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网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第689章 志向笃定,新式教育的硕果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689章 志向笃定,新式教育的硕果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景和八年十二月,京城已笼罩在深冬的寒意中。鹅毛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宫墙的琉璃瓦,铺满了御道的青石板,天地间一片素白,唯有御书房的暖炉炭火正旺,透出融融暖意。历经半年的苏州历练,萧承泽终于踏上了回京的路途。马车碾过积雪,留下两道深深的辙痕,正如他在江南大地上留下的足迹,踏实而坚定。

  刚入宫门,萧承泽来不及回东宫歇息,便捧着一叠厚厚的“历练笔记”,快步走向御书房。笔记用结实的蓝布包裹着,边角已被摩挲得有些柔软,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他半年来的观察、思考与感悟,每一页都承载着他对民生的关切、对治理的探索。

  御书房内,萧玦与苏清鸢正围坐在暖炉旁,翻阅着江南送来的政务奏折。听到脚步声,两人抬头望去,只见萧承泽身着一身风尘仆仆的墨色常服,脸颊被寒风冻得微红,眼中却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与半年前相比,更显沉稳干练。

  “父皇,母后!”萧承泽躬身行礼,声音中带着一丝旅途的疲惫,却难掩兴奋,“儿臣回来了!”

  “快过来暖暖身子。”苏清鸢连忙招手,让他走到暖炉旁,亲手为他拂去肩头的雪花,“一路辛苦,冻坏了吧?”

  萧玦看着儿子手中的蓝布包裹,眼中满是期许:“这便是你在苏州的历练成果?”

  “正是,父皇。”萧承泽将笔记放在案上,小心翼翼地解开蓝布,露出一摞装订整齐的宣纸,“儿臣在苏州半年,走遍了城乡街巷、工坊农田,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记录在里面,还整理了12条具体建议,恳请父皇母后过目。”

  萧玦与苏清鸢对视一眼,拿起笔记仔细翻阅起来。笔记的字迹工整有力,条理清晰,从苏州的丝绸商贸、农田治理、蒙学运营,到漕运调度、民生纠纷、医馆建设,方方面面都有详细记录。每一页都标注着日期与地点,旁边还画着简单的图示——有丝绸作坊的布局图,有农田水利的示意图,还有蒙学课堂的座位排布,可见他观察得极为细致。

  “父皇,母后,你们看这里。”萧承泽指着笔记中“苏州水利现状”的章节,语气恳切,“苏州虽为江南富庶之地,河网密布,但部分偏远乡村仍存在缺水问题。尤其是城西的几个村落,地势较高,河流灌溉不到,遇到干旱年份,农田便会减产。儿臣建议仿照燕云的灌溉模式,修建小型水渠与蓄水塘,将河流与农田连接起来,既能保障灌溉,又能在汛期储存洪水,预防洪涝灾害。”

  他手指在示意图上划过,继续说道:“燕云的水渠设计精巧,工程量不大,却能覆盖大片农田,且便于维护。苏州的工匠技艺精湛,只要加以指导,定能快速建成。儿臣已实地勘察过,选定了三条合适的水渠线路,还估算了所需人力与物资,笔记中都有详细记载。”

  萧玦仔细看着示意图与估算数据,眼中露出赞许:“你考虑得很周全,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具体方案,甚至估算了成本,可见是下了真功夫。水利是农桑之本,苏州的粮食产量关乎江南赋税,此建议可行。”

  苏清鸢翻到“丝绸商贸”部分,看到萧承泽对苏州丝绸产业的分析,点头说道:“你提到推广新式织机,这个想法很好。江南丝绸虽闻名天下,但织机老旧,生产效率有限,若能引入工坊改良的新式织机,既能提高产量,又能减轻工匠的劳动强度,还能让丝绸款式更多样,进一步打开西域与南洋市场。”

  “母后所言极是。”萧承泽补充道,“儿臣在苏州作坊调研时发现,传统织机一天最多能织一匹丝绸,而新式织机可织两匹有余,且操作更简便。只是部分老工匠习惯了传统织机,对新式织机有抵触情绪。儿臣建议由官府牵头,设立织机培训坊,让工匠们免费学习操作技巧,同时对购买新式织机的作坊给予一定补贴,这样就能加快推广速度。”

  他又翻到“蒙学运营”部分,指着“增设女子蒙学”的建议,眼中满是坚定:“苏州女子多擅长女红,尤其是丝绸刺绣,技艺精湛。但很多女子因没有机会入学,只能在家中跟着长辈粗浅学习,难以将技艺发扬光大。儿臣建议在苏州各州县增设女子蒙学,除了教授识字、算术、经史等基础课程,还应加入‘丝绸刺绣’‘染织技艺’等实用课程。这样既能让女子读书明理,又能传承传统技艺,将来她们即便不嫁入富贵之家,也能靠手艺谋生,实现经济独立。”

  萧玦看着笔记中详细的课程设置的,从启蒙识字到技艺传授,再到品德教育,考虑得面面俱到,心中愈发欣慰:“你能关注女子教育,实属难得。女子为半边天,让她们读书学技,不仅能改善自身境遇,更能带动家庭与社会的进步,此建议当尽快推行。”

  苏清鸢抚摸着笔记的纸页,心中感慨万千。这半年的历练,让萧承泽真正走出了京城的温室,走进了民间的烟火气。他不再是那个只懂书本知识的皇子,而是学会了用眼睛观察、用大脑思考、用双手实践,懂得了从百姓的需求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这正是她与萧玦一直坚持的“新式教育”——不仅要教会孩子知识与技能,更要让他们懂得责任与担当,明白江山的根基在百姓。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轻快的脚步声,萧承月捧着一卷图谱,蹦蹦跳跳地走了进来。她穿着一身粉色宫装,头上梳着双环髻,脸颊红扑扑的,像个熟透的苹果。

  “父皇,母后,哥哥!”萧承月笑着跑到案前,举起手中的图谱,“我听说哥哥回来了,特意来给你们看我的新成果!”

  “月丫头,什么好东西?”苏清鸢笑着接过图谱,展开一看,原来是一幅“防疫香囊改良图谱”。图谱上画着不同款式的香囊,有圆形的、方形的、菱形的,旁边详细标注着草药配方、制作步骤与功效,还画着草药的形态,一目了然。

  “这是我把边关的防疫香囊配方改良后的版本!”萧承月得意地说道,“上次在边关,我用艾草、薄荷、苍术做的香囊,虽然能预防暑热瘟疫,但驱蚊虫的效果还不够好。回来后,我查阅了《大靖医典》,又请教了姑姑,在配方里加了丁香、藿香和艾叶,不仅能防疫,还能有效驱赶蚊虫,尤其适合夏天使用。”

  她指着图谱上的配方说道:“母后你看,这个配方是专门给蒙学孩子们设计的,草药用量温和,香气清新,不会刺激孩子的呼吸道;这个是给农户们设计的,添加了祛湿的草药,适合在田间劳作时佩戴;这个是给医馆设计的,防疫功效更强,能帮助医护人员预防疫病。”

  萧承泽看着妹妹的图谱,笑着说道:“月丫头越来越厉害了,这个改良配方很实用。明年夏天推广到全国的医馆和蒙学,定能帮助很多人预防疾病。”

  “是啊,”萧承月点点头,眼中满是认真,“我还想让工坊批量制作这些香囊,低价卖给百姓,或者免费发放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这样大家都能用上,就能少生病,多健康!”

  萧玦看着眼前这对儿女,心中满是骄傲与欣慰。萧承泽以“治理好国家、守护好百姓”为己任,从地方治理的细节入手,提出的建议务实可行;萧承月以“学好医术、救助更多人”为目标,潜心钻研防疫之法,心系百姓健康。他们都在践行着“为百姓谋幸福”的初心,这正是他与苏清鸢多年来苦心培育的结果。

  回想多年前,他们刚登基时,便深知教育对国家未来的重要性。摒弃了传统教育中重经史、轻实务的弊端,推行“现代 传统”的新式教育——既让孩子们学习经史子集、礼仪道德,传承中华文脉;又开设算术、农桑、医术、机械等实用课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带着孩子去田间地头体验耕种,去工坊了解生产,去边关慰问将士,去灾区安抚百姓,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民生疾苦,明白责任担当。

  萧承泽在户部核算粮食储备时,学会了用算术守护百姓温饱;在燕云秋收时,懂得了农桑对国家的重要性;在苏州历练时,领悟了平衡各方利益的治理智慧。萧承月在女医培训营学习时,种下了医者仁心的种子;在边关军营时,用防疫香囊践行了救死扶伤的誓言;在惠民医馆独立接诊时,体会到了医者的责任与价值。

  这些经历,就像一颗颗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他们没有养在深宫、不谙世事,而是胸怀天下、心系百姓;他们没有沉溺于富贵荣华,而是以奉献为乐、以担当为荣。这便是新式教育的硕果——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与技能,更塑造了他们的品格与初心,让他们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身份的尊贵,而在于为百姓做了多少实事,为国家贡献了多少力量。

  “泽儿,月丫头,你们做得都很好。”萧玦语气郑重,“治理国家,需要泽儿这样务实担当的君主,体恤民生、善于谋划;守护百姓,需要月丫头这样仁心仁术的医者,救死扶伤、温暖人心。你们的志向,既关乎个人成长,更关乎国家安宁、百姓幸福,父皇母后为你们骄傲。”

  苏清鸢拉着一双儿女的手,眼中满是温柔的期许:“记住,无论将来你们身处何种位置,都要坚守今日的初心。泽儿要始终以民为本,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用务实的政策改善民生;月丫头要始终心怀仁善,用精湛的医术救助病患,用温暖的爱心守护百姓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百姓的信任,不负国家的重托。”

  萧承泽与萧承月重重地点点头,将父母的话深深记在心里。他们知道,自己肩上承载着大靖的未来,承载着百姓的期盼,唯有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才能不辜负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御书房的暖炉炭火噼啪作响,映照着一家人的身影,温馨而和睦。窗外的大雪依旧纷飞,却挡不住室内的暖意,挡不住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更挡不住大靖盛世的未来。

  萧玦拿起萧承泽的历练笔记,对苏清鸢说道:“泽儿的这些建议,都很有价值。明日早朝,朕便召集大臣们商议,尽快将可行的建议推行下去。尤其是水利建设与女子蒙学,关乎民生根本,要优先落实。”

  “月丫头的防疫香囊图谱,也应交给太医院与工坊,尽快批量生产。”苏清鸢补充道,“明年夏天到来前,要确保全国各州县的医馆、蒙学都能配备到位,让百姓受益。”

  萧承泽与萧承月看着父母支持的眼神,心中满是动力。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即将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够真正为百姓做事,这份成就感与责任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离开御书房时,雪已停了。月光洒在积雪上,反射出柔和的光芒,照亮了宫墙内的道路。萧承泽与萧承月并肩走着,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哥哥,将来你治理国家,我就用医术守护百姓,我们一起让大靖越来越好。”萧承月说道,眼中闪烁着星光。

  “好。”萧承泽点点头,语气坚定,“我们一起努力,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有医看,让大靖的盛世代代相传。”

  两人的身影渐渐远去,融入了静谧的夜色中。他们的志向笃定而清晰,他们的脚步坚定而有力。

  景和八年十二月的这场相聚,不仅是家人的团圆,更是新式教育成果的见证。萧玦与苏清鸢亲手浇灌的“教育之种”,历经岁月的沉淀,终于长成了茁壮的幼苗,终将在未来的岁月里,长成支撑江山的参天大树。而萧承泽与萧承月,这两位志向笃定的少年,也将带着这份初心与担当,在各自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续写大靖的盛世华章,让景和盛世的光芒,穿越岁月,代代相传。
  http://www.paoshu5.cc/book/37339/6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