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决胜前夕 巢城的战略部署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1949年1月13日,捷报传来,孙仲德的先遣纵队直属支队司令马长炎和副司令赵鹏程成功解放含山与和县。这一胜利的喜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江淮地区激起层层波澜,更为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江淮区党委及江淮军区下达重要命令,将直属支队调出,由马长炎、赵鹏程负责组建江淮第五军分区,协同程明远共同做好大军渡江的后勤保障工作,程明远担任五分区政委。
接到任务后,程明远深知责任重于泰山,立即着手展开行动。他的目光敏锐而坚定,迅速制定出一套全面而细致的作战计划。
第一步,程明远要求马长炎和赵鹏程带领部队,对安徽段长江沿线江北地区进行全面肃清。这一区域,既是渡江作战的前沿阵地,也是后勤保障的重要依托。肃清行动不仅要清除国民党残余势力,还要帮助沿途各县政府恢复和开展工作,稳定地方秩序,为后续的支前工作创造良好环境。部队如同一把锐利的钢刀,在江北大地纵横驰骋,将敌人的残余势力一一拔除,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紧接着,第二步行动迅速展开。程明远通过电话,向各县传达了积极筹粮的紧急指令,并要求将粮食向巢县集中。巢县南门被选定为粮食仓储基地,但通往此地的道路狭窄,严重影响物资运输。程明远当机立断,从分区调派工兵,迅速搭建起一座浮桥。这座浮桥,宛如一条横跨障碍的巨龙,专供大军运送物资弹药,确保了运输通道的畅通无阻。各县接到指令后,纷纷行动起来,百姓们踊跃响应,一袋袋粮食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步,程明远积极组织民工团,对内也称民工营,每个营规模为500人。他要求各县最少拿出一个营的民工,并派专人带队,投入到抢修道路、挖通河道的工作中。时间紧迫,为了争取每一分每一秒,程明远秉持“歇人不歇锹”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在他的号召下,江淮五地委下辖的六个县迅速行动起来,在原有基础上健全组织,县委、县政府、县大队各司其职,形成了一个紧密协作的整体。
此时,程明远的渡江后勤指挥部班子如同进入战时状态的精密机器,高效运转。支前工作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每一个人都深知,自己的努力将为渡江战役的胜利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在这片充满希望与热血的江淮大地上,一场为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备战行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而在这紧张的筹备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程明远和他的战友们将如何克服重重阻碍,确保渡江战役的后勤保障万无一失?一切都在等待着他们去勇敢面对和努力解决。
在争分夺秒筹备渡江战役后勤保障的关键时刻,经五地委请求,江淮区党委特派倪子干同志前来支援。程明远当即委以重任,命倪子干立刻在巢城建立一个规模相当的粮食集散地,目标是储备足够100万大军食用30天的粮食。时间紧迫如弦上之箭,容不得丝毫懈怠,程明远下达了五地委的强硬命令:哪一级干部跟不上工作节奏,就请自动让贤。
一天,巢湖支队的干部徐吉标前来五地委汇报工作,同行的还有巢湖支队的老同志们,包括林厚全、杨德山、孙业厚、段宗栓、徐柱清、袁乃英等。程明远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深知这些同志在当地的影响力和丰富经验,根据每个人的特长,程明远迅速做出具体分工。
程明远安排徐祝清协助袁乃英,将巢湖的治安工作紧紧抓起来。巢湖作为重要水域,治安稳定是保障各项筹备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袁乃英和徐柱清领命后,眼神坚定,深知责任重大,立刻投入到维护治安的工作中,确保巢湖地区秩序井然,为后续行动保驾护航。
段宗栓则协助林厚全,负责把巢湖以及江北其他地区的船只组织起来。他们四处奔走,动员船主积极响应征集号召。若有必要,五分区直接下达征集令,要求船只突进巢湖待命。他们的努力,是构建渡江船队的关键一步,关乎着百万雄师能否顺利横渡长江。
徐吉标肩负起召集巢湖沿线船工、水手、渡手的重任,并要对他们集中训练。同时,从部队抽调2000名战士,培训为船工预备队。徐吉标不辞辛劳,穿梭于各个村落,向船工们宣传渡江战役的意义,鼓励他们加入到支援大军的队伍中来。在训练场上,战士们和船工们一起,顶风冒寒,刻苦训练,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着最后的准备。
孙业厚接到任务后,马不停蹄地前往槐林嘴西北项家冲,把魏木匠和当地造船工找来,建立一个大型修船基地,赶制木帆船。向家冲里,一时间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魏木匠和造船工们日夜赶工,为打造渡江所需的船只全力以赴。
杨德山负责五地委后勤总务,从物资调配到生活保障,事无巨细,都需要他精心安排。他如同一个勤劳的管家,为整个筹备工作提供坚实的后勤支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顺畅运转。
在程明远的统筹安排下,一个供大军渡江的船队初步形成。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在后续的日子里,还有诸多难题等待解决。粮食的持续供应、船只的安全维护、人员的训练强化……每一个问题都如同险峻的山峰,横亘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陈明远和他的战友们将如何一一攻克这些难关,确保渡江战役的胜利?他们的努力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的筹备中,等待着最终的揭晓
1949年3月3日,春寒料峭,但在华东大地,一场为了渡江战役而进行的支前行动正热火朝天地展开。华东支前委组织华支机关几个部门干部,会同鲁中南、胶东、渤海三个地区支前干部2500余人,在林岩、何波、夏戌等的率领下,如同一股股暖流,分赴江淮一、四、五分区。这股强大的力量,为即将打响的渡江战役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其中,皖西四地委与江淮五地委积极响应,分别成立支前司令部。皖西四地委支前司令由夏雾担任,而江淮五地委这边,支前司令员为林岩,副司令员由倪则耕兼任,政委则由程明远兼任。
自从林岩调来五地委,他便主动挑起大梁,为了减轻程明远肩上如山般的重担,组织任命林岩为五地委副书记,同时兼任五分区副政委。林岩深知责任重大,他迅速融入工作,与程明远紧密配合,积极投入到支前工作的各项事务中。
此时,大军渡江作战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安徽段的支前班子在各方的努力下已然形成。从粮食储备、船只征集到人员组织,每一个环节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皖西四地委和江淮五地委的支前司令部里,工作人员日夜忙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一份份指令、一次次汇报,传递着支前工作的最新进展。
在江淮五地委,程明远和林岩带领着一班人,不断细化支前方案。他们研究着如何更高效地调配物资,确保前线的弹药、粮食等物资充足供应;思考着怎样进一步加强对船工和战士的训练,提高渡江作战的成功率;谋划着如何与周边地区协同合作,形成更强大的支前合力。
而在皖西四地委,夏戌也在紧锣密鼓地组织当地力量,为渡江战役做着最后的冲刺准备。他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支前工作,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做到万无一失。
安徽段的支前工作,就像一部巨大的机器,各个部件紧密协作,高速运转。然而,随着渡江日期的日益临近,前方依然充满挑战。物资运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突发状况、敌人的破坏干扰、天气变化对渡江作战的影响……面对这些未知,程明远、林岩、夏戌等支前干部们将如何应对?他们又将如何带领广大群众,在这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役中,书写属于他们的壮丽篇章?一切都在紧张的筹备与期待中,等待着历史的检验。
1949年3月上旬,渡江战役的筹备工作进入白热化阶段,巢城这座小城也因一场关键会议成为了战略焦点。渡江总前委、华野司令员陈毅亲临巢城,主持召开中路、东路渡江大军高级将领会议。会上,战略方针、作战部署一一敲定,每一个决策都如同定海神针,指引着百万雄师迈向胜利的方向。
会后,三野九团、33军副军长付继泽受陈毅司令员指派,在巢城主持召开了一场重要会议。江淮五地委负责人程明远、马长炎以及部分相关负责人共20余人出席。在这次会议上,渡江战役后勤指挥部正式成立,犹如为即将出征的大军安上了坚实可靠的后勤保障引擎。军需军训工作由程明远担任总指挥,付继泽则负责协调程明远的后勤以及船舶与中路大军之间的协作,两人分工明确,紧密配合,确保后勤工作万无一失。
大战在即,各项工作千头万绪,组织上为程明远派来了秘书陈学众。陈学众作为南下干部,投身到五地委的工作中,迅速肩负起重要职责。每日,粮食进入量、船只到位数以及船工训练情况,都被他详细记录在报表上。这份报表,不仅是程明远每日关注的重中之重,也是粟裕司令时刻牵挂的关键信息。每一个数字,都承载着渡江战役后勤保障的进展,关乎着战役的成败。
为了获取江面滩头的精准水文情报,为大军渡江提供有力支持,程明远果断做出决策,派龚喆民率领一个侦察连,分散进入江边芦苇荡。这片芦苇荡,既是天然的掩护屏障,也是获取情报的前沿阵地。龚喆民满怀使命感与信心,带领侦察连悄然消失在茫茫芦苇丛中。他们怀揣着干粮,趁着黑夜的掩护,在江心沙洲潜伏下来。在这片寂静而危险的区域,侦察连战士们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养,仔细观测、记录各种航保数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份份珍贵的情报被陆续传回支前司令部。程明远第一时间将这些数据转交给付继泽。这些数据,如同黑暗中的明灯,为中路大军的渡江作战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然而,在获取情报的过程中,龚喆民和他的侦察连随时可能遭遇敌人的巡逻部队,面临着生命危险。而在后方,程明远和付继泽又将如何根据这些情报,进一步完善后勤保障和作战部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情报战与后勤筹备战中,他们还将面临哪些意想不到的挑战?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的节奏中,等待着他们去勇敢应对。(未完待续)
http://www.paoshu5.cc/book/11829/5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