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他究竟是谁?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陈伯敲碎了“标准化”,而这群“老家伙”则玩起了“非标准化”,有点意思。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不再直奔小卖部,而是拐了个弯,溜达到了村头的静音亭。

  他们不听电铃那“咔咔咔”的催眠曲,反而对着亭子角落里,那个积满灰尘的铜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嘿,听听,像不像打雷?”一个熊孩子举起小石子,敲了一下铜锅。

  “才不像,像我妈炒菜!”另一个孩子反驳,然后“哐哐”两下,敲得更起劲了。

  孩子们你一下,我一下,把个铜锅敲得震天响,玩得不亦乐乎。

  他们全然不知,这看似胡闹的敲击,在特定的角度和力度下,会产生奇妙的回音,在铜锅内部震荡,形成一种独特的“声场”。

  而这一幕,恰好被刚从县广播站退休的老吴看在眼里。

  老吴是谁?

  那是耳朵比猎犬还灵,对声音敏感到了变态级别的“声音老法师”。

  他年轻时,能凭着细微的电流声,判断出广播线路哪里出了问题;他还能模仿几十种乐器的声音,骗得隔壁村的二傻子团团转。

  孩子们在铜锅旁玩闹的场景,引起了他的好奇。

  这群小兔崽子,不在家写作业,在这儿敲敲打打啥呢?

  老吴悄悄地躲在静音亭的围墙外,竖起耳朵,仔细倾听着。

  孩子们敲击铜锅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传来,时而急促,时而缓慢,听起来杂乱无章。

  但老吴却从中捕捉到了一丝熟悉的韵律。

  那是……“丙三调·乙一变体”?!

  这是一种极其冷门的民间曲调,复杂到没朋友,老吴年轻时,为了研究它,差点把耳朵给听聋了。

  这群小屁孩,怎么会敲出这种调调?

  老吴百思不得其解,决定一探究竟。

  他蹑手蹑脚地靠近孩子们,装作若无其事地问道:“你们在这儿玩啥呢?”

  孩子们吓了一跳,转头一看是老吴,顿时放松了警惕。

  “吴爷爷,我们在玩回音!”一个孩子笑嘻嘻地回答。

  “回音?”老吴故作疑惑,“啥回音这么好玩?”

  “就是这个锅,敲起来有意思!”另一个孩子说着,又“哐哐”敲了两下。

  老吴蹲下身子,指着铜锅问道:“你们敲的时候,心里想着啥?”

  孩子们面面相觑,一脸茫然。

  “没想啥啊,随便敲的。”

  “就是听着顺手。”

  “顺手?”老吴心中一动。

  他没有再多问,只是默默地记下了孩子们敲击铜锅的节奏。

  当天晚上,老吴回到家,立刻从箱底翻出那台老掉牙的录音机。

  他把录音机摆在桌子上,小心翼翼地放入一盘空白磁带,然后打开开关。

  滋啦滋啦……

  录音机发出刺耳的电流声,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在呻吟。

  老吴没有理会,而是拿起笔,在纸上飞快地写着什么。

  他要把孩子们敲击铜锅的节奏,全部记录下来。

  他要搞清楚,这群小兔崽子,到底是怎么敲出“丙三调·乙一变体”的。

  经过一夜的奋战,老吴终于完成了记录。

  他把记录下来的节奏,输入到自己编写的分析软件里,开始进行分析。

  滴滴滴……

  电脑屏幕上,各种数据疯狂跳动,看得人眼花缭乱。

  经过漫长的等待,分析结果终于出来了。

  老吴瞪大了眼睛,看着屏幕上的数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孩子们敲击铜锅的节奏,竟然真的精准地复现了“丙三调·乙一变体”!

  而且,还在一些细微之处,做出了创新!

  这……这简直是奇迹!

  老吴激动得浑身颤抖,他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他立刻跑到村口的小卖部,买了一盘最新的cdR光盘。

  他要把这段录音,刻录到光盘里,永久保存。

  他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群小兔崽子,是音乐天才!

  刻录完毕后,老吴小心翼翼地把光盘装进一个简陋的纸套里,然后跑到村里的图书馆,把光盘偷偷地混入到了一堆藏书之中。

  他没有教孩子们什么,也没有夸奖他们什么。

  他只是默默地守护着这份珍贵的“声音”。

  十年后,这张光盘,将会被一位音乐学院的学生发现。

  这位学生,将会把这段录音,标注为“21世纪民间节奏原型样本”,写进自己的毕业论文里。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与此同时,林小满也开始了自己的“声音实验”。

  她从县里借来了一辆废弃的流动宣传车,把车厢内部进行了一番改造,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移动声匣”。

  她没有播放新闻,也没有播放歌曲,而是循环播放着市民们投稿的日常声音。

  有菜市场里小贩的叫卖声,有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有学校里孩子们的读书声,还有情侣们在公园里窃窃私语的声音。

  她想用这些真实的声音,唤醒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但事与愿违。

  “这都什么玩意儿?吵死了!”

  “神经病吧?放这些乱七八糟的声音干嘛?”

  “赶紧撤了,影响我们做生意!”

  第一天上街,林小满就接到了无数的投诉。

  居民们纷纷表示,她播放的声音,实在是太吵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林小满没有气馁,她没有撤退,而是想出了一个更加疯狂的主意。

  她在车顶上,加装了一组感应风铃。

  她想让播放的节奏,随着风速的变化而变化。

  她想让整个城市,都变成一个巨大的“声音交响乐”。

  第三天,奇迹发生了。

  一位老人在路过“移动声匣”的时候,突然停下了脚步。

  他仔细地听着车里播放的声音,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这……这不是我家剁肉的声音吗?!”老人激动地说道。

  他发现,车里播放的一段剁肉声,竟然和自家厨房里的节奏一模一样!

  这个发现,让他欣喜若狂。

  他立刻跑回家,拿出自己的菜刀和砧板,跑到“移动声匣”旁,开始剁肉。

  哐当!哐当!哐当!

  老人剁肉的声音,和车里播放的声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声景合奏”。

  越来越多的老人,被吸引了过来。

  他们带着锅碗瓢盆,带着各种各样的乐器,来到“移动声匣”旁,开始演奏。

  他们没有指挥,没有乐谱,只是凭着感觉,自由地演奏着。

  但他们的演奏,却出奇地和谐,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一场无指挥的街头声景合奏,就这样开始了。

  周晓芸最近有点烦。

  作为省非遗评审委员会的秘书,她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申报材料。

  这些材料,大部分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奇葩”。

  比如,最近她就收到了一份被退回的申报材料。

  申报人试图将“早市叫卖声组合”列为非遗,理由是“每种腔调传了三代以上”。

  周晓芸觉得,这简直是胡闹。

  早市叫卖声,也能算非遗?

  但当她打开附件录音的时候,却被一段吆喝声给吸引住了。

  这段吆喝声,尾音的拐弯方式,竟然和静音亭某次雷雨夜播放的咳嗽声一模一样!

  周晓芸的心,动摇了。

  她没有批准这份申报材料,也没有删除它。

  而是将它单独归档,然后在一个文件夹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未命名,但认得。”

  陈伯的关节炎越来越严重了。

  他每天清晨,都要忍着疼痛,去静音亭扫地。

  他怕自己的动作慢了,会影响电铃的节奏,干脆把扫帚柄削短了一截,让动作更加稳定。

  有一天,一个孩子模仿他扫地的样子,也用小棍敲击着地面,敲了三下。

  陈伯抬头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但当晚,他却在敲击铁架的时候,多敲了一次。

  像是在回应那个孩子。

  老吴听到了这个声音。

  他没有记录下来,只是把“节奏标尺”模型,从工具箱里取了出来,摆在了窗台正对月亮的地方。

  月光洒在“节奏标尺”上,反射出银色的光芒。

  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夜深了,老吴关上灯,准备睡觉。

  就在这时,他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

  他竖起耳朵,仔细倾听着。

  那是……风铃的声音?

  不对,风铃的声音,没有这么规律。

  那是……

  老吴猛地从床上坐了起来,他意识到,那是一种全新的节奏。

  一种他从未听过的节奏。

  他走到窗边,轻轻地推开窗户。

  只见月光下,一个黑影,正站在静音亭前,手里拿着一根铁棍,一下一下地敲击着铁架。

  那个人,不是陈伯,也不是老吴,而是一个陌生的年轻人。

  年轻人敲击完铁架,转身离开了。

  老吴看着他的背影,心中充满了疑惑。

  他究竟是谁?

  他为什么要敲击铁架?

  他敲击的,又是什么节奏?
  http://www.paoshu5.cc/book/22158/58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