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杂论对话 >第448章 正执养护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48章 正执养护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正执养护:重塑自我认同,让成长自带“续航力”

  引言:我们为何总在“自我消耗”里打转?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场景:

  一个孩子每天熬夜刷题,却总在看到成绩单时崩溃——“我怎么这么笨,连这点题都做不对”;

  一个职场人全年无休加班,却在领导一句“你做得还不够好”后,瞬间没了动力,连简历都不敢更新;

  一个创业者熬过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却因为合伙人一句“咱们根本成不了”,悄悄关掉了坚持了3年的公司。

  我们总以为“不够努力”“能力不足”是成长的绊脚石,却忽略了一个更隐蔽的问题:我们的“自我认同”,早已在无数次负反馈里被磨成了碎片。就像一辆没油的汽车,哪怕方向盘再正、油门踩得再狠,也跑不远;更像一株被冰雹反复砸打的幼苗,刚冒出一点新芽,就被否定的寒风掐断。

  而今天要聊的“正执养护”,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它不是“盲目自信”,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一套“先锚定正向自我,再用正反馈滋养,用屏障隔绝伤害”的成长逻辑。从学生到创业者,从普通人到商业大佬,那些能持续成长的人,本质上都是“正执养护”的践行者。

  接下来,我们会用定义拆解、比喻具象、案例佐证、语录点睛的方式,把“正执养护”讲透——让你不仅能懂,更能直接用在自己的生活里。

  一、什么是“正执养护”?三个核心,撑起成长的“骨架”

  在解释“正执养护”前,我们先厘清一个误区:它不是“执着于错误的事”,也不是“拒绝所有批评”。它的核心是“围绕正向自我认同,做‘滋养’和‘守护’的动作”,具体拆成三个部分:“正执”为根,“养”为滋养,“护”为守护。

  我们先做第一个比喻:“正执养护”就像培育一棵果树。

  “正执”是果树的“主根”——必须扎得“正”(正向、积极),比如“我能种出甜果子”“我有耐心等它结果”;如果根扎歪了(比如“我肯定种不好”“这树早晚死”),再怎么浇水施肥都没用。

  “养”是给果树“浇水、晒太阳、施肥”——对应正反馈,比如看到新芽时告诉自己“我种对了”,结出小果子时说“再等等就更甜了”,这些正向信号会让根扎得更深。

  “护”是给果树“除草、挡冰雹、防虫害”——对应远离负反馈,比如赶走说“这树根本不结果”的人,挡住“你肯定没天赋”的冷风,避免主根被破坏。

  只有根正、养足、护好,果树才能结出甜果子;同理,只有“正执”锚定、“滋养”到位、“守护”及时,我们的成长才能不内耗、不跑偏。

  1. 正执:不是“盲目执念”,而是“正向的自我锚点”

  “正执”的核心是“正确的执念”——不是“我必须一天赚100万”的急功近利,也不是“我永远不会错”的傲慢,而是“基于事实的正向自我认同”:

  - 它是“我现在数学差,但我能学会”(承认现状,不否定能力);

  - 它是“我现在公司小,但我能把产品做好”(接受阶段,不否定方向);

  - 它是“我现在没存款,但我能慢慢攒出第一桶金”(面对现实,不否定未来)。

  简单说,“正执”是“我知道现在不够好,但我相信自己能变好”的信念。它像航船的“罗盘”——哪怕遇到风浪,只要罗盘不偏,就不会迷航。

  思想家王阳明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里的“志”,本质就是“正执”的雏形:不是“我要当大官”的功利目标,而是“我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的正向锚点。没有这个锚点,人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被外界的评价、暂时的失败吹得东倒西歪。

  2. 养:不是“虚假夸赞”,而是“正反馈的持续输入”

  “养”是“用正反馈滋养正执”——不是“你什么都对”的盲目吹捧,而是“看到努力、肯定进步、强化价值”的具体反馈。它分两种:

  - 外界正反馈:老师说“你这道题的思路比上次清晰”,老板说“你这次方案的细节很到位”,朋友说“你坚持健身的样子真酷”;

  - 自我正反馈:“我今天比昨天多背了10个单词”“我今天主动和客户沟通,没像以前一样紧张”“我今天没因为别人的否定而崩溃”。

  这些反馈就像给手机“充电”——每一次正反馈,都是给“正执”充一次电;如果长期没有正反馈,“正执”的电量就会耗尽,人就会陷入“我不行”的自我怀疑。

  哲学家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而“正反馈”,就是让我们“愿意起舞”的动力——当你知道“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进步被认可”,才会更愿意坚持,更敢于尝试。

  3. 护: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主动筛选成长环境”

  “护”是“隔绝会摧毁正执的负反馈源”——不是“听到批评就躲”,而是“分清‘建设性批评’和‘破坏性否定’”:

  - 建设性批评是“你这次方案的逻辑有点乱,可以试试先列框架”(指出问题,给方法);

  - 破坏性否定是“你怎么连方案都做不好,真是没天赋”(否定人格,没解决方案)。

  “护”的核心,就是远离“破坏性否定”的人或环境——哪怕他们说的是“事实”(比如“你现在工资确实低”),但如果带着“你这辈子就这样了”的恶意,就要主动拉开距离。

  投资家巴菲特说:“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这句话的底层逻辑,也是“护”——不被市场的恐慌情绪(负反馈)带偏,守住自己的投资逻辑(正执)。对个人成长来说,“护”就是不被他人的否定情绪(负反馈)带偏,守住自己的正向自我认同(正执)。

  二、正执:没有“正向锚点”,再努力都是“原地打转”

  “正执”是“正执养护”的根——根扎得正,后续的“养”和“护”才有意义。如果根扎歪了(比如“我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我这辈子只能打工”),哪怕每天熬夜学习、拼命加班,也只会在“自我否定”里消耗自己。

  我们先做第二个比喻:“正执”就像手机的“系统内核”。

  如果内核是“流畅、稳定”的(正向自我认同),哪怕装的APP(知识、技能)暂时少一点,也能慢慢更新、越用越顺;如果内核是“卡顿、崩溃”的(负向自我认同),哪怕装再多高端APP,也会频繁闪退、无法使用。

  接下来,我们用3个不同领域的案例,看“正执”如何决定成长的方向:

  案例1:学生小李的“数学逆袭”——从“我是数学差生”到“我能学好数学”

  小李上初二时,数学常年不及格。每次考完试,家长都会说“你怎么这么笨,隔壁小明每次都考90分”,老师也总把他叫到办公室:“你是不是上课没听讲?这么简单的题都错。”

  久而久之,小李的“正执”完全歪了——他认定“我就是数学差生,再怎么学也没用”。哪怕上课听懂了,做题时也会下意识想“我肯定算错”,最后真的算错;哪怕偶尔考及格,也会觉得“只是运气好,下次肯定不行”。

  后来,班里换了一位数学老师。第一次批改作业时,老师在小李的错题旁写了一句:“你的解题思路是对的,只是最后一步算错了,再细心一点就能对!”

  小李愣住了——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关于“数学”的正向评价。之后,老师每次找他谈话,都不说“你要考多少分”,而是说“你这次比上次多对了2道题,进步很大”“你这个辅助线画得很巧妙,比很多同学都厉害”。

  慢慢的,小李的“正执”开始往正方向转——他开始觉得“ ybe我不是数学差生,只是没找到方法”。他会主动把错题整理成错题本,每次做对一道题,就给自己打个勾;每次遇到难题,也会想“老师说我思路对,再试试”。

  半年后,小李的数学考到了82分。他在日记里写:“原来我不是笨,只是之前没人告诉过我‘我能行’。”

  关键启示:对学生来说,“正执”就是“我能学好某门课”的信念。如果外界一直否定,这个信念会被摧毁;但只要有人给一点正向锚点,就能慢慢重建,进而驱动行为改变。

  案例2:创业者马云的“互联网执念”——从“没人信”到“互联网能改变中国”

  1995年,马云第一次去美国,在朋友的办公室里看到了“互联网”。他试着在搜索框里输入“中国”,结果只找到3条相关信息。那一刻,马云的“正执”被锚定了——他认定“互联网一定会改变中国,改变所有人的生活”。

  回到杭州后,马云找了24个朋友,想和他们一起做互联网。结果23个人都反对:“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赚钱?你是不是被骗了?”有人甚至说:“马云,你别异想天开了,好好做你的翻译社吧。”

  但马云没被这些负反馈动摇——他的“正执”足够坚定:“我知道现在没人信,但我相信未来会有人信。”他凑了2万元,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中国黄页”。

  初期有多难?他带着团队去北京,想给企业做网站,却被当成“骗子”。有一次,他去一家国企推销,对方负责人说:“你这东西就是个花架子,我们不需要。”团队里有人想放弃,但马云说:“再坚持一下,总会有人懂。”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从中国黄页到阿里巴巴,从淘宝到支付宝,马云的“互联网能改变中国”的正执,最终变成了现实。

  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这句话的核心,就是“正执”的力量——只有锚定正向信念,才能熬过“没人信、没人支持”的黑暗期。

  案例3:《塔木德》里的“财富正执”——从“我比他穷”到“我只是差时间”

  《塔木德》是犹太民族的智慧典籍,里面有一句话影响了无数犹太人:“不要说‘他比我有钱’,要说‘我比他差了时间,未来我会比他更有钱’。”

  这种“财富正执”,让很多犹太人在贫困时也不放弃对财富的追求。比如犹太商人洛克菲勒,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是个游手好闲的人,母亲靠做针线活养家。但洛克菲勒的母亲常对他说:“你不是穷孩子,你只是还没找到赚钱的方法。”

  这句话在洛克菲勒心里种下了“正执”的种子——他认定“我能成为有钱人,只是需要时间”。16岁时,他开始找工作,连续被拒绝了8次,有人说“你这么小,还想做文员?”但他没放弃,第9次终于找到了一份簿记员的工作。

  工作后,他每天记录收支,学习商业知识,哪怕工资很少,也会攒一部分钱用来“寻找机会”。后来,他进入石油行业,经历过油价暴跌、同行打压,但他始终坚信“我能把石油生意做好”。最终,他创办了标准石油公司,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塔木德》里还有一句话:“一个人的财富,不是看他现在有多少钱,而是看他相信自己未来能有多少钱。”这句话正是“财富正执”的精髓——没有“我能富裕”的信念,再怎么努力攒钱,也只会停留在“满足温饱”的层面;有了这个信念,才会主动寻找机会、承担风险,最终实现财富跃迁。

  三、养:没有“正反馈滋养”,再坚定的正执也会“枯萎”

  如果说“正执”是种子,那么“养”就是阳光和雨露——没有阳光雨露,种子再饱满,也发不了芽、长不成树。很多人有“正执”,却因为得不到正反馈,慢慢变得怀疑自己、放弃努力。

  我们做第三个比喻:“养”就像给植物“定期浇水”。

  你种下一颗向日葵种子,相信它能开花(正执),但如果只种不浇水(不养),种子会干死;如果偶尔浇水(偶尔正反馈),种子可能发芽,但长不高;只有每天定时浇水(持续正反馈),种子才能长成能开花的向日葵。

  接下来,我们用3个案例,看“正反馈”如何滋养“正执”:

  案例1: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用正反馈让员工“相信自己能创造价值”

  稻盛和夫是日本“经营之圣”,他创办的京瓷和KDDI都进入了世界500强。他的经营哲学里,有一个核心就是“用正反馈滋养员工的正执”——也就是“阿米巴经营”模式。

  传统企业里,员工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给公司带来多少价值,老板只会说“你要好好干”,却很少给具体的正向反馈。久而久之,员工的“正执”会淡化:“我只是个打工的,干好干坏差别不大。”

  而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把公司分成很多小“阿米巴”(小团队),每个阿米巴都有自己的收支报表。每天,团队成员都能看到“今天我们赚了多少钱”“我们的效率比昨天高了多少”;每个月,公司会表彰“业绩进步的阿米巴”,不仅给奖金,还会让团队负责人分享经验。

  比如,有一个负责生产陶瓷零件的阿米巴,刚开始效率很低,成员都觉得“我们做的零件没人要”。但通过报表,他们发现“只要把废品率降低1%,每个月就能多赚5万日元”。他们开始改进工艺,第一个月废品率降低了0.5%,稻盛和夫亲自去鼓励:“你们做得很好,再努力一点就能达到目标!”

  得到正反馈后,团队更有动力了,第二个月废品率降低了1.2%。成员们终于相信“我们的工作能创造价值”,正执被彻底激活——后来,这个阿米巴成了公司的“明星团队”。

  稻盛和夫曾说:“要让员工相信‘自己的工作有意义’,就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带来结果’。”这句话正是“养”的核心——正反馈不是“空口夸赞”,而是“让对方看到自己的价值”,进而强化“我能创造价值”的正执。

  案例2:职场新人小张的“PPT逆袭”——从“我不会做PPT”到“我是PPT高手”

  小张刚入职时,最害怕的就是做PPT。第一次给领导汇报,他熬了3个通宵做的PPT,被领导批得一无是处:“你这PPT逻辑混乱、排版难看,怎么给客户看?”

  小张很沮丧,但他的直属领导没否定他,而是说:“你的内容很扎实,只是排版和逻辑需要调整。你看,把这页的重点放在前面,用图表代替文字,会更清楚。”领导还帮他改了第一页,说:“你按这个思路改,改完我再看。”

  小张按领导的建议改完后,领导说:“比上次好多了,逻辑清晰了很多,继续加油!”这句话给了小张很大的鼓励——他开始主动学习PPT技巧,每次改完PPT,都会找领导或同事提意见,哪怕只是“这页配色不错”“这个图表很直观”的小反馈,他也会记下来。

  慢慢的,小张的PPT越做越好。有一次,他做的PPT被客户表扬:“你们公司的PPT做得很专业,逻辑很清楚。”领导在部门会议上特意说:“小张现在是咱们部门的PPT高手,大家有问题可以问他。”

  现在的小张,不仅不害怕做PPT,还会主动帮同事改PPT。他说:“如果当初领导只批评我,我可能早就放弃学PPT了。正是那些小反馈,让我觉得‘我能做好’。”

  关键启示:对职场人来说,“养”就是“小步正反馈”——不需要“你做得完美”的大奖赏,只需要“你这次比上次好”的小肯定。这些小肯定会像“水滴石穿”一样,慢慢强化“我能做好这份工作”的正执。

  案例3:游戏化学习APP的“正反馈设计”——让孩子“主动想学习”

  现在很多家长都头疼孩子“不爱学习”,但有一款叫“可汗学院”的学习APP,却让很多孩子主动每天学习——核心就是“用游戏化的正反馈滋养孩子的正执”。

  这款APP的设计很简单:孩子每学完一个知识点,会得到一个“星星”;每攒够10个星星,会解锁一个“小徽章”(比如“数学小能手”“阅读达人”);如果连续学习7天,还会得到“坚持小勇士”的称号。

  比如,一个孩子学英语单词,刚开始记不住,很烦躁。但当他第一次记住5个单词,得到第一个“星星”时,APP会弹出一句:“你真棒!已经记住5个单词了,继续加油!”孩子会觉得“原来我能记住单词”,于是想再记5个,拿第二个“星星”。

  慢慢的,孩子的“正执”被滋养起来——他不再觉得“学习英语很难”,而是觉得“学习英语能拿徽章,很有趣”。有家长反馈:“我家孩子以前每天要催着学英语,现在每天主动打开APP,说‘我要拿今天的星星’。”

  这款APP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说:“学习本身是快乐的,但很多孩子觉得学习痛苦,是因为他们只看到‘没学会’的负反馈,没看到‘学会了’的正反馈。”这句话点透了“养”的本质——正反馈能把“痛苦的任务”变成“快乐的目标”,让“正执”在快乐中越来越坚定。

  四、护:没有“负反馈隔离”,再饱满的正执也会“被摧毁”

  如果说“正执”是幼苗,“养”是阳光雨露,那么“护”就是“防冰雹的棚子”——没有这个棚子,哪怕幼苗长得再壮,一场冰雹也能把它砸断。很多人有“正执”,也得到了正反馈,却因为没做好“护”,被负反馈击垮。

  我们做第四个比喻:“护”就像给手机“装防护壳”。

  你的手机有流畅的系统(正执),也定期充电(养),但如果没装防护壳(不护),不小心掉在地上,屏幕可能会碎,手机就用不了;装了防护壳(护),哪怕掉在地上,也能减少伤害,继续使用。

  接下来,我们用3个案例,看“护”如何守护“正执”:

  案例1:董明珠的“自主研发正执”——远离“没必要做研发”的负反馈

  董明珠接手格力时,格力还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主打产品是空调。当时,很多同行都在“组装空调”——买别人的压缩机、电路板,自己组装后卖出去,利润低但投入少。有人劝董明珠:“咱们也别做研发了,买别人的零件组装,省心又赚钱。”甚至有高管说:“格力这么小,根本没能力做自主研发,做了也是浪费钱。”

  这些都是“破坏性否定”的负反馈——如果董明珠听了,格力可能永远只是一家“组装厂”。但董明珠很清楚:“自主研发是格力的根,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早晚会被淘汰。”她果断“护”住自己的正执:

  - 把劝她“别做研发”的高管调离岗位,避免他们的负面情绪影响团队;

  - 对外界的质疑,她只说一句话:“格力会用结果证明,自主研发是对的。”

  - 每年把公司利润的10%投入研发,哪怕前几年没看到成果,也不减少投入。

  终于,格力研发出了自己的压缩机,空调质量大幅提升,销量越来越好。现在的格力,成了全球最大的空调企业之一,董明珠也成了“中国制造业女王”。

  董明珠曾说:“别人说我固执,其实我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如果别人说什么我都听,格力走不到今天。”这句话正是“护”的核心——面对“摧毁正执”的负反馈,必须“固执”一点,主动隔绝,才能守住自己的方向。

  案例2: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之旅”——远离“你的书没人会看”的负反馈

  JK罗琳在写《哈利波特》之前,是一个单亲妈妈,靠救济金生活。她白天照顾孩子,晚上在咖啡馆里写《哈利波特》,花了5年时间才写完第一本。

  写完后,她把书稿寄给了12家出版社,结果全部被拒绝。有一家出版社说:“你写的是魔法故事,只有小孩会看,成年人不会感兴趣,没人会买。”还有一家出版社说:“你一个单亲妈妈,还想当作家?别做梦了。”

  这些负反馈足以击垮很多人,但JK罗琳没放弃——她“护”住了自己的正执:“我相信《哈利波特》是一本好书,只是还没遇到懂它的人。”

  她没有把出版社的拒绝放在心上,而是继续修改书稿,寄给第13家出版社。这一次,出版社的编辑被书稿吸引,决定出版《哈利波特》。

  后来,《哈利波特》成了全球最畅销的书籍之一,被翻译成7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5亿册。JK罗琳也从一个靠救济金生活的单亲妈妈,变成了全球知名的作家。

  JK罗琳曾说:“拒绝是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不要让拒绝定义你。”这句话正是“护”的精髓——负反馈是别人的评价,不是你的本质。只有主动隔绝“用拒绝定义你”的负反馈,才能守住“我能写出好作品”的正执。

  案例3:普通人小王的“考研之路”——远离“你肯定考不上”的负反馈

  小王是一名普通二本院校的学生,想考研到985院校。身边的人大多不看好他:

  - 室友说:“咱们学校每年能考上985的没几个,你还是别折腾了,找个工作算了。”

  - 亲戚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早点结婚才是正事。”

  - 甚至有同学开玩笑:“你要是能考上985,我就直播吃翔。”

  这些负反馈让小王很委屈,但他没被影响——他知道,这些人不是“关心他”,而是“用自己的局限否定他”。他开始“护”住自己的正执:

  - 把室友的调侃当成“耳边风”,每天按自己的计划复习,不参与“考研没用”的讨论;

  - 亲戚再说“读书没用”,他就说:“我想试试,哪怕考不上,也不后悔。”然后转移话题;

  - 加入了一个考研二战上岸985的学长群,每天和学长交流复习方法,得到的都是“你这个进度没问题”“这个知识点要重点看”的正反馈。

  最终,小王考上了目标院校的研究生。他说:“如果当初我听了那些人的话,肯定考不上。正是因为我远离了那些否定我的人,才能一直坚持下来。”

  关键启示:对普通人来说,“护”就是“主动筛选圈子”——远离“否定你、打击你”的人,靠近“支持你、鼓励你”的人。你的圈子是什么样,你的正执就会是什么样:在否定的圈子里,正执会被摧毁;在支持的圈子里,正执会被守护。

  五、“正执养护”的3个实践方法:从“知道”到“做到”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懂了“正执养护”是什么,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在自己的生活里”。接下来,我们分享3个简单可操作的方法,帮你从“知道”变成“做到”:

  方法1:锚定“正执”——用“3个肯定句”找到你的正向锚点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正执”是什么,或者“正执”是模糊的(比如“我想变好”)。这时候,你可以用“3个肯定句”来锚定:

  1. 承认现状:“我现在______(比如“数学差”“工资低”“没经验”),但这是暂时的。”

  2. 肯定能力:“我有______(比如“学习能力”“努力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改变现状。”

  3. 明确方向:“我相信______(比如“我能学好数学”“我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我能做好这个项目”),只是需要时间。”

  比如,如果你是一个想减肥的人,可以这样写:

  - “我现在150斤,减肥了3次都没成功,但这是暂时的。”

  - “我有坚持运动的毅力,也能控制饮食,能瘦下来。”

  - “我相信我能减到120斤,只是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把这3个肯定句写在纸上,每天早上看一遍——这会帮你把模糊的“我想减肥”,变成清晰的“正执”:“我能减到120斤,只是需要时间和方法。”

  方法2:“养”正执——用“正反馈日记”记录每天的小进步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进步”,是因为没记录——你可能每天都在进步,但因为进步太小,没被发现。这时候,你可以写“正反馈日记”:

  - 每天晚上花5分钟,记录3件“今天做得好的事”,哪怕是很小的事:

  1. “今天我背了10个单词,比昨天多背了2个。”

  2. “今天我主动和客户沟通,没像以前一样紧张。”

  3. “今天我没因为同事的否定而生气,控制住了情绪。”

  这些小记录会像“小水滴”一样,慢慢汇成“正反馈的海洋”,滋养你的正执。比如,你坚持写“正反馈日记”一个月后,再回头看,会发现“原来我已经进步了这么多”,进而更相信“我能继续变好”。

  方法3:“护”正执——用“负反馈隔离清单”筛选你的环境

  很多人被负反馈影响,是因为“没意识到自己在接收负反馈”。这时候,你可以列一个“负反馈隔离清单”:

  1. 列出“经常给你破坏性否定的人”:比如“总说我笨的室友”“总说我没用的亲戚”。

  2. 列出“这些人常说的负反馈”:比如“你这辈子就这样了”“你肯定做不好”。

  3. 制定“隔离方法”:比如“减少和室友聊学习的话题”“亲戚再说否定的话,就说‘我还有事,先挂了’”。

  比如,如果你是一个想创业的人,清单可以这样写:

  - 负反馈来源:“总说‘创业风险大’的朋友”“总说‘你没经验’的父母”。

  - 负反馈内容:“你肯定会亏本”“你不是创业的料”。

  - 隔离方法:“和朋友聊创业时,只说进展,不说困惑;和父母聊创业时,多分享小成果,减少抱怨。”

  通过这个清单,你能主动筛选环境,减少负反馈的影响,守护你的正执。

  六、“正执养护”的3个常见误区:别把“执念”当“正执”,别把“逃避”当“守护”

  在实践“正执养护”的过程中,很多人会走进误区——把“错误的执念”当“正执”,把“逃避现实”当“守护”。接下来,我们澄清3个常见误区:

  误区1:把“盲目自大”当“正执”

  比如,一个人从来没学过编程,却认定“我能半年内成为架构师”,别人劝他“先从基础学起”,他却说“你们不懂,我有天赋”——这不是“正执”,而是“盲目自大”。

  “正执”的核心是“基于事实的正向认同”,而“盲目自大”是“无视事实的自我膨胀”。区分两者的关键是:“你是否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是否愿意付出努力去弥补。”

  比如,“我能成为架构师,但需要先学基础编程,再积累项目经验”——这是正执;“我能成为架构师,不用学基础,直接做项目”——这是盲目自大。

  误区2:把“逃避批评”当“护”

  比如,一个人做的方案有逻辑漏洞,同事说“你的方案逻辑有点乱,可以改改”,他却说“你这是在否定我,我不听”——这不是“护”,而是“逃避批评”。

  “护”的核心是“隔绝破坏性否定”,而“逃避批评”是“拒绝所有建设性意见”。区分两者的关键是:“对方的批评是‘否定人格’还是‘指出问题’。”

  比如,“你这方案逻辑乱,真是没天赋”——这是破坏性否定,要护;“你这方案逻辑乱,可以试试先列框架”——这是建设性意见,要接受。

  误区3:把“虚假反馈”当“养”

  比如,一个孩子考试作弊考了100分,家长说“你真聪明,以后肯定能考清华”——这不是“养”,而是“虚假反馈”。

  “养”的核心是“肯定真实的努力和进步”,而“虚假反馈”是“无视事实的盲目夸赞”。区分两者的关键是:“你是否基于对方的真实行为给予反馈。”

  比如,孩子认真复习考了80分,家长说“你这次复习很认真,比上次进步了10分”——这是养;孩子作弊考了100分,家长说“你真聪明”——这是虚假反馈。

  结语:正执养护,是给成长“装一个永动机”

  写到这里,我们已经聊了“正执养护”的定义、核心要素、案例、方法和误区。但最后,我想告诉你:“正执养护”不是“一次性的技巧”,而是“一辈子的习惯”。

  它不是让你“永远不遇到困难”,而是让你在遇到困难时,有“我能解决”的信念;不是让你“永远不被否定”,而是让你在被否定时,有“我知道自己是谁”的底气;不是让你“永远跑得快”,而是让你在跑得慢时,有“我能坚持到终点”的耐心。

  就像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而“正执养护”,就是“审视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通过锚定正执,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通过滋养正执,你有“去那里的动力”;通过守护正执,你有“不跑偏的定力”。

  愿你能学会“正执养护”,让自己的成长自带“续航力”——哪怕走得慢,也能一直往前走;哪怕遇到风风雨雨,也能守住心中的那束光。

  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别人觉得你好”,而是“你相信自己能更好”。
  http://www.paoshu5.cc/book/23680/3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