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床弩诱敌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曹军可不像左幕军那般富裕,能够大规模的使用铁甲来装备部队。虽然前些年在关中击败李傕、郭汜,大胜凉州军后缴获极丰,光是铁甲就得到了上万具。这些铁甲可不是凉州军自己的,而是整个东汉帝国的遗产。
当年董卓进入洛阳之后,就收编了洛阳中的三股中央军,分别是北军、南军和西苑军。
其中南北军是老刘家的命根子,两汉以来最为嫡系的部队,装备之豪华,军械之精良,甲胄之坚固,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东汉时期的南北军除了作为天子的亲卫禁军外,还有个额外的职能,那就是作为士官军使用。
一旦有大型战役发生,都是从南北军中抽调精锐作为骨干以及底层军官,然后配以三河良家子扩军迎战,如果还不够,就再从各个郡国征伐临时的郡兵补充进去。
因此,东汉的南北军几乎人人披甲,且都是铁铠。
西苑军虽然没有南北军那么悠久的历史,但却是灵帝为了对付大将军何进而亲自组建的亲军。为了这支军队,吝啬小气的汉灵帝竟然不惜大开府库,拿出自己的私库钱作为这支军队的经费,同时还打开了洛阳的武库,全力供应西苑军。
故而西苑军的装备也是极好,披甲率极高,甚至奢侈到一人双甲(皮甲、铁甲)的地步。
董卓上洛之后,将这三支部队悉数吞并,实力暴涨,原因就在这里。
不过自董卓起,凉州集团的武力就在不断的消磨,军械甲胄只出不进,缺少了各地的铁锭、财源和物资,洛阳和长安空有大量铁匠工坊,却难有产出。
所以到了曹操消灭了凉州军后,所得不过一万多套铁甲,其中大部分还都需要修缮之后才堪使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即便如此,曹操也因此实力大涨,再加上缴获的凉州战马,使得曹操真正有物资基础开始着手组建他的王牌军队,并提升麾下精锐部曲的军械水平。
不过,这些缴获的铁甲和战马大多数都被曹操集中起来供给了王牌部队装备,只有少数调拨给了各个精锐部曲作为压箱底的宝贝使用。
如今大部分曹氏军队主要使用的还是皮甲,在铁翎箭面前自然脆弱的像是纸张一般。
紧接着,没等曹军回过神来,对面又是两道寒芒射出,再次射出,又在穿透了弓弩手阵型后直入曹军阵营,又带来了近十人的伤亡。
短短的两次齐射,就已经给曹军带来了近四、五十人的伤亡。这个数字看似不大,可这时候两军都未曾交锋,连敌人的面容都没看清楚,就已经直接报销了一个小队,曹军的士气已经明显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最重要的是,曹军从上到下都不清楚对方使用的是什么武器。
看起来像是大型弩箭,这种武器曹军也有。
可曹军的大型弩箭射程远远没有这么远,而且杀伤力也远没有这么大。曹军大型弩箭所使用的箭矢,也就比普通弓弩手的箭矢大上三分之一罢了,射程也只有两百到三百米之间。
事实上东汉时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床弩,这个时代的大型弩箭更像是放大版或者是精良版的弩箭。
以大黄弩为例,只比普通弓弩要大上两三成,威力更强劲而已。而墨子连弩车也只是连发的弓弩,威力和箭矢大小完全不能和床弩相提并论。
左幕军的床弩这两轮齐射,可是超过了一千米。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了左右两翼,曹仁所部和庞羲所部都受到了左幕军床弩的攻击。
好在第二次齐射结束之后,没有第三次齐射出现,这让曹军意识到这种床弩很可能是不能连续发射的。
对方只是将现有的床弩分成了两个批次,才制造了两轮齐射的假象。
意识到这一点后,史涣一边速度派人前去请示曹昂,一边重整队形,鼓舞士气。
好在曹昂在司马懿的提醒之下,也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不等史涣请示,就已经直接下令先锋进军。
这一命令正中史涣下怀,曹军先锋立刻行动了起来。
最前沿突出的曹军弓弩手开始散开,分散的要比先前还要开,而后面的曹军士卒则推出了盾车,躲在车后朝着左幕军先锋压了过来。
正如司马懿所猜到的那样,床弩上弦相当复杂费力,一般情况下最少需要二十个壮汉同时操作,其中十六人通过多组绞车和滑轮系统,将多人的力量集中于弓弦来完成绞车张弦这个步骤,然后又需要两名壮汉来安装铁翎箭,接着又需要数人来进行瞄准工作,最后再以大力士用大锤猛击扳机,使牙下缩,达到发射的效果。
这一套动作最快也需要五分钟的时间,而随着操作士卒气力的流失,时间还会越来越长。
这一点哪怕每一台床弩都配备了二十名士卒轮换上弦,轮流休息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床弩的弹力十分巨大,弓弦的要求极高,因为单独的牛筋都不足以提供如此之强的弹力,必须要使用到复合材料。
即便如此,床弩的弓弦使用次数也相当有限,在保养极好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三十到五十次。但这个数字是累积数字,如果单场战斗连续使用的话,超过十次开始,弓弦就会因发热而变得松弛,从而大大降低射击威力和射程。
因此,床弩虽然威力极强,射程极远,但成本却是极高。
每台床弩需要二十人团队进行维护、操作、使用就不提了,弓弦还容易损坏,每一根弓弦的成本需要八千到一万五千钱,这些钱足以制作五到八副弓弩了。
况且这玩意不仅仅是弓弦费钱,箭矢也不便宜。
要知道这一支铁翎箭就足足十公斤,全部都是使用精铁锻造而成,这分量可是实打实的。简而化之来说的话,一支铁翎箭就相当于一件铁胴的材料消耗,两支铁翎箭就等于一套铁甲。
今天这么一通射击,等于打出去了近百套铁甲。要不是这些铁翎箭在战后可以回收使用,刘封就是再壕无人性也是不敢采用的。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刘封如今与曹昂决战才拿出来了几十台床弩。
这还真不是刘封不愿意多造,而是实在是有些使用不起。
不过床弩的成本虽然很高,可效果却相当拔群。
只是两轮齐射,原本认为左幕军既然着急邀战,必然会主动进攻而稳坐钓鱼台的曹军可就再也坐不住了,被迫变成了主动进攻方。
一里地的距离并不远,普通人只需要一两分钟就能跑完。可对于全副武装的甲士来说,却要走上整整五分钟。
甲士也可以选择小跑,但对体力的消耗却是相当大的,如无必要,军官是绝对不会这么选择的。
**
“顶盾——!”
随着一个军候的一声怒吼,曹军前排持甲步兵同时压低身形,包皮大盾重重砸入泥土,组成一道坚固城墙。
对面的左幕军同样如此,只是左幕军一方的盾牌更为精良牢固一些。
双方盾墙在相距三十步距离时突然加速。
“轰——!!!”
数百面大盾对撞的巨响震得人耳膜生疼。
盾面撞击的瞬间,木屑飞溅,牛皮凹陷,持盾的甲士虎口崩裂,却死死抵住。
缝隙中,长矛如毒蛇般刺出。
“噗嗤!”
一支长矛从盾缝突进,贯穿对面甲士的咽喉。鲜血喷溅在盾面上,那甲士瞪圆双眼,却仍死死顶着盾牌不倒,直到被第二矛捅穿胸甲。
盾阵崩裂的瞬间,双方甲士撞入敌阵。
一名络腮胡左幕军老兵抡起战斧,斧刃劈在敌兵肩甲上,直接入肉一寸。
那敌兵吃痛跪地,老兵抬脚踹翻他,不顾两边刺来的长枪,一斧劈在对方面门处,顿时脑浆迸裂。而那两柄长枪则刺在了老兵的身上,被他借助身上的铁甲弹开,只留下了一连串的火星。
在他身边,一名左幕军的年轻士兵被敌军一锤砸中胸口,板甲凹陷。他口中吐着血沫,却死死抱住敌军的腿,身后同袍立刻一枪捅穿敌将咽喉,随后才被后面的同袍给拉了下去。
血雾弥漫中,断肢与碎甲四处飞溅,左幕军人数虽少,却丝毫不落下风,仗着精良的军械和甲胄,打出了不俗的战损比。
史涣脸色有些不佳,双方士卒的训练、经验和装备都要差了一个档次,这使得明明曹军是优势兵力,却愣是处于下风。
史涣思索片刻,下令两翼开始伸展,利用对方大阵之间的空隙进行包夹,以达到最大程度发挥兵力上的优势,同时,以长枪队慢慢替换中军刀盾兵。
对面可是铁甲士,自己这一方却是皮甲,虽有装备破甲武器,但却仅仅只是装备了少数精锐和下层军官,大部分士卒用的还是刀盾。
在史涣的调整之下,曹军的两翼开始缓缓的伸张,如同一只仙鹤在缓缓展开自己的一对翅膀一般。而同一时间,中军的长枪队接阵上前,将伤亡已经突破两成了的刀盾兵给替换了下来。
刀盾兵一脱离阵线,后面的辅兵立刻上前,一边帮刀盾兵脱去甲胄,补充水分,恢复体力,一边将重伤员抬后抢救,至于轻伤员,则就地包扎。
在短短的一刻钟时间里,曹军在史涣的指挥下成功完成了这一变形。其中固然有史涣指挥得当,士卒训练有素的功劳,但更大的原因是吕蒙这边也趁机变阵了。
吕蒙在发现史涣进行调整后,果断开始变阵。
中路同样以长枪兵替换下力战的重甲士,这些重甲士身穿铁甲,又使用的多是重型武器,虽然伤亡不到半成,且大多轻伤,可气力方面的消耗却是极大的。
若是继续战斗下去,未必能有战果,相反还会因为疲劳而带来不必要的额外伤亡。
这些甲士后退之后,也在辅助兵的配合下脱掉了铁甲。
此时正值春暖乍寒之际,可这些甲士身上却升腾着袅绕的烟雾,一个个像是水里面捞出来似的。
辅兵们也顾不得脏污,直接将被褥往甲士们的身上套去,确保这些甲士不会受寒。
同时,又将加了糖和盐的温水送到甲士们的手中。这些温水全是在大营中煮好,然后以大缸盛放,包以被褥保温,用牛车跟在阵型后面送达的。
吕蒙下令,铁甲士进行休整,积蓄体力,等待新的命令。
然后,他又将弓弩队一分为二,每队两百人,布置在阵型的两翼,以遏制史涣指挥的曹军通过伸展阵型包抄左幕军的侧后。
吕蒙左右的文聘、吕岱两部人马情况也是大同小异,都将立下第一功的第一阵铁甲士收了回来。
因为铁甲士们的后撤休整,曹刘方面的军械差距拉近了不少。而曹军的兵力优势又抵消了训练和经验上的差距,使得双方变得势均力敌起来。尤其是长枪对阵,阵型不破的情况下,伤亡不大,战况一时之间似乎是僵持住了。
曹昂忽见司马懿神色凝重,眉头紧蹙,不由问道:“仲达何故忧虑?”
司马懿沉吟半晌,拱手答道:“主公明鉴,左幕军铁甲锐士退居阵后,显是蓄力待发。若使其休整已毕,再行冲阵,恐史涣等部阵型单薄,难以抵挡。”
曹昂闻言大惊,急举目远眺。果见史涣诸将正欲包抄敌阵,却被敌军弓弩所阻,致使阵型渐显散乱。中军因伸展过度而兵力稀薄,两翼却因受阻而拥塞不前。
曹昂急问曰:“仲达可有良策?”
司马懿捻须道:“现有上下二策:上策令次锋上前替换前阵,严令其保持阵型厚实,不得擅自分兵;下策遣精骑侧击敌阵,若得手,或可扭转战局,甚至破其前军。”
曹昂讶然道:“次锋乃我军精锐所在,岂可轻动?况战事方起,便调其军,是否操之过急?倒是这骑军侧击之策,似乎更为妥当?”
言罢,目视司马懿,待其详解。
http://www.paoshu5.cc/book/6750/2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