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十里粥棚光耀万家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这年入秋以后,正午的日头还是毒得像火,新城县往东却骤然暗了下来。先是天边滚过一团灰黄色的云,接着便是嗡嗡的鸣响,由远及近,越来越密,像千万只纺车同时转动。“蝗虫!是蝗虫来了!”田埂上,拾柴的老汉扔下捆好的树枝,跌跌撞撞往村里跑。他身后,那团“灰云”已压到头顶,遮天蔽日,连日头都成了朦胧的光斑。转瞬之间,田野里便爬满了黄褐色的虫子,密密麻麻,足有半尺厚,啃食庄稼的“沙沙”声盖过了风声。刚抽穗的谷子、结荚的黄豆、饱满的玉米,眨眼间就只剩下光秃秃的秸秆,田垄里只余一片狼藉。
消息像长了翅膀,半天功夫就传遍了新城县及周边的清河县、固安县、安平县。三县交界处的村庄,农户们看着颗粒无收的田地,有的蹲在田埂上号啕大哭,有的呆坐在门槛上,眼神空洞——那是他们全年的指望,是过冬的口粮,是孩子的学费。
“老爷,不好了!东庄的佃户来报,咱们在清河的两百亩地,全让蝗虫啃光了!”管家大顺跌撞着冲进万家寨善济堂的正厅,额头上全是汗。
善济堂的主人万老爷子去年刚过世,如今主事的是大少爷万恭存。他刚满三十,穿一身半旧的青布长衫,面容清瘦,眼神却透着沉稳。听见消息,他手中的算盘顿了顿,抬头问:“佃户们怎么样?有没有伤着?”
“倒没人受伤,就是都急红了眼,说要往县城里讨饭去。”大顺喘着气,“不光咱们的地,清河县那边,十里八乡的庄稼全毁了!”
里屋的门帘被掀开,大少奶奶石淑贞走了出来。她穿着素色的布裙,发髻梳得整齐,手里还拿着刚缝好的鞋底:“恭存,我刚才在门口听见了。这蝗灾来得凶,光咱们着急没用,得想个法子。”
万恭存站起身,眉头紧锁:“我知道。善济堂开了三代,从来都是救急不救穷,但这次是天灾,不能不管。只是三县受灾的人太多,咱们这点存粮,怕是杯水车薪。”
正说着,院子里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恭存哥,淑贞姐!”一个梳着双马尾的姑娘跑了进来,正是跟着万恭存学中医的龙小灵,“我刚从县城回来,街上已经有不少灾民了,还有人在城门口哭,说家里连糠都没了!”
龙小灵身后,跟着沉默寡言的伊人。她是去年逃难到万家寨的,父母都在饥荒中没了,万恭存收留了她,让她跟着石淑贞打理家务。此刻她低着头,小声说:“我刚才路过西巷,看见郝田哥正带着伙计们往粮仓搬东西,说是怕灾民抢粮。”
“胡闹!”万恭存沉下脸,“郝田呢?让他来见我!”
不一会儿,身材魁梧的郝田就来了。他是善济堂的护院,也是万恭存的发小,性子耿直:“大少爷,我这不是怕出事嘛!昨天固安那边就有灾民抢了粮铺,咱们的粮仓要是被盯上……”
“粮食是用来救命的,不是用来锁着的。”万恭存打断他,“郝田,你立刻带着伙计们去盘点粮仓,把所有存粮都登记清楚。大顺,你去县城里通知各家粮铺,就说善济堂要开粥棚,让他们暂且不要哄抬粮价,缺粮的话,善济堂可以先赊账。淑贞,你和伊人、小灵一起,组织寨子里的妇人,准备锅灶和柴火。”
石淑贞愣了一下:“恭存,咱们真要开粥棚?那得多少粮啊?”
“先开起来再说。”万恭存语气坚定,“我这就去写告示,贴遍三县,就说万家寨善济堂设十里粥棚,管饱不管好,只要是灾民,都能来喝粥。”
龙小灵眼睛一亮:“恭存哥,我去帮忙写告示!我还能让我爹那边的药铺也出点力,给生病的灾民送点草药!”
伊人也抬起头,轻声说:“我会烧火,还会切菜,我可以去灶上帮忙。”
大顺有些犹豫:“大少爷,咱们的存粮顶多撑半个月,要是后续没粮了,粥棚断了顿,灾民们怕是会更乱。”
“我知道。”万恭存点点头,“我已经让人去给周边的乡绅大户送信了,请他们出面相助。善济堂三代积德,我不信他们会坐视不管。”
当天下午,善济堂的告示就贴满了新城县及周边三县的集市和村口。告示上写着:“今遭蝗灾,民不聊生。万家寨善济堂设十里粥棚,自明日起,每日辰时、午时、酉时施粥,凡受灾百姓,皆可前来,分文不取。”
消息传开,灾民们先是半信半疑,毕竟往年灾荒,也有大户施粥,但要么分量少得可怜,要么只施三天就停了。可第二天一早,当万家寨外的空地上立起了十座巨大的席棚,棚下支起了二十口大铁锅,锅里熬着浓稠的小米粥,旁边还摆着一筐筐蒸好的窝头时,灾民们终于放下了疑虑,纷纷涌了过来。
“都排好队!不要挤!人人都有!”郝田带着十几个伙计维持秩序,他们手里拿着长棍,却只是用来疏导人群,从不舍得打灾民。
石淑贞和伊人、龙小灵在灶边忙碌着。石淑贞负责掌勺,一勺勺粥舀进灾民的碗里,分量十足;龙小灵拿着药箱,在粥棚间来回走动,看见有老人小孩不舒服,就立刻上前诊治;伊人则和寨子里的妇人一起,不停地往灶里添柴火,蒸窝头、熬粥,忙得满头大汗。
“谢谢大少奶奶!谢谢大少爷!”一个瘦骨嶙峋的老汉接过满满一碗粥,激动得老泪纵横,“我家老婆子和小孙子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这碗粥真是救命啊!”
石淑贞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快趁热喝吧,不够还有。”
人群中,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突然晕倒在地。龙小灵立刻跑过去,摸了摸她的脉搏,又翻开她的眼皮看了看:“是饿晕了,还有点中暑。快,先给她喂点温水,再盛碗粥来!”
伊人赶紧端来水和粥,龙小灵小心翼翼地给妇人喂了几口。不一会儿,妇人醒了过来,抱着孩子哭道:“多谢姑娘,多谢善济堂的大恩大德!”
万恭存站在粥棚旁,看着来来往往的灾民,眉头却没有舒展。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虽然已经有几家小户人家送来粮食,但比起每天消耗的量,还是远远不够。
“大少爷,清河县的张老爷派人送来了五十石粮食!”大顺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脸上带着喜色。
万恭存眼睛一亮:“张老爷真是雪中送炭!快让人把粮食卸下来,登记好。”
“还有,张老爷说,他也要在清河县设粥棚,让咱们给点经验。”大顺补充道。
“好!”万恭存点点头,“让郝田派两个有经验的伙计过去帮忙。”
接下来的几天,好消息不断。固安县的李大户送来一百石粮食,还派了十个家丁来帮忙维持秩序;安平县的王举人不仅送来粮食,还亲自带着学子们来粥棚帮忙记账、分发食物;就连新城县的一些小商贩,也纷纷送来蔬菜、柴火,尽自己的一份力。
十里粥棚的名声越来越响,不仅三县的灾民来了,连更远地方的灾民也闻讯赶来。万恭存索性让人把席棚又加长了几里,锅灶也增加到了三十口。每天天不亮,灶上的火就烧了起来,一直到天黑才熄灭。
这天中午,粥棚里突然来了几个穿着体面的人。为首的是新城县的县太爷周大人。他走到万恭存面前,拱手道:“万公子,你设粥棚救灾,真是功德无量啊!本官代表全县百姓,谢谢你!”
万恭存连忙回礼:“周大人客气了。天灾无情,人有情,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周大人看着井然有序的粥棚,又看了看正在忙碌的石淑贞和龙小灵等人,赞许地点点头:“你不仅自己救灾,还带动了周边的乡绅大户,真是难得。本官已经上报了知府大人,相信很快就会有朝廷的赈灾粮下来。”
“有大人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万恭存松了口气。
周大人又叮嘱了几句,便带着随从离开了。看着他们的背影,大顺高兴地说:“大少爷,有了朝廷的赈灾粮,咱们就不用愁了!”
万恭存却摇摇头:“朝廷的粮食在路上还需要时间,咱们不能等,还得继续想办法。”
就在这时,龙小灵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封信:“恭存哥,我爹来信了!他说邻县的药商们凑了一批药材,还有一些粮食,明天就送过来!”
“太好了!”石淑贞笑着说,“小灵她爹真是个热心人。”
伊人也笑着说:“昨天我听见寨子里的婶子们说,要把家里多余的布料拿出来,给灾民们做几件衣裳呢。”
万恭存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日子一天天过去,粥棚里的灾民虽然依旧很多,但秩序却越来越好了。有些年轻力壮的灾民,主动帮着挑水、劈柴、打扫卫生;有些会针线活的妇人,就和寨子里的妇人一起缝补衣裳;甚至还有几个读过书的灾民,主动帮着记账、教孩子们认字。
这天傍晚,粥棚快收工的时候,一个穿着破旧长衫的中年男子走到万恭存面前,深深鞠了一躬:“万公子,我是清河县的教书先生,姓刘。我听说您设粥棚救灾,还带动了这么多人,实在是敬佩。我没什么能捐的,就想留下来帮忙教孩子们读书,您看可以吗?”
万恭存连忙扶起他:“刘先生客气了,有您帮忙,我求之不得。我这就让人收拾一间席棚,当做学堂。”
很快,粥棚旁就多了一间“临时学堂”。每天上午和下午,刘先生都会在这里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孩子们拿着用树枝削成的笔,在地上写写画画,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半个月后,朝廷的赈灾粮终于到了。周大人亲自把粮食送到了万家寨,还带来了知府大人的嘉奖令,表彰万恭存“乐善好施,救灾有功”。
有了朝廷的粮食,粥棚不仅没有停,反而扩大了规模。周边的乡绅大户也更加积极,有的捐钱,有的捐粮,有的甚至直接在自己的家乡设起了粥棚。据统计,光是新城县及周边三县,就有大大小小的粥棚五十多个,救助灾民上万人。
又过了一个月,蝗虫终于散去了。虽然庄稼毁了,但在大家的努力下,没有一个灾民饿死或冻死。万恭存又组织大家开垦荒地,播种冬小麦,还从外地买来种子,分发给农户们。
这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万恭存和石淑贞、龙小灵、伊人、大顺、郝田一起,站在曾经的粥棚旧址上。如今,这里已经种上了冬小麦,绿油油的一片,充满了生机。
“恭存哥,你看,麦子都发芽了。”龙小灵指着地里的麦苗,高兴地说。
石淑贞笑着说:“等明年春天,这里又是一片好收成。”
伊人轻声说:“那些灾民们也都回去重建家园了,昨天还有人来送了自家种的蔬菜呢。”
万恭存看着眼前的一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场天灾虽然残酷,但却让大家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只要人心齐,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大顺感慨道:“大少爷,当初我还担心存粮不够,现在看来,真是大善有酬啊。”
万恭存点点头:“是啊,善念不分大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郝田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当初我还想着锁粮仓,真是惭愧。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我第一个冲在前头!”
大家都笑了起来。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远处,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打闹,笑声清脆。十里粥棚虽然已经拆除,但它所传递的善意和温暖,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民国二十九年春,新城县及周边三县的冬小麦获得了丰收。农户们捧着饱满的麦粒,纷纷来到万家寨善济堂,想要报答万恭存的恩情。万恭存却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心意我领了,但这些粮食你们自己留着,好好过日子,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场救灾,在万家寨善济堂的门口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十里粥棚,大善若水”八个大字。而万恭存和他的家人们,以及所有为救灾出过力的人,也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
喜欢万龙湾的当家少妇们
http://www.paoshu5.cc/book/24701/29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