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现在轮到你们教它了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远处的小学改建工地,一根废弃的铁管被风吹倒,砸在水泥地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

  这第四声闷响,像是命运的注脚,让陈伯的心中多了一丝感慨。

  老吴在家听到了这些声音,但并没有起身。

  他知道,这些都是陈伯精心布置的“天籁之音”。

  他拿起新刻的“节奏标尺”模型,轻轻地放进工具箱的最底层。

  想过,就算活过了。

  他合上工具箱,转身向后院走去,心中默默念叨。

  陈伯八十岁生日那天,一如既往地完成了扫地。

  他照例走到铁架前,手起锤落,敲了三下。

  但这一次,铁架却没发出任何声音。

  陈伯心里咯噔了一下,但随即释然。

  活了八十年,什么没见过?

  响不响的,还不是那么回事儿。

  他不慌不忙地将扫帚靠在墙边,坐在亭子的石凳上,点燃了一根烟。

  深吸一口,尼古丁顺着呼吸道一路烧到肺里,总算找回点儿实在的感觉。

  风轻轻地吹过,带动了顶上的风铃,清脆的铃声响起,电铃的触点也随之碰击,咔、咔、咔——三声。

  陈伯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干涸的河床终于盼来了雨水。

  这风铃,还是老吴给捣鼓的,说是啥“声电联动”,高科技。

  远处的小学改建工地,一根废弃的铁管被风吹倒,砸在水泥地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

  这第四声闷响,像是命运的注脚,让陈伯的心中多了一丝感慨。

  时代变了,连声音都变得这么随意。

  想响就响,不想响就不响,由不得你。

  老吴在家听到了这些声音,准确地说,是“听”到了震动。

  他那土法上马的“地震仪”,就差没把隔壁老王的鼾声都给录下来了。

  但他并没有起身。

  他拿起新刻的“节奏标尺”模型,是用边角料刻的,不太精致,但能用。

  轻轻地放进工具箱的最底层。

  想过,就算活过了。

  他合上工具箱,转身向后院走去,心中默默念叨:“老伙计,你那儿响得挺热闹啊。”

  赵卫国那本塞进静音亭座椅的烧边笔记本,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那本记录着他半生心血的本子,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被一个名叫狗蛋的小学生发现了。

  狗蛋,人如其名,淘气包一个。上课不听讲,下课满地跑。

  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最喜欢的声音》。

  狗蛋抓耳挠腮,啥声音好呢?

  妈妈的唠叨?

  隔壁王叔叔的呼噜?

  还是游戏里的“胜利”?

  直到他发现了那本烧边笔记本。

  笔记本上的字迹歪歪扭扭,还带着一股淡淡的烟味。

  狗蛋看不懂,但他觉得很酷。

  于是,他抄录了一段:

  “最安静的声音,是铁锤敲击铁架的声音,三下。一下,是告慰;二下,是追忆;三下,是希望。然后,等待风的声音。”

  狗蛋交了作业。

  语文老师批阅时,差点没一口老血喷出来。

  “狗蛋!你写的这是什么玩意儿?狗屁不通!”

  但不知为何,“最安静的声音”这几个字,却像生了根一样,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

  家长会上,语文老师忍不住吐槽:“现在的孩子啊,写的作文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有个孩子写什么‘最安静的声音’,我看了半天也没看懂。”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许母,一个对声音极其敏感的女人,耳朵立刻竖了起来。

  “最安静的声音?像什么声音?”她忍不住问道。

  语文老师摇了摇头:“我也说不上来,反正挺奇怪的。”

  许母回家后,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张泛黄的工尺谱纸条。

  那是她年轻时学戏曲时用的。

  纸条上记录着一段简单的旋律,那是她奶奶教她的,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声音”。

  她照着纸条,轻轻地哼唱了一遍。

  她的孙子,一个对音乐极其敏感的少年,立刻拿起手机,录下了这段旋律。

  然后,他上传到了音乐平台,标签是:“安静的声音”。

  一夜之间,数百人跟风上传“无声时刻”录音:呼吸、笔尖划纸、晾衣绳晃动……

  “安静的声音”成了新的流量密码。

  老吴发现了风铃供电的脉冲越来越不稳定。

  他捣鼓了一辈子无线电,对这些玩意儿门儿清。

  是线路老化?还是变压器不行了?

  他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都不是。

  是有人在偷电!

  老吴气得吹胡子瞪眼。

  “哪个龟孙子这么缺德?连老子的电都偷!”

  他决定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某夜,他干脆彻底断电。

  他没修,而是把主机音频输出改接到一口悬挂在亭梁的老铜锅上——靠共振传声。

  这口铜锅,是他年轻时走街串巷收来的,说是啥“祖传神器”,能镇宅辟邪。

  他觉得这玩意儿传声效果应该不错。

  次日清晨,陈伯扫地时听见声音从头顶“掉”下来,断断续续,像风在念叨。

  “铛……铛……铛……”

  声音不大,但很清晰,带着一股金属的质感。

  村民议论纷纷:“亭子成精了!”

  “肯定是陈伯感动了上天!”

  “以后路过静音亭,得小心点儿!”

  反倒更敬重,小孩路过都自觉轻声。

  老吴在屋檐下新挂一盘带,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机器聋了,耳朵活了。”

  林小满的《城市声音考古》首播反响冷淡。

  她费尽心思,跑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录下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早高峰的喧嚣、夜市的嘈杂、公园里的鸟鸣……

  她觉得这些声音,才是城市真正的灵魂。

  但观众不买账。

  “这啥玩意儿?噪音污染啊!”

  “听得我头都大了!”

  “能不能来点儿刺激的?”

  台里警告她:“林小满,再没流量就停更!别浪费资源!”

  她没改方案,反而在第二期开头插入一段长达三十七秒的沉默,仅字幕提示:“听,菜场剁肉的节奏变了。”

  这段沉默,显得格外突兀,也格外刺耳。

  有观众投诉:“播错了!赶紧掐掉!”

  但也有听出门道的人留言:“这不就是许嵩《山水之间》底鼓的源头?”

  播放量悄然回升。

  林小满将这条评论截图,贴在老吴家门缝里。

  周晓芸参加一场“非遗数字化标准化”听证会。

  会场里坐满了专家、学者、领导……

  每个人都西装革履,一本正经。

  专家宣称:“所有活态传承必须可量化、可追溯!我们要用数字化的手段,将非遗永久保存下去!”

  “我们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体系,让每个人都能轻松了解非遗!”

  “我们要让非遗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周晓芸沉默听完,觉得这些人简直是疯了。

  文化这玩意儿,是能用数字衡量的吗?是能用标准定义的吗?

  如果一段声音,没人申报、没人记录、没人命名,但它每天被重复,算不算存在?

  她觉得自己必须站出来说点什么。

  她起身提问:“如果一段声音,没人申报、没人记录、没人命名,但它每天被重复,算不算存在?”

  会场哄笑。

  “这位同志,你提的问题很奇怪啊!”

  “非遗当然要申报、要记录、要命名!不然怎么传承?”

  “你这是什么逻辑?简直是胡搅蛮缠!”

  她没争辩,只是播放一段录音——是赵卫国笔记本被抄写时铅笔划纸的沙沙声,混着窗外孩子背诵“此处曾有人日日敲三下”。

  全场静默。

  这声音,微弱而真实,像一粒沙子,落入了每个人的心里。

  散会后,周晓芸走到一位老专家面前,轻声说道:“有些东西,是没法标准化的。”

  老专家看着她,眼神复杂。

  “也许吧。”

  陈伯每日清晨,依旧会去静音亭扫地,可有一天,他发现铁架上的“节奏标尺”,少了一块……陈伯例行扫地,扫到铁架旁,习惯性地摸了摸。

  诶?

  手感不对!

  定睛一看,好家伙,那“节奏标尺”上,少了一角!

  像是被哪只不讲武德的鸟给偷袭了。

  老头儿倒也不恼,嘴角一撇,心想:这年头,连鸟都懂艺术了?

  他慢悠悠地从工具箱里翻出一截锈迹斑斑的铁丝,那是当年修拖拉机剩下的。

  三下五除二,愣是照着原样,给它又编了一遍。

  别说,还挺像那么回事儿,就是颜色有点儿不搭。

  当天晚上,妖风四起,呼呼地刮着。

  静音亭里的风铃被吹得跟磕了药似的,疯狂摇摆,电铃触点也跟着抽搐,咔、咔、咔——三声,然后...停顿了一下,像是卡带了,又“咔”一声。

  老吴在家正搂着收音机听戏,突然听到这动静,一个激灵坐了起来。

  坏了!

  难道是电路出问题了?

  要知道他家可是“无线电一条龙”,对这些声音门儿清。

  他赶紧起身,抄起家伙,一路小跑奔向静音亭。

  结果到了地儿,傻眼了——主机根本没通电!

  什么情况?

  闹鬼了?

  他抬头望去,借着微弱的月光,只见陈伯正蹲在亭子边,手里拿着那根新换的铁丝,一下一下地敲着地面——四下。

  老吴瞬间明白了。

  不是机器在响,是人开始模仿机器。

  这老陈头,是要搞事情啊!

  他默默地转身,回到屋里,从床底下摸出最后一盘空白磁带,小心翼翼地插进老掉牙的录音机里。

  对着空气,他自言自语道:“现在...轮到你们教它了。”
  http://www.paoshu5.cc/book/22158/58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