阅全国奏疏、拟定政事建议的职责。

  若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除非天子能以一己之力处理全国所有政务。

  但天子终究是人,不是神,绝无可能做到。

  所以,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无解!

  听完燕长倾的话,朱元璋、太子朱标以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眼中皆浮现深深的失望。

  连他们寄予厚望、视为圣贤的燕长倾都束手无策,看来此局确实难破。

  讲台上的燕长倾察觉到众人的失落,微微一笑:

  “虽无根治之法,但治标之策还是有的。”

  此言一出,朱元璋、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顿时精神一振。

  齐王朱榑打趣道:

  “治标之策?什么办法能治得了大哥?!”

  众人闻言,不由得笑出声来。

  太子朱标瞪了齐王朱榑一眼,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你这混小子,连大哥都敢戏弄......

  待众人笑闹过后,燕长倾正色望向朱元璋,以及在场的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诸位皇子,缓缓说道:

  中书省与丞相,以及内阁和首辅之所以能在朝政中掌握近乎天子的权力,关键在于他们被赋予了批阅全国奏章并提出处理意见的职责。

  因此,只需明确规定中书省与丞相,或是内阁与首辅处理政务的范围,便能有效制约其权力。

  比如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军事、工程、财政、农业等不同领域,每位内阁成员只负责特定领域的奏章批阅与建议。
  http://www.paoshu5.cc/book/46182/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