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两个编制!非得抢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贞晓兕把早市买来的冰糖葫芦往讲台上一搁,山楂的糖壳“咔嚓”裂开,像清晨劈出的一道朱红闪电。

  小班课的学生齿颊生寒,却舍不得吐籽,任酸甜在舌尖翻滚,含住了一枚小小的盛唐印章。

  “今天不讲孔孟,”贞晓兕抬手,粉笔灰簌簌落下,“讲一位同样‘串糖葫芦’的人——张说。”

  开元十一年,长安城的晨鼓刚敲过第三通,张嘉贞已披衣疾行。

  他手里攥着一份奏章,像攥着一根没来得及凝固的糖棒——稍一迟疑,就会滴滴答答淌得满袖黏腻。

  他没想到,自己前脚迈出中书省,后脚就被张说轻轻“咬”了一口:弟弟张嘉佑贪赃事发,弹劾信像竹签一样精准地扎在兄长最软的果核上。

  张说那日的面容,史书里只给了一个侧影:紫袍、玉冠、嘴角一点若有若无的甜。

  他拱手向玄宗建议:“并州长史张嘉贞,宜素服待罪,以明公私。”

  一句话,把对手张嘉贞从紫宸殿的暖炉旁推向丹墀外的冷风。

  糖壳碎了,山楂滚了一地。张嘉贞俯身去捡,却只抓住一把空空的寒意,心想:何必呢?两个编制,抢啥呢?有糖葫芦一起吃不好吗?!

  ——同学·秋荣暮——

  到开元十年,源乾曜与张嘉贞这一“刚柔组合”已搭档三年多。源乾曜性格温和、处处退让;张嘉贞锐意进取,两人原本倒也相安无事。

  然而,真正的变数出现了:刚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张说。

  ——同学·支小野——

  张说早年就担任过兵部侍郎,而那时张嘉贞只是他手下的兵部员外郎。如今风水轮转,张说反而成了张嘉贞的下属,心中自然不是滋味。

  更让他不爽的是,张嘉贞似乎对此毫无“历史自觉”,议事时毫不退让,好像故意锋芒毕露,体现自己的优越感。

  这大概让张说如鲠在喉。

  ——同学·杜晓炳——

  两人冲突的导火线,是前广州都督裴伷先一案。

  裴伷先是武则天时期宰相裴炎的侄子,因裴炎被杀而受牵连,曾被流放岭南,后逃回中原,又被发配北庭。他在那儿经商发家,门客数千,甚至还暗中收集朝廷情报。

  一次,他得知朝廷要对流放者进行清洗,企图逃入蛮部,结果被北庭都护逮个正着。巧的是,武则天那时突然下诏安抚流人,裴伷先捡回一命。

  睿宗即位后为裴炎平反,他竟然又一路升到广州都督。

  ——老师·贞晓兕——

  “刑不上大夫”,培养士人的廉耻,就是之前我们说过的“士可杀不可辱”那套,很重要。

  裴伷先犯事入狱,玄宗召集宰相商议怎么处置。张嘉贞主张打板子;张说站出来反对:“现在裴伷先的罪够流放,何必再重复这种侮辱?”

  玄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同学·秋荣暮——

  退朝后,张嘉贞不高兴地抱怨:“你说得也太过头了吧!”

  张说淡定回怼:“宰相这个位置,谁能坐一辈子?今天皇上能随意打大臣,明天就可能轮到我们。我不是为裴伷先一个人说话,我是在为所有士大夫争尊严。”

  张嘉贞知道张说这是故意的,一时语塞。

  ——同学·支小野——

  这事刚过,玄宗打算北巡晋阳。张说建议顺便修缮汾阴的后土祠,为百姓祈福求丰收,玄宗欣然同意。

  ——同学·杜晓炳——

  开元十一年正月,玄宗从东都出发,巡幸潞州、并州,一路赦免赋税、设立北都,把并州改为太原府。二月,抵达晋州。

  ——同学·秋荣暮——

  这时候,张说又搞事情:找人举报张嘉贞的弟弟、金吾将军张嘉佑贪污。

  玄宗原本特别宠信张嘉贞,曾亲口许诺:“有什么要求,朕都答应。”

  张嘉贞当时的要求就是:弟弟张嘉佑在偏远地方任职,兄弟分隔太远,心里总是惦记。玄宗立马调他任忻州刺史,让兄弟俩同在一地,可谓恩宠有加。

  ——同学·支小野——

  张嘉佑一出事,张说假惺惺去劝张嘉贞:“你最好穿素服去宫门外待罪,表示悔过。”

  张嘉贞没多想就照做了。结果张说趁机运作、落井下石。没多久,玄宗就信了张说的话,下诏把张嘉贞贬为幽州刺史。

  ——同学·杜晓炳——

  直到这时,张嘉贞才恍然大悟自己中计,气得对亲友吐槽:“中书令明明有两个名额,张说何苦这样逼我!”

  ——同学们迫不及待——

  “老师,张说到底为什么‘抢编制’?”

  ——贞晓兕·ppt第一页——

  相对剥夺感

  定义:当人们在与他人比较时,感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没有得到,从而产生不满和攻击性。

  解释:

  张说曾经是张嘉贞的上级,如今却要在他手下做事。这种“地位倒挂”激发了他强烈的相对剥夺感。

  在他看来,自己资历更深、能力更强,理应处于更高的位置,却被“后辈”压了一头,心理严重失衡,于是萌生“我必须把位置抢回来”的念头。

  ——贞晓兕·ppt第二页——

  2. 权力动机

  定义:指个体渴望影响和控制他人及资源的内在驱动力。

  张说是典型的高权力动机者。他渴望掌握核心权力,而张嘉贞正是他路上的“绊脚石”。

  中书令虽然设了两个位置,但真正的决策权往往掌握在一个人手里。张说争的不是“编制”那么简单,而是唯一的实权。

  在他眼中,宰相之位不是“共享席位”,而是“你上我下”的零和游戏。

  ——贞晓兕·ppt第三页——

  3. 自尊防御机制

  张嘉贞那种“理所当然”的态度,无形中伤害了张说的自尊。

  特别是在裴伷先一案中,张说公开反驳张嘉贞,表面上是为士大夫争尊严,实则是用合理化的防御机制,把自己的私人恩怨包装成“公义之举”,既维护面子,又抢占道德制高点。

  ——贞晓兕·ppt第四页——

  4. 社会支配倾向

  张说具有较高的社会支配倾向,即认同社会应有等级秩序,并认为自己就该站在上层。

  他无法接受从前的下属现在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高他一等。这种“秩序错乱”带来的焦虑,促使他采取排他性策略——比如设计贬谪对方,以恢复“本该如此”的等级结构。

  ——贞晓兕·ppt第五页——

  5. 认知失调理论

  张说内心充满矛盾:“我明明资历更老,凭什么屈居人下?”

  为了缓解这种认知失调,他必须改变现状——也就是扳倒张嘉贞;或者改变自己的认知——比如贬低对方的能力。

  他选择了前者,用行动找回内心的平衡。

  ——贞晓兕·总结——

  张说为何“苦苦相逼”?

  他不是在争“两个位置”,而是在抢“唯一的话语权”。

  从心理学角度看,张说的行为是相对剥夺、权力欲、自尊防御和社会等级焦虑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不仅是在争权,更是在修复心理平衡、重建权力秩序、扞卫自我认同。

  张嘉贞的“不退不让”,触发了他的危机感;而制度上的“双宰相”设计,在现实中演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权力擂台。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

  历史不仅是权力的游戏,更是人性的舞台。

  张说与张嘉贞的较量,表面上是政策分歧,骨子里却是心理优势的争夺。

  而最后的赢家,往往不是最正直的那个人,而是最懂得人性弱点的那个。

  ——同学们——

  “这瓜吃得明白!”
  http://www.paoshu5.cc/book/16441/53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