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盛唐中的坚韧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天宝年间,长安酒肆中,年轻学子恭敬地向贞德本请教。学子手中把玩着一枚奇特的金属发簪,那是刚从西市胡商手中购得的“未来之物”。

  贞德本眯眼看了看发簪,似有所悟:“你可知鸿胪寺有位女官,与我同姓贞,名晓兕,她的故事或许能回答你的疑问。”

  开元二十一年,鸿胪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主簿候选人——贞晓兕。她自称来自关东,却操着一口流利的长安官话,偶尔还会蹦出几个无人能懂的词句,如“大数据”“流程图”之类。

  面试那日,主考官张说故意刁难:“贞娘子以为,鸿胪寺接待外宾,最重要的是什么?”

  贞晓兕不假思索:“标准化流程与跨文化沟通。”

  她随即展开一卷图纸,上面用精细的笔墨绘制着接待外宾的各个环节,从迎宾礼仪到饮食安排,条理分明。苏颋在旁观看,忍不住赞叹:“此女思路之清晰,堪比行军布阵。”

  张说却皱眉:“女子为官,已属罕见。这般标新立异…”

  “张公此言差矣。”贞晓兕突然改用流利的梵语说道,“天竺使节昨日提出的请求,若按我的方案处理,可节省三日时间。”

  原来她早已做过功课。张说与苏颋对视一眼,均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贞晓兕穿越者。来到这个时代已三年,从最初的惊慌到如今的适应,她决心用现代知识为这个盛世添砖加瓦。

  在她的帮助下,鸿胪寺改革了外宾接待流程,效率大增。然而真正的考验很快到来。

  这年秋天,苏颋被罢相外放益州。消息传来时,贞晓兕正在整理西域各国的风俗记录。她立即前往送行。

  “苏公留步!”贞晓兕策马赶到灞桥,递上一个锦囊,“益州多雨,这里有防潮之法;当地僚人悍勇,内有安抚之策。”

  苏颋惊讶地接过:“贞主簿如何预知这些?”

  贞晓兕微笑不答,转而吟诵:“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然后正色道,“苏公,诗可以哀婉,人当向前看。”

  苏颋大笑:“好个‘诗可以哀婉,人当向前看’!”

  与此同时,张说也因政敌排挤被贬岳州。临行前,贞晓兕前来送别,递上一份岳州地理分析:“张公,此地虽偏,然水陆要冲,大有可为。”

  张说展开一看,图上不仅标注了山川地势,还分析了物产流通的潜在路线,见解独到。

  “贞主簿真奇女子也。”张说感慨。

  贞晓兕轻声回应:“张公可知‘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孤峰虽孤,却是航向的坐标。”

  张说怔住,若有所思。

  在两位重臣相继离京的日子里,贞晓兕在鸿胪寺默默推行着她的改革。她引入统计方法,整理了历年与外邦交往的记录;她改良档案管理,使文档检索效率大增。

  最令人称奇的是,她竟能预测某些外邦使节的需求。当日本遣唐使提出请教染织技术时,她早已备好相关资料;当大食商人询问货币兑换,她已设计出简便的计算表格。

  有人怀疑她通晓巫术,她却笑道:“不过是善于观察总结罢了。”

  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是历史知识的馈赠,也是她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的资本。

  一年后,玄宗准备召回苏颋,却对张说是否复用犹豫不决。这时,贞晓兕呈上一份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奏疏。

  “四夷宾服,非独仗兵锋之利,更在文化之盛。今四海咸仰大唐文教,若使才俊无用武之地,徒令外人笑我不知人善任。”

  玄宗阅后拍案叫绝,问左右:“此奏疏文风,颇有燕许大手笔之风骨,是何人所写?”

  当得知是鸿胪寺那位女官,玄宗大感兴趣,召她入宫问对。

  面对皇帝的提问,贞晓兕从容不迫:“陛下,张说修《大唐六典》,是为国家立规矩;苏颋安抚地方,是为百姓谋福祉。二人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那贞卿自己呢?”玄宗笑问。

  “臣愿为粘合车轮之胶,梳理羽翼之手。”

  不久,张说、苏颋相继还朝。

  重逢之日,二人在贞晓兕陪同下共游曲江。

  “贞主簿曾言,来自很远的地方。”苏颋试探道,“不知是何方?”

  贞晓兕望着粼粼江水,轻声道:“一个与大唐同样辉煌的时代,只是辉煌的方式不同。”

  张说若有所思:“所以你熟知我等命运?”

  “知其轨迹,不如见其精神。”贞晓兕微笑,“二位大人的诗文中,最动人的不是仕途坎坷的哀叹,而是面对坎坷时的从容与超越。”

  她指着远处嬉戏的孩童:“正如这些孩子,跌倒后哭两声便爬起来继续玩耍。人生际遇,何尝不是如此?”

  丽正书院修书的日子里,贞晓兕成为张说的得力助手。

  她引入的编目方法大大提高了修书效率,又协助苏颋整理文书,使政务处理更加流畅。

  有趣的是,她时常用现代心理学解读二人的诗文。听她分析“秋风不相待”中的归因理论,“汾上惊秋”里的情绪一致性记忆,张说抚掌大笑:“若使后人皆如贞主簿这般读诗,我等这些老朽倒要成为你所谓的心理学案例了!”

  贞晓兕却正色道:“文学与人心,本就是相通的。千载之下,人性依然相似。”

  开元盛世在三人共同努力下,文化事业愈加繁荣。贞晓兕虽知安史之乱的阴影终将降临,却更加坚信:文化的韧性,可以穿越任何黑暗时刻。

  故事讲完,学子若有所思:“所以这位贞娘子,才是真正理解盛唐精神的人?”

  贞德本微笑:“她来自未来,却最懂当下。曾听她说,盛世不是没有阴影,而是在阴影中依然向着光明;不是不会遭遇挫折,而是在挫折中依然保持内心的从容。”

  “那她后来去了何处?”

  贞德本望向远方:“完成她的使命后,便悄然离去,如同露珠回归江河。但她留下的精神,已融入这盛唐气象,至今仍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

  月色如水,照见千载时光里,那些在各自时代中努力发光的身影,从未真正消失。
  http://www.paoshu5.cc/book/16441/53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