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朱元璋的自白
推荐阅读:
战帝归来顾靖泽白今夏
绝世萌宝:天才娘亲帅炸了
今天你成功登机了吗
恩爱夫妻宠娃日常唐夜溪顾时暮
谁说小皇叔要绝后?我两年生五崽
抗战:用大炮带领东方巨龙重新崛
一仙,一鬼,任平生
快穿之疯批大佬别浪了
孽徒你无敌了,下山祸害师姐去吧
综影视之炮灰抱男神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凤阳府,小岗村。夕阳的余晖将田埂染成一片暖金色,刚忙完地里活计的李二,胡乱抹了把脸上的汗水,顾不上回家喝口稀粥,便急匆匆地赶到村头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下,寻了块平整的石头坐下,眼巴巴地望着挂在粗壮枝桠上的那个崭新的、灰扑扑的“大喇叭”。
李二是陇西成纪人,洪武初年,朝廷一道迁徙令,他便随着爹娘背井离乡,从遥远的西北被迁移到这太祖皇帝的老家凤阳落户,成了小岗村的村民。
此刻,他在这里等他的两个过命交情的好兄弟——同样都是洪武初年被迫迁徙至此的天水老乡秦大,以及从沛县迁来的刘三。相似的命运,让这三个异乡人在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不多时,两个身影一前一后走了过来。走在前面的是性子活泛的刘三,他老远就瞧见了李二,笑着打趣道:“二哥,来得够早啊!这太阳还没完全下山呢,饭都不吃了?”
李二扭过头,脸上带着几分神秘和迫不及待,压低声音道:“不吃啦!心里装着大事呢!我跟你们说,我听我那在县衙里当差的二姨的侄子的舅舅的表弟说,咱们县太爷得了个宝贝‘话匣子’,天天抱在怀里听,听说里面有人说话、唱曲,还能说评书,什么《三国》、《说岳》,带劲得很!”
他越说越兴奋,“我那二姨的侄子的舅舅的表弟还偷偷告诉我,咱村这树上挂的这玩意儿,跟县太爷那个是差不多的东西,叫‘大喇叭’,也能出声!所以我一早就来占位置了!我那二姨的侄子……”
“得得得!”一旁的秦大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秦大性子沉稳务实,最受不了李二这绕来绕去、真假难辨的“关系网”,“别显摆你那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了!早上县里确实来官差了,敲着锣通知的,说今晚戌时初刻(晚上7点),这‘大喇叭’要响,让乡亲们有空都来听听,说是天大的恩典。咱们安安生生等着听就是了。”
李二被噎了一下,讪讪地闭了嘴。
随着天色渐暗,槐树下聚集的村民越来越多,男女老少,足有百十号人。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目光都好奇又带着几分敬畏地聚焦在那个沉默的喇叭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期待、疑惑与不安的躁动。
终于,戌时初刻到了。
就在众人翘首以盼之际,那灰扑扑的喇叭先是传来一阵“刺啦……刺啦……”的电流杂音,吓得几个胆小的妇人往后缩了缩。紧接着,一个苍老、略带沙哑,却异常洪亮、带着浓重淮西口音的声音,如同炸雷般,清晰地传遍了槐树下的每一个角落:
“各位大明的父老乡亲们,大家晚上好!咱是朱元璋——对!就是那个当过和尚、要过饭,最后愣是当了皇帝的东乡朱重八!”
“轰!”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朱皇帝!是朱皇帝在说话?!”
“老天爷!真的是万岁爷的声音?!”
“这…这铁疙瘩真能传出万岁爷的话?!”
秦大、李二、刘三三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极度的震惊和难以置信。皇帝!那是活在传说里,高高在上的真龙天子!他的声音,竟然能透过这个“大喇叭”,直接传到他们这些泥腿子的耳朵里?这简直是神迹!
喇叭里的声音顿了顿,仿佛在等待这波骚动平息,然后继续说道:“本来呐,翰林院那帮学士,为了咱今天跟大家伙说说话,准备了厚厚一沓稿子,文绉绉的,之乎者也。可咱一看,不行!那话是写在史书里给后人看的,不是咱朱重八要讲给自家父老乡亲听的!咱今天,不用稿子,就跟大家伙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
这番朴实无比的开场白,瞬间拉近了那遥远皇权与普通村民的距离。
“那咱从哪儿说起呢?”喇叭里的声音带着追忆的沧桑,“就从…至正三年(1343年)那场要命的大旱说起吧……”
“咱朱重八,家里祖祖辈辈都是下地的穷苦人。至正三年一场大旱,爹娘大哥都先后饿死。”
“咱跪在草席裹着的尸首前连颗下葬的铜板都摸不出来。皇觉寺当了和尚以为能活命,谁承想没几年后,寺里也揭不开锅,捧个破碗从濠州讨到合肥,三伏天晒脱皮,数九寒天冻烂脚指头。”
“红巾军起事那年,汤和捎信让咱投军,咱吓得把信塞灶膛烧了。可官府的链子已经套到脖子上,横竖都是死,不如抡起刀枪搏条生路!在濠州城头第一回砍翻元兵,溅了满脸血,这才明白乱世里菩萨渡不了人,得靠自己杀出血路。”
“后来带着二十四个弟兄打滁州,收驴牌寨,队伍滚雪球似的涨。至正二十年站在采石矶看陈友谅的艨艟连天,那厮遣使来说“平分天下”,咱当场把信使脑袋砍了扔进长江——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岂能跟水寇做买卖!”
“鄱阳湖大火烧了三十六天,咱立在船头看汉军沉舰漂满江面。转头收拾张士诚,那盐贩子缩在平江府当土皇帝,城破时绫罗绸缎堆满殿,咱全分给了伤兵。最后挥师北伐,徐达常遇春直捣大都,元顺帝连夜北逃那天,咱在应天城外亲手割了第一茬稻子。”
“二十二载刀头舐血,从和尚到天子,咱就认一个死理:这江山是饿殍堆里杀出来的,谁要让百姓再吃二遍苦,咱把他祖坟都刨了!”
“可刚建立的大明,是个啥光景呢?”他的语气变得沉重,“咱亲眼所见,那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惨呐!咱坐上那个位子,心里怕啊!咱怕啥?咱怕再有跟咱当年一样,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起来造反!咱没日没夜地批阅奏章,不敢有丝毫懈怠,就是想让我大明的百姓,早点都能吃上饱饭,穿上暖衣!”
“为了让百姓有条活路,”他的声音陡然转厉,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杀伐之气,“咱兴大狱,惩贪官!有人说咱滥杀功臣,说咱刻薄寡恩!可咱问你们,那些跟咱一样泥腿子出身的勋贵,发达了,就忘了本,转过头来欺压百姓,作威作福,鱼肉乡里!你们说,咱能放过他们吗?!”
“不能!”槐树下,几乎是下意识的,上百人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声音汇聚在一起,带着强烈的共鸣与宣泄。李二、秦大、刘三更是喊得满脸通红,他们这些底层小民,最能体会被欺压的苦楚。
“是啊,不能!”喇叭里的声音带着欣慰和一丝疲惫,“咱就这么兢兢业业地干着……可离让天下百姓都吃饱饭,路还长着呢……更让咱难过的是,这期间,咱的大孙,咱的皇后,咱的长子,都先后离咱而去……想咱朱重八这一生,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人间至苦,咱算是尝遍了……”
那声音里流露出的深切悲痛,让槐树下许多感同身受的老人和妇人都抹起了眼泪。
“或许……是老天爷看咱太苦,可怜咱……”朱元璋的声音忽然出现了一丝转折,带上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就在洪武二十五年的一天,有个年轻人,走进了紫禁城,来到了咱面前。他告诉咱……他有办法,能帮助咱,让天下的百姓,都吃饱饭——”
喇叭的声音在这里恰到好处地停顿了下来,只留下“吃饱饭”三个字,在凤阳小岗村的夜空中,在无数屏息凝神的村民心中,久久回荡。
http://www.paoshu5.cc/book/36142/3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