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惊华传奇 >第296章 她没进祠堂,却上了万人香案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96章 她没进祠堂,却上了万人香案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春末的风裹着最后一丝寒意掠过南陵州城时,苏锦言正伏案整理《千医令》的最新疫报。

  案头堆着十三省递来的竹笺,最上面那张写着“救治百姓逾十万”,墨迹未干,还带着南方湿润的潮气。

  “姑娘,南陵州递了急报。”杜仲掀帘进来,腰间的药囊撞在门框上,发出细碎的响声。

  他素来清俊的眉目此刻皱成一团,竹笺在掌心攥出褶皱,“地方官说民间私建小庙,供奉什么‘药娘娘’,要拆。”

  苏锦言的指尖顿在“十万”二字上。

  她记得前世此时,自己还在相府后院替嫡姐试毒,哪见过这样的数字?

  重生这十年,从替农妇治疮到在北境控疫,从整理《医后手札》到推行“千医令”,她原以为自己早把“名”字看淡了,可此刻心口还是轻轻一颤——原来被记挂,是这样暖的滋味。

  “先别急。”她抽走杜仲手中的竹笺,扫过末尾“淫祀惑众”四个字,嘴角勾起一抹淡笑,“你且去查,这庙供的是什么。”

  三日后,赵德昭的马车碾着青石板进了南陵州。

  这位两鬓斑白的礼部尚书卸了官服,换身洗得发白的粗布衫,袖中藏着块半旧的玉牌——那是皇帝特许的“微服巡查”凭证。

  庙在城郊破落的土地祠里。

  赵德昭掀帘下车时,正见个老妇扶着石案,往供盘里添桂花糕。

  小孙子攥着半块糖人,踮脚往香炉里插香:“奶奶,这是第三柱了,苏娘子能收到吗?”

  “傻娃。”老妇抹了把眼角,供盘里的桂花糕还冒着热气,“苏娘子哪图这个?她呀,是看我们供得诚心,才肯多留些好方子。”她指着墙上歪歪扭扭的画像,青布衣、药箱肩、银针在握,“上个月你出疹子,要不是按这画像上的方子熬药……”

  赵德昭扶着庙门的木柱,指节泛白。

  他做了四十年礼部官,最懂“礼制”二字的分量,可此刻闻着庙里混着桂花香的药气,突然想起上个月在太医院看到的《疫症汇编》——里面夹着苏锦言用蝇头小楷写的“三焦辨证新法”,墨迹透纸,像要渗进史书里。

  “老丈也来拜?”小孙子突然拽他的衣角。

  赵德昭低头,看见孩子眼里映着供桌上的铜锅——和济世庐熬药的铜锅一个模样,锅底还沾着没擦净的药渣。

  他蹲下来,替孩子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额发:“你记得苏娘子长什么样子吗?”

  “不记得。”孩子歪着脑袋,“但阿娘说,她的手比暖炉还热乎,扎针时一点都不疼。”

  赵德昭喉头突然发紧。

  他想起早朝时那些要“正礼法”的弹劾折子,想起自己跪在金銮殿上时说的话:“昔有大禹治水,百姓立祠;今有苏氏救民,香火自生。毁庙易,止民心难。”原来不是他在说服皇帝,是这些孩子、这些老妇,在替天下人说句真话。

  诏书下达那日,苏锦言正在药王谷教新收的弟子辨认药材。

  山风卷着驿卒的马蹄声传来,杜仲举着黄绢跑上山:“姑娘!陛下准了,民间可以敬清净香!”

  弟子们欢呼着把药篮抛向空中,紫苏叶、野菊瓣纷纷扬扬落了苏锦言一头。

  她望着山谷里升起的炊烟——那是各村镇在熬预防时疫的大锅药,突然想起前世临死前的场景:嫡姐把《神医药经》撕成碎片,碎片落在她脸上,比此刻的野菊重千万倍。

  “去把《医道总纲》的抄本多印些。”她摘下发间的野菊,别在身边小弟子的鬓角,“让各州药庐堂都收着,省得百姓记挂我,倒忘了学医的本。”

  中秋夜的雨来得突然。

  苏锦言裹着青布斗篷出了济世庐,原想往城郊的药圃看看新种的白术,却在山腰望见星星点点的灯火。

  雨丝细密如织,那些灯火像浸在水里的星子,明明灭灭。

  她踩着湿滑的山石走近,听见细碎的抽噎声。

  供桌上摆着碗润肺膏,还冒着热气,旁边是晒干的艾草、扎成小捆的银针,墙上用炭笔歪歪扭扭写着:“救我者,济世之人。”

  “是苏娘子吗?”一个清亮的童音从雨幕里钻出来。

  盲童摸索着站起来,手里攥着半块没吃完的桂花糕,“我闻得出药香,和阿娘熬药时一样。”

  人群唰地跪了一地。

  老妇、农夫、挑担的货郎、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伞面上的雨水顺着伞骨淌下来,在他们脚边汇成小河。

  没有人说话,只有个穿粗布衫的老者清了清嗓子,哼起新编的小调:“你不戴凤冠,也不坐金銮,你比那天高,你比那地宽……”

  苏锦言的手指深深掐进药箱的牛皮绳里。

  雨丝沾在睫毛上,她看不清众人的脸,却能听见此起彼伏的抽噎,能闻见润肺膏里加的蜂蜜香,能触到药箱里那卷《医道总纲》——那是她用十年时间,把前世的残篇、今生的经验,都熬进纸里的东西。

  “都起来吧。”她的声音哑得厉害,蹲下身替盲童擦了擦脸上的雨水,“药庐堂的药锅还等着你们去添柴呢,跪坏了腿,谁来帮我熬药?”

  人群里响起低低的笑声。

  有人偷偷抹了把脸,把供桌上的润肺膏塞到她手里:“苏娘子尝尝,我家蜜饯铺子的蜜,甜着呢。”

  等她退到山脚下时,雨已经停了。

  回头望去,山腰的灯火仍亮着,像一串被雨水洗过的星子。

  她摸了摸怀里温热的润肺膏,突然想起萧无衍常说的话:“你总说要退,可这天下的药锅,早把你熬进烟火里了。”

  次日清晨,济世庐的朱漆门被叩响。

  秦九开了门,却见门前立着尊粗石雕成的像——线条粗糙得能看出凿子印,却是个清晰的背影:负药箱,执银针,微微侧头,像在听风里的药香。

  苏锦言站在阶上,望着石像发了会儿呆。

  她从药箱里取出个青瓷瓶,倒出些淡黄色的药粉洒在基座四周——防虫蛀的,去年在苗疆学的方子。

  又解下身上的油布斗篷,轻轻覆在石像上,挡住晨间的露水。

  “要收起来吗?”萧无衍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他穿着玄色常服,腰间的玉牌在晨雾里泛着冷光,可眼里的温度却烫得人发慌。

  苏锦言转身,指尖碰了碰他腰间的玉牌——那是他登位时她亲手刻的,“萧无衍”三个字还带着刀锋的棱角。

  “收什么?”她笑,“这是百姓刻的,该让他们看。”

  她绕过他,往屋里走。

  案上的檀木匣敞着,《医道总纲》的手稿静静躺着,封皮是她亲手染的蓝,像极了北境的天空。

  萧无衍望着她的背影,突然想起昨夜在御书房看到的密报——中秋夜南陵山腰的祭拜,被巡城卫记了册子,此刻该已送到内廷。

  晨雾里传来敲梆子的声音,是药庐堂的学徒们推着药锅出街了。

  苏锦言站在窗前,望着那口口铜锅在青石板上滚出的印记,突然轻声道:“无衍,你说这天下的医道,是该刻在碑上,还是长在人心里?”

  萧无衍没说话,却伸手替她把被风吹乱的碎发别到耳后。

  他知道,有些答案,早随着十万个被救的性命,随着千万口熬药的铜锅,随着深夜里那首走调的小调,深深刻进大夏的骨血里了。

  而此刻的宫城,乾清宫的烛火正被夜风吹得摇晃。

  值夜的小太监捧着个漆盒跪在下首,盒里是南陵巡城卫画的祭拜图——雨中的人群、墙上的字迹、那口带着药渣的铜锅。

  “荒唐!”掌印太监啪地合上漆盒,指甲在盒盖上掐出个月牙印,“民间私祀,成何体统?”他望着窗外的月亮,嘴角勾起抹冷笑,“明日早朝,该让礼部好好查查……”

  夜风卷着几片桂叶扑在窗纸上,模糊了殿内的人影。
  http://www.paoshu5.cc/book/48394/45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