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燕云故地的草药香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景和十年秋,大靖的盛世已如秋实般饱满。经过十年励精图治,全国粮食连年丰收,民生安定,边关无虞,西域与南洋的贸易往来愈发繁盛,朝堂之上人才济济,太子萧承泽已能独当一面,将繁杂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萧玦终于卸下了部分重担,趁着秋高气爽,决定带着苏清鸢去各地巡查,而他们此行的第一站,便是承载了两人初心与峥嵘岁月的燕云。

  马车沿着宽阔平整的官道一路向北,窗外的风景渐渐从江南的温婉秀丽,切换为北方的雄浑辽阔。金黄的麦田连绵起伏,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秸秆,路边的村落里,新盖的青砖瓦房鳞次栉比,偶尔能看到孩童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笑声清脆。苏清鸢掀开车帘,望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眼中满是感慨——当年她与萧玦初到燕云时,这里还是一片贫瘠荒芜,流民四起,如今却已是丰饶安乐的景象,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在想什么?”萧玦从身后轻轻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温暖而熟悉。

  “在想当年初到燕云的日子。”苏清鸢回过头,眼中带着笑意,“那时这里到处都是流民,田地荒芜,百姓们面黄肌瘦,哪有如今这般繁盛。”

  萧玦点点头,眼中也闪过一丝追忆:“是啊,多亏了你当年带着百姓垦荒种粮、义诊施药,才有了燕云的今日。这里是我们初心开始的地方,也是大靖盛世的起点。”

  马车行至蓟州城外,远远便看到了那座熟悉的院落——“清鸢院”。院门还是当年的旧模样,由粗实的原木搭建而成,门楣上“清鸢院”三个大字,虽经岁月侵蚀,却依旧清晰可辨,只是边缘多了几分风霜的痕迹。院墙外,几株当年栽种的海棠树已长得枝繁叶茂,枝头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随风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果香。

  车子停稳,萧玦与苏清鸢刚走下车,院门便“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身着青布短褂的年轻男子快步走了出来。他约莫二十出头,身形挺拔,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看到帝后二人,眼中瞬间涌上激动的泪水,“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陛下、皇后娘娘!你们可算回来了!小人盼这一天,盼了整整十年!”

  苏清鸢认出了他,连忙走上前扶起他:“你是小石头?都长这么大了!”

  这年轻男子正是当年苏清鸢救助过的流民之子。十年前,他还是个瘦弱的孩童,父母在战乱中离世,独自一人流落蓟州,饿得奄奄一息,是苏清鸢将他带回“清鸢院”,给了他一口饭吃,还教他识字、辨认草药。后来,“清鸢院”的药房需要人打理,他便主动留了下来,这一守,便是十年。

  “回娘娘,是我。”小石头站起身,擦拭着脸上的泪水,声音依旧带着哽咽,“当年若不是娘娘收留,小人早就在街头饿死了。娘娘和陛下离开后,小人便一直守着这座院子,你们当年种下的草药,我一直好好照料着,就盼着有一天能再见到你们,让你们看看它们长得有多好。”

  萧玦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眼中满是欣慰:“好孩子,辛苦你了。这些年,多亏了你照料这座院子。”

  小石头领着帝后二人走进院子,一股浓郁的草药香扑面而来,比当年更加醇厚。院子里的药圃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分成了整齐的小块,里面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草药——薄荷、甘草、艾草、金银花、当归、黄芪……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叶片上还挂着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

  “娘娘您看,这是您当年亲手种的薄荷,现在长得可茂盛了,每年夏天,我都会采摘下来晒干,送给附近的百姓泡茶解暑;这是当归,您当年说燕云的女子多有气血不足之症,种些当归能帮她们调理身体,我每年都会多收一些,分发给乡邻……”小石头一边走,一边如数家珍地介绍着,眼中满是自豪。

  苏清鸢走到药圃边,轻轻抚摸着一株长势旺盛的当归,叶片翠绿,根茎粗壮。她想起当年在这里手把手教小石头辨认草药、栽种草药的日子,心中暖暖的。“小石头,你打理得真好,比我当年照料得还要好。”

  “都是娘娘教得好!”小石头挠了挠头,憨厚地笑道,“您当年教我的草药知识,我都记在心里,还跟着惠民医馆的医官学了些医术,平时邻里有个头疼脑热的,我也能帮着看看,用院子里的草药配点方子,也算不辜负娘娘和陛下的教诲。”

  穿过药圃,便来到了当年的药房。房门推开,一股淡淡的墨香与药香交织在一起,扑面而来。药房里的陈设依旧是当年的模样,靠墙的药柜整齐排列,抽屉上贴着清晰的草药名称标签;案头上,几本医书依旧整齐地摆放着,书页已经泛黄,却被保存得完好无损,其中一本《急救手册》的书页间,还夹着当年苏清鸢亲手画的草药图谱,线条细腻,标注清晰。

  苏清鸢走上前,轻轻拿起那本《急救手册》,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当年在这里为流民义诊的一幕幕涌上心头——昏暗的油灯下,她一边为百姓把脉问诊,一边在纸上记录草药配方;院子里排起长长的队伍,百姓们带着期盼的眼神,等着她施药治病;萧玦则在一旁维持秩序,为百姓们分发粮食,安抚他们的情绪……那些日子虽然辛苦,却充满了温暖与希望。

  “还记得吗?”萧玦从身后轻轻揽住她的腰,下巴抵在她的肩头,声音温柔,“当年你在这里熬药,药香飘满整个院子,我就在门口帮你维持秩序,百姓们都说,燕云来了个‘活菩萨’,能救苦救难。”

  苏清鸢靠在他的怀里,眼眶微微发热:“怎么会不记得。那时条件艰苦,没有足够的药材,没有宽敞的医馆,只能在这小小的院子里为百姓看病,可百姓们却那么信任我,把我当成了依靠。”

  “你值得他们的信任。”萧玦轻轻擦拭着她眼角的湿润,“当年若不是你,多少流民会死于病痛与饥饿。是你用医术与善良,为燕云带来了希望,也为我们后来的治理打下了基础。”

  两人正沉浸在回忆中,院门外突然传来了喧闹的人声。小石头笑着说道:“陛下、娘娘,肯定是百姓们听说你们回来了,都赶来见你们了!”

  萧玦与苏清鸢走出药房,只见院门外已经聚集了不少百姓,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中年夫妇,还有活泼可爱的孩童。他们手中提着自家新收的玉米、红枣、花生,还有的捧着刚蒸好的玉米饼、小米粥,脸上满是喜悦与激动。

  “陛下!皇后娘娘!你们可回来了!”一位白发老农拄着拐杖,快步走上前,激动地说道,“我们听说你们要来,特意带着家里的收成来看看你们!”

  “是啊,娘娘,我们可想念你们了!”一位中年妇人抱着一个孩子,笑着说道,“我的孩子就是当年您救下来的,您看,现在都长这么大了!”

  百姓们纷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诉说着这些年的好日子,感谢帝后当年的恩情。苏清鸢与萧玦笑着与百姓们打招呼,接过他们手中的礼物,心中满是温暖。

  “大家快进屋坐,外面风大。”苏清鸢笑着说道,将百姓们请进院子。

  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在药圃边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屋檐下聊天,中年人们则忙着摆放带来的食物。小石头烧了一壶热茶,给大家倒上,茶香与药香、食物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格外温馨。

  老农捧着一盘热气腾腾的玉米饼,走到萧玦与苏清鸢面前,笑着说道:“陛下、娘娘,这是用你们当年推广的高产玉米做的,比当年的粗粮好吃多了,又香又糯!你们一定要多吃几口,尝尝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萧玦接过一块玉米饼,咬了一口,玉米的清香与甜味在口中蔓延开来,确实比当年的玉米口感更好。“好吃!比当年我们在燕云吃的玉米饼,香多了!”

  苏清鸢也接过一块,细细品尝着,眼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小小的玉米饼,承载着百姓们的幸福生活,也见证着燕云十年来的变迁。

  “大爷,这些年日子过得怎么样?”苏清鸢问道。

  “好!好得很!”老农笑着说道,“自从推广了高产玉米和小麦,我们每年的收成都是以前的两倍多,不仅够吃,还能卖不少钱,盖了新瓦房,给儿子娶了媳妇,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都是陛下和娘娘的功劳啊!”

  “还有惠民医馆,”旁边一位妇人补充道,“现在我们生病再也不用跑远路了,村里就有医点,药材齐全,医官也贴心,看病还便宜,这都是娘娘当年打下的基础!”

  萧玦与苏清鸢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一边吃着百姓们带来的家常饭,一边听着他们诉说着生活的变化,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容。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着丰收的喜悦,说着家庭的幸福,说着对未来的期盼,笑声此起彼伏,回荡在院子里,也回荡在帝后二人的心中。

  午后,几位老农邀请萧玦与苏清鸢去家里做客。他们跟着老农来到村里,只见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堆满了粮食,墙上挂着玉米串、辣椒串,透着富足的气息。老农将他们让进屋里,让家人端上刚炖好的鸡汤、蒸好的红薯,还有自己酿的米酒。

  “陛下、娘娘,快尝尝我家的鸡汤,这鸡是自己养的,肉质紧实得很!”老农热情地说道。

  萧玦与苏清鸢坐在农家的土炕上,喝着温热的米酒,吃着鲜香的鸡汤,感受着百姓们的淳朴与热情,仿佛又回到了初到燕云的岁月。那时,他们也曾这样坐在百姓的土炕上,吃着简单的粗粮,听着百姓的诉求,心中想着如何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如今,愿望已成现实,看着百姓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他们心中满是成就感与欣慰。

  “陛下、娘娘,你们当年在燕云吃了那么多苦,我们都记在心里。”老农放下酒杯,语气诚恳地说道,“现在我们日子过好了,可不能忘了你们的恩情。我们每年都会给‘清鸢院’的药圃添点肥料,让草药长得更好,也算是我们对你们的一点心意。”

  萧玦摇摇头,笑着说道:“百姓们的好日子,是你们自己辛勤劳作换来的,与我们无关。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能看到你们安居乐业,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苏清鸢也说道:“是啊,国家的根基在百姓,百姓过得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以后,我们还会继续推广好的种子和农具,完善医疗和教育,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燕云的土地上,为这片丰饶的土地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萧玦与苏清鸢告别了百姓们,踏上了返回蓟州城的路途。车子缓缓驶离村庄,苏清鸢再次掀开车帘,望着远处的“清鸢院”,望着田间劳作的百姓,望着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心中满是感慨。

  十年光阴,燕云已从贫瘠之地变成了丰饶之乡,而她与萧玦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这座“清鸢院”,这片药圃,这些百姓,都是他们岁月中最珍贵的回忆,也是他们励精图治的不竭动力。

  车子渐行渐远,院子里的草药香却仿佛还萦绕在鼻尖,久久不散。这香气,是岁月的味道,是初心的味道,是百姓幸福生活的味道,也是大靖盛世的味道。它将永远留在燕云的土地上,留在帝后二人的心中,见证着这段跨越十年的深情与担当,也预示着大靖更加美好的未来。
  http://www.paoshu5.cc/book/37339/69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