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这也能一环套一环?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怎么?朕的提议不够好吗?各位爱卿何以眼神闪躲、支支吾吾?难道你们不愿让大明百姓安乐不成?”

  朱允熥面上挂着云淡风轻的淡笑,扫视了一眼众人,明知故问地调侃道,虽他语气带着些许调侃,但这罪名可不轻。

  几人立刻撇清关系给自己开脱:

  “陛下言重了,微臣身为朝廷命官,理应对上尽忠,对下尽责,努力使百姓安乐,当是微臣不容推卸的责任。”

  “正是!若天下百姓真能安乐,微臣虽死足矣!”

  “只是……只是……”

  众人当然不敢说朱允熥的提议不够好,更不敢说什么「不愿让大明百姓安乐」,可对于朱允熥所说的什么「让百姓穿上好衣服、住上好房子」,他们却也不敢轻易附和什么。

  就那空口白牙一句话,拿头来干不成?

  所以说到最后。

  还是只能一脸惶恐。

  却在此时,一直默默待在几人之中的工部尚书秦逵却是站了出来,拱手一礼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当着手于增加棉、麻、桑蚕……等织物原材料的产量,所谓穿衣服,大多都是以这些为原材料,若是能更多地产棉、麻、桑蚕……等,可供大明百姓制作衣物的织料便也多了起来。”

  说完,秦逵面色淡然地抬起头来,目光之中带着一抹沉思。

  春江水暖鸭先知。

  他作为工部尚书,从去年开始便一手负责廉价布料的生产与供应,而去年年底……朱允熥更是特地安排他工部这边安排人手,到大明各大省、府、州、县上去普及宣传水力纺纱机、飞梭织布机。

  以他作为朱允熥孤臣,对朱允熥的了解。

  他太知道自家主子是一个多么沉得住气、多么隐忍坚毅的人了——这样的人,但凡他做任何一件耗费颇大事情,首要的目的都绝不可能是单单宣传自己的功绩、为自己歌功颂德。

  所以即便秦逵不理解。

  他也是一直都按照朱允熥的吩咐在做事。

  直到不久之前。

  朱允熥石破天惊般地公布了红薯这等祥瑞的存在,又结合着工业司掌事、同时又新兼任了一个农业司掌事身份的王应辛这段时间以来时常东奔西跑的事情……

  秦逵一直在心里思考、百思而不得其解的问题……似乎终于隐隐有了答案……

  「陛下他……约莫是要全面扩大整个大明皇朝的棉、麻、桑蚕……等织物的生产!」

  纵然秦逵不敢对这个结论有百分之百的肯定,但也起码有个八九成的把握了。

  而且今日的议会少有地叫上了王应辛……

  龙书案后面那个稳坐钓鱼台的陛下想做什么,便呼之欲出了。

  所以这次,秦逵站了出来。

  作为一个拥有无数次拍马屁拍到马腿上经验的人,秦逵如今已然不是最开始那个茫然无知盲目进步的工部尚书了。

  而秦逵此话一出。

  詹徽、傅友文、袁泰三人立刻齐齐蹙起了眉头。

  出声反驳起来:

  “秦大人,你这话可好生奇怪,说来简单……增加棉、麻、桑蚕这些原材料产量,怎么增加,你有没有个章程?”

  “就是!这些都是好东西,你还要凭空变出来不成?”

  “……”

  他们不像秦逵。

  高度涉身于这件事情之中,更是朱允熥看重信任的心腹……红薯刚刚公之于众都没多长时间,这时候怕是还沉浸在当初的那场狂喜与激动之中,一下子当然反应不过来这么远。

  他们不敢驳了朱允熥的面子,现在有个秦逵站出来出头,三人当然不会和之前一样客气,总算把心里憋着的话吐出来不少。

  而对于詹徽、傅友文、袁泰三人的指责。

  秦逵不仅不怒,反而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先是平静地扫视了三人一眼,随后则转过头去看向朱允熥,拱手道:“怎么增加、章程如何……下官以为,陛下心中已早有谋算和筹划。”

  “陛下早有筹划?”詹徽三人脸上都露出迟疑的表情,同时也朝朱允熥投去了求问的目光。

  而朱允熥则是饶有兴趣地瞥了秦逵一眼,心中暗暗腹诽了一句:「这老小子这是吃一堑又吃一堑还吃一堑……真给吃出经验来了?滑溜了啊。」

  不过他对秦逵这份敏锐的嗅觉还是认可的。

  所以也只是随意地从他身上瞥过去一眼,便没再继续纠结此事,而后立刻转而将目光投向了王应辛身上:“你来说。”

  得了朱允熥的话。

  王应辛这才一脸谦逊地踏前一步,拱手一礼道:“回陛下的话,近些时日,微臣多方走访了许多省、府、州、县,结合先祖父早年留下来的许多珍贵考察资料,对各地种植环境、土壤情况、气候变化……等等,都已经做了多番询问、调查、记录……”

  “对于未来如何规划各省、府、州、县的的土地种植结构,种植水稻、小麦、红薯、棉、麻、桑……等各种作物的种植比例,已经有了初步的成算和想法……”

  “只是微臣调查的时间还不够长、地方走得也不算全面……具体可行的规划,微臣还要再进行更缜密的实验才好确定。”

  王应辛并没有多说什么其他的,而是把自己这段时间以来所做的事情如实道了出来。

  不久之前,他都还在外来奔波。

  突然被朱允熥一道诏令召回了应天府,便刚好赶上了祥瑞问世的大热闹,王应辛心里便什么都有数了。而他甫一回应天府,就得到了朱允熥的召见,和朱允熥通了气儿。

  听到王应辛这个回答。

  詹徽、傅友文、袁泰三人脸色一下子就滞住了。

  片刻后,傅友文倒吸了一口冷气,似是立刻想到了什么,有些失神地呢喃道:

  “红薯……土地种植结构规划……是啊!有红薯!有红薯在……十数倍的亩产量,用多富余出来的土地多种棉、麻、桑怎么不行?啧!老夫怎么一下子没想起来这一点!?”

  傅友文的声音里带着些许懊恼之意,似乎是恨自己没有早一点反应过来——这让他之前对秦逵的指责与质问显得有点可笑。

  詹徽和袁泰自然也都同时反应了过来。

  面上不觉露出些许窘迫。

  而这时候,秦逵则是面上露出微不可察的自得,转头看向三人,带着一丝暗戳戳地炫耀,道:“从去年开始,工业司以及工部这边的纺纱、织布手段,也早已不同往常,刚刚好和日后的规划相互应和,彼此满足供给与需求。”

  “现在红薯还在种苗培育期,这大概还需要个三五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之内,农业司王大人不断细化土地种植结构的规划,而下官所带领的工部,则会在这期间让新的纺纱机、织布机……慢慢融入百姓的生活与认知之中……”

  “三五年后,一切便都是天时、地利、人和。”

  说完,秦逵只觉全身一阵舒坦,长长地舒了一口浊气——因为他总算在这时候彻底把朱允熥的筹谋与规划基本捋清楚了。

  即便心里对朱允熥的意图早有了大致靠谱的猜测。

  但此刻说起来。

  他的心情还是如同惊涛骇浪一般,激动到难以平息。

  「一步接一步,一环套一环。」

  「许多陛下之前做的事情,在彼时看来漫无目的、毫无逻辑甚至像是乱来搞幺蛾子……可到了最后才发现,陛下走的每一步,或大或小,最终都不过是构成完美闭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陛下的聪慧和才能……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秦逵忍不住在心里赞叹道。

  要不是因为这里是乾清宫,此刻正站在朱允熥面前,不敢殿前失仪,秦逵都想拍着自己的大腿大喊一声「妙极」了!

  同时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敢置信——特么的这也能一环套一环,能从头到尾把一切都安排得毫无错漏?

  而听到秦逵这一番话。

  詹徽、傅友文、袁泰三人乃至旁边的王应辛和卓敬……

  无一例外,都露出了恍然大明白的表情,心里更是一阵翻江倒海般的震荡——他们或是参与了其中的一部分,或是知晓一些,或是在此之前毫无察觉,但都在这时候开始想明白了。

  也是因此。

  随着秦逵话音落下。

  乾清宫里倒是一下子陷入了一片时间静止般的死寂之中,几人都各自在自己心里倒腾着,捋着朱允熥之前为此做的一些大大小小的、看起来合理或不合理的事情……

  心里的震撼一浪高过一浪。

  好一会儿,才听得袁泰高呼一声,打破了此间的沉寂:“陛下缜密睿智、高瞻远瞩,仁爱圣明!微臣,敬佩不已!”

  而他的声音也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把其他人的思绪拉回。

  “陛下圣明!”

  “是微臣浅薄了!”

  “有陛下如此将大明的江山社稷、天下的黎民百姓放在心上,「百姓安乐」便不是一句名不副实的自欺欺人之语,不是祈愿,不是奢望……而是能一步一步真正做下来,完成下来的事情。”

  “……”

  几人都不由的激动地看向朱允熥,高呼感叹道,或许是因为感慨、激动,他们的胸口都可见不小的起伏。

  却在这时候。

  在此事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中参与最深的王应辛,则只有一次抬脚踏出了一步,面色坚定地朝朱允熥拱手道:“陛下仁爱百姓,日日殚精竭虑,为大明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细心筹谋……但在这其中,微臣还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在一众夸赞恭维之声里,王应辛的声音自然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众人也纷纷平静下来。

  同时也若有所思地看着王应辛,也有些好奇。

  他们一时还想不到这个平日里大多待在工业司或是外出办事,几乎不怎么能见到面的工业司掌事……还要说点什么。

  对于王应辛突然打断了这热烈的氛围。

  朱允熥脸上仍旧带着云淡风轻的笑意,没有不快,也没有意外或是好奇,只淡淡地道了一句:“讨论新政,为社稷和百姓谋取安乐,没有什么当讲不当讲,只有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王应辛的表情同样稳定。

  立刻接着道:“启禀陛下,陛下令微臣带着先祖父的经验与记录,有理大明天下,是为了以一个最合理的方式,规划好大明皇朝现有的田地使用……可各地的实际田地情况、归属、用途、好坏……参差不齐,而且其中还往往存在一些不清不楚,与图册登记内容不相符、对不上的情况……”

  “微臣以为,若是不将这些问题提前解决,统一对大明现有田地进行土地种植结构规划,日后政策下达,实际实施下去的阻力,应当会很大。”

  说完,王应辛抬起头来看向朱允熥,带着无惧无畏的气势。

  而他这一番话说完。

  朱允熥却没有立刻回应他什么,而是给了王应辛一个肯定的眼神,嘴角噙起一抹微不可察的弧度,自顾自地端起旁边的茶杯,一口一口慢悠悠地喝起了茶来。

  心中则暗暗夸赞了一句:「朕让他挑个合适的时机把这个事儿摆到明面上来,他倒是一点不含糊,不愧是王祯的后人,这份风骨和坚定……难得。」

  不错,王应辛突然提出来这些,正是朱允熥一早就授意过的。

  而这才是朱允熥当下要做的事情!

  ——土地的归属和使用!

  大明建朝至今已经是第二十六年了,这么长的时间,足够那些官绅、地方豪强、名门望族、以及像淮西勋贵这样的新贵族们……把那些见不得人的脏污手段再一次用出来。

  兼并、藏匿土地。

  利用关系瞒报。

  对贫苦百姓强行税收转嫁。

  利用自己的免税特权从中谋取利益……

  手段之多,不厌其烦。

  这些腌臜手段在现在王朝初期看起来或许不会有那么大的明显弊病,可正是这些腌臜一代又一代地积攒下去,才会让一个王朝最终走上积重难返的地步。

  朱允熥不得不也必须处理。
  http://www.paoshu5.cc/book/8973/68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