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各显神通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中央考察组离开后的第三天,省委小会议室里举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书记碰头会。周明远、刘建国、赵永春和李鸣风四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周明远开门见山:“考察组临走前,向我反馈了初步意见。中央认为我们班子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接替人选,需要慎重考虑。”

  这话说得委婉,但在场的人都明白,中央已经启动了省委书记接替人选的考察程序。

  刘建国面色平静:“明远书记为全省发展呕心沥血,我们班子确实需要提前考虑衔接问题,确保工作的连续性。”

  赵永春紧接着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稳定。无论谁接任,都要延续既定的发展思路,不能另起炉灶。”这话看似中立,实则暗指刘建国可能会改变现有政策。

  李鸣风保持沉默,他知道在这个敏感时刻,每一句话都可能被过度解读。

  周明远看向李鸣风:“鸣风同志有什么看法?”

  李鸣风谨慎回应:“我赞成永春书记的意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很重要。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新要求适当调整。”

  会议在微妙的气氛中结束。四人走出会议室时,赵永春特意与李鸣风并肩而行:“鸣风啊,晚上有空吗?一起吃点便饭。”

  李鸣风婉拒:“今晚已经有安排了,谢谢永春书记。”

  回到办公室,李鸣风陷入沉思。赵永春的拉拢之意明显,而刘建国此前也已抛出橄榄枝。他必须在这个关键时期做出明智选择。

  当天下午,李鸣风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是老领导董国云打来的。

  “鸣风,晚上来我家吃个便饭吧,就我们两个人。”

  李鸣风立即答应。董国云虽然在别的了,但仍有人脉,他的意见很重要。

  董国云的家,简朴而宁静。晚饭后,两人在书房喝茶闲聊。

  “省里现在的情况,你怎么看?”董国云直入主题。

  李鸣风谨慎回应:“还在观察。”

  董国云笑了:“你小子也学会打官腔了。我告诉你,周明远提前退下已成定局,接替人选主要在刘建国和赵永春之间产生。”

  “老书记有什么建议?”

  “刘建国实干,但锋芒太露;赵永春圆滑,但魄力不足。”董国云意味深长地说,“这个时候,你的态度很关键。”

  李鸣风明白董国云的意思。作为常务副省长,他的支持对任何一方都至关重要。但如果过早站队,风险也很大。

  两天后,李鸣风注意到一个微妙变化:省委办公厅突然调整了领导工作分工,将原本由赵永春分管的干部培训工作划给了刘建国。这看似平常的调整,实则释放出重要信号。

  赵永春那边迅速做出反应。有消息称,他最近频繁接待来自北京的客人,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离退休老同志。同时,省内有影响力的几位民营企业家也开始公开表示支持赵永春。

  更精彩的是媒体层面的较量。省委机关报连续发表刘建国调研的报道,突出其务实作风;而省内最有影响力的都市报则大篇幅报道赵永春慰问困难群众的新闻,强调其亲民形象。

  李鸣风保持低调,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稀土整合和重点项目上。他深知,在这个敏感时期,实干是最好的表态。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周后,李鸣风接到中央党校同学、现任中央某部委司长的电话:“鸣风,最近省里情况怎么样?听说要有大变动?”

  李鸣风轻描淡写:“正常的工作调整吧。”

  “我听说,上面对你印象不错。”同学暗示道,“这个时候要把握好机会。”

  挂掉电话,李鸣风明白,中央层面也在关注省里的动态,而他的表现已经引起了注意。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一次突发事件上。某地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刘建国和赵永春都在北京开会,周明远书记身体不适,指挥抢险的重任落在了李鸣风肩上。

  李鸣风临危受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科学组织救援,妥善处理善后。三天三夜的抢险中,他展现出的担当和能力,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更重要的是,他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通过内参形式直达中央领导案头。有消息称,一位中央领导在相关材料上批示:“该同志临危不乱,处置得当。”

  事故处理完毕后,周明远书记主持召开常委会,特别表扬了李鸣风:“在这次突发事件中,鸣风同志表现出了很强的担当精神和处置能力。”

  刘建国和赵永春也纷纷表示赞扬,但细心的人发现,两人的表情都有些复杂。

  当晚,刘建国再次约见李鸣风,这次更加直截了当:“鸣风,如果我能接任书记,希望你能担任省长。我们一起搭班子,把省里工作搞得更好。”

  李鸣风没有立即答应,而是说:“省长,我一切听从组织安排。”

  与此同时,赵永春也加紧了活动。他通过中间人向李鸣风传话,承诺如果获得支持,将推荐李鸣风担任更重要职务。

  李鸣风面临艰难抉择。支持刘建国,可能获得省长职位,但要面对赵永春势力的制衡;支持赵永春,可能获得更大空间,但要承担政策转向的风险。

  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决定:保持相对独立,用工作实绩说话。他相信,只要真正为公、为民,组织上会给出公正的安排。

  十二月底,中央考察组再次来到省里,这次是进行二次考察,重点了解省委书记接替人选情况。

  考察组与班子成员个别谈话时,问得更加直接:“如果刘建国同志接任书记,你认为谁适合担任省长?”“对赵永春同志主持省委工作有什么看法?”

  李鸣风的回答依然谨慎客观,既肯定两位领导的特点,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始终站在全省发展大局上考虑问题。

  考察组离开前,组长与李鸣风有一次简短交谈:“鸣风同志,中央对年轻干部的成长很关心。无论岗位如何变化,都要坚持初心,担当作为。”

  这句话看似平常,实则意味深长。李鸣风明白,自己的表现已经得到了上面的认可。

  新年伊始,省里的政治气氛更加微妙。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有人说中央可能空降书记,有人说刘建国优势明显,还有人传言赵永春获得了强力支持。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鸣风却出人意料地请了三天假,回千湖市看望生病的岳母。这一举动,被一些人解读为超然物外,也被另一些人理解为以退为进。

  实际上,李鸣风是利用这个机会冷静思考。他知道,无论结果如何,省里的权力格局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而他,必须在这场变局中找到最合适的位置,继续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力量。

  回到省城时,新的一年已经开始。省委大院里的玉兰花已经含苞待放,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而省里的政治春天,也即将迎来新的景象。

  李鸣风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处的省委大楼。他知道,决定命运的时刻即将到来。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以平常心迎接任何可能的结果。

  毕竟,在政治舞台上,一时的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始终坚守初心,为人民服务。这才是他从政以来始终不变的信念。
  http://www.paoshu5.cc/book/46253/1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