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集:灾荒应对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渭水秋枯

  深秋的渭水流域,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焦灼的气息。往年这个时节,两岸的农田该是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农人忙着收割晾晒,连渭水都该因秋雨涨起几分,泛着饱满的浊浪。可今年不同,从入夏起就没正经下过几场雨,渭水的河床裸露出大片干裂的卵石,像一道被岁月磨旧的伤疤,横亘在关中平原上。

  里典赵伯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远处龟裂的田地直叹气。他手里的木耒往地上一戳,就能带出一大块干硬的土块,碎成齑粉。身后传来妇人的啜泣声,是村西的王二家媳妇,她家那二亩粟田,禾苗早就枯得像柴火,昨天男人去渭水下游寻水,到现在还没回来。

  "赵伯,县尉大人的信使来了!"村口的少年狗蛋扯着嗓子喊,打破了凝滞的空气。

  赵伯猛地站起身,拍了拍沾在麻布短褐上的尘土。只见三个骑着快马的吏员穿过扬尘的土路,为首的正是县尉府的主薄李斯。这年轻人虽穿着一身皂色吏服,却掩不住眉宇间的干练,他翻身下马时,腰间的铜印碰撞出清脆的声响。

  "赵伯,奉县尉令,核查各村受灾户数与存粮。"李斯从随身的竹简袋里抽出一卷木牍,"府库已备下应急粮,凡家无三日粮者,凭户籍册领粟米二斗。另,河道署将组织丁壮修缮沿岸水渠,每日供两餐,记工分,可抵明年徭役。"

  赵伯的手有些发颤,他原以为这场大旱要逼死不少人,没想到官府的动静这么快。去年秋收后,县府就挨家挨户统计存粮,还在县城西头新修了三座粮仓,当时不少人嘀咕官府多此一举,现在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主薄,俺们村......"赵伯刚要开口,就见西边的土路上扬起一阵更大的烟尘。王二背着个空水囊,踉踉跄跄地跑回来,喉咙干得发不出完整的话:"水......下游也没水......河伯庙的道士说,这是百年不遇的大旱......"

  李斯眉头微蹙,却没露半分慌乱。他转身对身后的吏员道:"速去通知邻县,按预案调粮,优先供应老弱妇孺。再传告各村,明日起组织人手,随河道署的工匠清理水渠淤泥,凡能找到水源处,凿井开渠,官府供工具。"

  一、仓廪实

  咸阳城的太仓令张苍站在高高的粮仓顶上,望着一队队运粮车从东门驶入。这些粮车大多来自巴蜀,车厢上盖着的苫布还带着蜀地特有的潮湿气息。他手里的算筹噼啪作响,身后的小吏正高声报着数字:"蜀郡运抵粟米三千石,麦两千石......南阳郡黍米五千石......"

  "记好了,"张苍转过身,他那略显肥胖的脸上满是严肃,"渭水流域十七县,按受灾等级分拨。重灾区每日每户一升粟,轻灾区减半,优先保证县学、养老院的供应。"

  小吏连忙在竹简上刻记,忽然想起一事:"大人,昨日廷尉府来文,问是否要开常平仓?"

  "不必。"张苍摆手,"常平仓的粮是备着应对战乱的,这次的旱灾,动用各郡储备就够了。去告诉各县,凡私藏粮食不卖者,按《秦律·仓律》治罪,但也不许强买,粮价按市价加两成,由官府补贴。"

  他走到粮仓边缘,望着城下忙碌的景象。一队队民夫正将粮食分装到小车上,每个小车旁都插着木牌,写着运往的县名。城门口的告示栏前围满了人,那里贴着李斯草拟的《抗旱令》,用清晰的隶书写着:"凡能献引水之法者,赏钱五十;能组织百人以上修渠者,免其家人徭役三年......"

  "大人,李主薄从渭南县回来了。"侍从的声音传来。

  张苍回头,见李斯一身风尘地走来,手里还捧着一块黑褐色的泥土。"太仓令,渭南的土地已经旱透了,表层三尺都是干土。"李斯将泥土放在案上,"不过百姓都动起来了,昨天一天就清出三条旧渠,今天准备开凿新井。只是......"

  "只是什么?"

  "缺工具。"李斯苦笑,"铁器都在军器监,民间的锄头、铁锹不够用,有些村户还用着石耒。"

  张苍沉吟片刻,转身对小吏道:"去军器监,调五百把铁锨、三百把锄头,就说是太仓令借的,秋收后由各郡县赔偿。再告诉冶铁坊,加赶一批农具,用料从府库支。"

  李斯眼睛一亮,正要道谢,却见张苍指着窗外:"你看,那是什么?"

  窗外的天空中,不知何时聚集了一群飞鸟,正盘旋着向东南方向飞去。李斯忽然反应过来:"是雁群!它们秋天该往南飞,这说明......"

  "说明东南方有水。"张苍抚掌笑道,"去告诉河道署,派熟悉水性的人跟着鸟群找找,说不定能发现新水源。"

  二、沟渠新

  渭南县的工地上,李斯正指挥着民夫清理一条废弃的水渠。这条渠是十年前修的,后来因为渭水改道渐渐荒废,渠底积了半尺厚的淤泥。民夫们光着膀子,用木锨把淤泥铲到筐里,再由年轻人抬到渠岸外。

  "李主薄,你看这土!"一个皮肤黝黑的老工匠忽然喊道。他蹲在渠底,用手扒开一层淤泥,下面的土竟是湿润的。

  李斯连忙跳下去,手指按在湿土上,果然感到一丝凉意。"老丈,您懂水利?"

  "俺祖上传下来的手艺。"老工匠咧嘴笑,露出豁了的门牙,"这渠底的土能保水,只要把上游的水引过来,再夯实渠岸,保管能浇到东边的百亩田。"

  李斯立刻让人去上游探查,果然在三里外发现一处山泉,只是水流细小,平日里没人在意。"太好了!"他当即决定,"拓宽山泉的出口,再用砖石加固渠岸,争取三天内让水流到田里!"

  这时,一个背着药篓的少年跑过来,是村医的徒弟。"李主薄,王二家媳妇生了,可是奶水不够,孩子总哭。"

  李斯皱眉,这旱灾里,最受影响的就是产妇和婴儿。他想起县城里的养老院还有些储存的羊奶,正要让人去取,却见赵伯提着个陶罐走来:"主薄,俺们村几户有奶的妇人凑了些奶水,您看......"

  陶罐里的奶水还带着温度,李斯心里一暖。他忽然想起什么,对赵伯道:"让村里的妇人都到渠边来,帮忙清洗民夫的伤口。官府给她们记工分,换粮食。"

  工地上顿时热闹起来。男人们挖土修渠,女人们蹲在临时搭起的草棚下,用煮沸的渠水清洗民夫们磨破的手脚,涂上草药。孩子们则提着小篮子,在附近的山坡上寻找能吃的野菜——官府的告示上画着二十多种可食用的野菜图样,还有郎中在村里教大家辨认。

  "李主薄,河道署的工匠来了!"狗蛋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只见十几个背着工具的工匠走来,为首的是个留着络腮胡的汉子。"俺们奉张大人令,带了新法子来。"他放下背上的木架,上面是个奇怪的装置——用竹筒和木轮组成,看着像个小型的水车。

  "这叫'龙骨水车',"工匠得意地介绍,"不用牛拉,两个人就能转,能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俺们在蜀地见过,改良了一下,适合这里用。"

  李斯眼睛一亮,连忙让人试试。两个民夫扶住木架,踩着踏板转动起来,果然有水流顺着竹筒缓缓上升,滴落在旁边的水桶里。虽然水量不大,但比起人力挑水,已经省力多了。

  "太好了!"李斯拍着工匠的肩膀,"能造多少?"

  "只要有竹子和木料,一天能造三个。"

  "那就造!"李斯当即下令,"让各村采伐合用的竹子,送到这里来,官府按根收购。"

  夕阳西下时,第一股山泉终于顺着清理好的水渠流了过来。虽然只是细细的一股,却让在场的人都欢呼起来。孩子们光着脚丫跑进渠里,任清凉的水流过脚踝,大人们则跪在渠边,用手掬起水来喝,脸上满是久违的笑容。

  李斯站在渠岸,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初到秦国时,老师荀子说的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若能因势利导,水便能润万物。"他低头看了看自己沾满泥土的双手,这双手昨天还在批阅文书,今天却在修渠,可这两样,不都是在为秦国做事吗?

  三、人心齐

  半个月后,一场迟来的秋雨终于洒落关中。虽然不大,却足以让干裂的土地喝饱水。李斯站在渭南县的田埂上,看着农人正在抢种冬麦。雨后的田野里,新修的水渠纵横交错,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水源引到每一块田里。

  "李主薄,县尉大人的嘉奖令来了!"小吏捧着一卷竹简跑来,"说您组织有方,让渭南的灾情减到了最小,要上报廷尉府给您记功呢!"

  李斯笑着摆摆手,目光落在不远处的打谷场上。那里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交易会"——官府把从各郡调来的粮食、布匹堆在中间,百姓们则用自己采集的草药、编织的竹器、甚至是修好的农具来交换。一个瞎眼的老妇人用亲手编的草席换了两尺布,脸上笑开了花。

  "其实啊,"李斯对身边的赵伯说,"最该记功的是百姓。那天修渠缺绳子,家家户户都把晾衣绳拆了送来;郎中把珍藏的草药都拿出来,分文不取......"

  赵伯连连点头,忽然指向村口:"您看,那不是王二吗?"

  只见王二背着一个大大的背篓,里面装满了野菜和野果。他身后跟着几个年轻人,都是之前去下游寻水的。"李主薄!"王二远远就喊,"俺们在南山发现了一片橡树林,果子能吃,还找到了几处泉水,俺们带了水样回来!"

  一个年轻人捧着陶罐上前,里面的水清澈见底。李斯接过陶罐,闻了闻,又尝了一口,甘甜清冽。"好!"他当即决定,"组织人手去南山取水,再把橡果收回来,让县府的厨子教大家怎么处理,能当粮食吃。"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张苍带着几个吏员来了,他翻身下马,手里拿着一份文书:"李斯,廷尉府批了你的请求,明年开春就在渭水沿岸修五条新渠,用的是韩国水工郑国的法子,能灌溉十倍的田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斯接过文书,只见上面盖着鲜红的廷尉印。他忽然注意到张苍的靴子上沾着泥,显然是刚从别的县赶来。"太仓令,其他县的情况如何?"

  "都稳住了。"张苍笑着说,"咸阳运来的新粮到了,还带了些蜀地的土豆种子,说是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对了,陛下还让人送来了一批药材,专门给生病的百姓用。"

  正说着,天空又飘起了细雨。百姓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仰起头来迎接这甘霖。一个孩童指着天上,兴奋地喊道:"快看,是彩虹!"

  众人抬头,只见雨后的天空中,一道七彩的虹霓横跨在渭水之上,一端连着干旱初愈的田野,一端通向远方的咸阳城。李斯忽然明白,秦国的强盛,从来不只是因为变法的律法,更是因为在危难时刻,官府与百姓能像这彩虹一样,心连着心,共同撑起一片天。

  赵伯颤巍巍地跪倒在地,对着彩虹拜了三拜。周围的百姓也跟着跪下,他们的脸上没有了之前的愁苦,只有对未来的希望。李斯和张苍站在雨中,看着这一幕,都没有说话。他们知道,这场旱灾终将过去,而经历过考验的秦国,会像雨后的土地一样,孕育出更丰硕的果实。

  夜幕降临时,李斯在县府的灯下写着奏章。他详细记录了这次抗旱的经过,从粮仓的调度到水渠的修缮,从百姓的互助到工匠的创新,最后写道:"秦之强,非独恃兵甲之利,更在仓廪实、法度明、民心齐。遇灾而不乱,处困而能兴,此乃长久之道也。"

  窗外的雨还在下,淅淅沥沥的,像是在为这片土地吟唱一首重生的歌谣。远处的村庄里,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夹杂着妇人捣衣的木棒声,还有更夫打更的梆子声——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却又不一样了。经历过旱灾的人们,更懂得珍惜手中的粮食,更明白团结的力量,就像那被雨水浸润的土地,看似平静,却在地下积蓄着蓬勃的生机。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
  http://www.paoshu5.cc/book/18530/4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