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江南水乡的稻花香
推荐阅读:
战帝归来顾靖泽白今夏
绝世萌宝:天才娘亲帅炸了
今天你成功登机了吗
恩爱夫妻宠娃日常唐夜溪顾时暮
谁说小皇叔要绝后?我两年生五崽
抗战:用大炮带领东方巨龙重新崛
一仙,一鬼,任平生
快穿之疯批大佬别浪了
孽徒你无敌了,下山祸害师姐去吧
综影视之炮灰抱男神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东风送暖,吹绿了江南的每一寸土地。京城的海棠刚谢,江南的早稻已抽穗,河网密布的水乡间,碧波荡漾,绿浪翻滚,微风拂过,浓郁的稻花香夹杂着水汽的清新,飘满了苏州的街巷,沁人心脾。萧玦与苏清鸢结束了燕云的巡查,便一路南下,前往江南苏州——既是探望在此任知府的苏明轩,也是想亲眼看看这座富庶之城在新政滋养下的新模样。马车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前行,窗外的风景愈发温婉秀丽。两岸的垂柳垂下嫩绿的枝条,轻拂着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白墙黛瓦的村落依水而建,炊烟袅袅升起,与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河面上,乌篷船缓缓划过,船夫摇着橹,哼着悠扬的渔歌,船上载着刚采摘的鲜藕与新茶,透着江南独有的烟火气。苏清鸢掀开车帘,望着眼前这幅“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美景,眼中满是笑意:“江南的春天,总是这般温润动人。”
萧玦坐在一旁,看着她眼中的光彩,笑着附和:“是啊,如今的苏州,更是锦上添花。泽儿当年在这儿历练时提出的水利方案,想必早已落地见效了。”
说话间,马车已抵达苏州城外。远远便看到城门口站着一队人,为首的正是身着知府官服的苏明轩。他比几年前略显清瘦,眉宇间却更添了几分沉稳干练,身旁站着他的妻子与儿子苏文彦。苏文彦已长成十三四岁的少年,身着青色儒衫,身姿挺拔,眉眼间依稀有苏明轩的儒雅,又带着少年人的灵动。
“臣苏明轩,率妻儿恭迎陛下、皇后娘娘圣驾!”苏明轩见到马车,连忙带着妻儿上前躬身行礼,声音恭敬而喜悦。
萧玦与苏清鸢走下马车,苏清鸢一把扶起苏明轩的妻子,笑着说道:“嫂子快起身,都是自家人,不必多礼。”她的目光落在苏文彦身上,眼中满是慈爱,“这是文彦吧?都长这么高了,上次见你还是个围着我要糖吃的小不点呢!”
苏文彦脸颊微红,连忙跪地行礼,声音清脆:“姨母安好!外甥这些年一直跟着父亲读书学算术,去年农忙时,还帮城郊的农户算过收成、核过账目呢!”
“哦?这么厉害?”苏清鸢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伸手扶起他,“快跟姨母说说,你是怎么帮农户算账的?”
“姨母,”苏文彦挺起小胸脯,条理清晰地说道,“我用《蒙学算术》里教的方法,帮农户丈量了田地面积,算了种子和肥料的成本,又对比了早稻和小麦的亩产与售价,告诉他们种早稻的利润更高。后来秋收时,那家农户特意来府衙谢我,说收成比去年多了两成呢!”
萧玦闻言,笑着点头:“不错不错,小小年纪便懂得将算术用于民生,颇有你父亲和你姨母的风范。”
苏明轩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陛下过奖了,都是陛下和娘娘推行新式教育的功劳,让孩子们不仅能读书明理,还能学以致?。”
寒暄过后,苏明轩提议先带帝后去看看苏州的水利工程。“陛下、娘娘,当年太子殿下提出的‘修水渠、建水闸’方案,如今已全线贯通。这几年苏州风调雨顺,粮食连年丰收,全靠这套水利设施。”
一行人登上早已备好的乌篷船,沿着新修的水渠缓缓前行。水渠宽阔平整,两岸用青石砌成,防止水土流失,渠水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的稻浪与炊烟。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座精巧的水闸,由专人看管,可根据农田需求调节水量。苏明轩指着水渠介绍道:“这套水利系统分为灌溉渠与排水渠,灌溉渠连接运河与农田,确保早稻生长期水源充足;排水渠则能在雨季快速排涝,避免农田被淹。同时,主渠还能通航小型船只,农户们运送粮食、肥料也更方便了。”
乌篷船缓缓驶过一座水闸,只见几位农户正撑着小船,将肥料运往田间,见到乌篷船上的帝后与知府,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躬身行礼,脸上满是淳朴的笑容。“陛下、娘娘安好!”“多亏了这水渠,我们种地再也不用愁水了!”
苏清鸢笑着挥手回应,转头对苏明轩说道:“明轩,你把苏州治理得这么好,比当年在书院教书时更有担当了。当年你教书育人,如今你治理一方,都是在为百姓做事,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苏明轩眼中满是感慨:“姨母所言极是。当年在书院,我教学生们经史子集,是想让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如今在苏州,我推行新政、兴修水利,是想让百姓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虽职责不同,但初心一致。”
萧玦看着两岸长势喜人的早稻,说道:“苏州是江南的赋税重地,也是农桑典范。你兴修水利、推广高产作物、规范工坊运营,让苏州的农工商都蓬勃发展,百姓富足,这便是最大的功绩。”
乌篷船在水渠中缓缓穿行,稻花香阵阵袭来,耳边是船夫的摇橹声与农户的欢声笑语。苏清鸢靠在船边,望着眼前的美景,心中满是欣慰。她想起当年萧承泽在苏州历练时,熬夜整理的历练笔记,想起他提出的一个个务实建议,如今都已化作江南大地上的累累硕果,滋养着一方百姓。
傍晚时分,一行人回到苏州知府衙门。衙门内早已收拾妥当,庭院里摆上了几张圆桌,桌上摆满了江南特色菜肴:晶莹剔透的糯米藕,裹着蜜糖,甜而不腻;外酥里嫩的松鼠鳜鱼,浇着酸甜的酱汁,香气扑鼻;还有鲜美的莼菜汤、清香的荷叶鸡,每一道菜都透着江南的精致与鲜美。
苏明轩的妻子忙前忙后,笑着为帝后布菜:“陛下、娘娘,这些都是家常小菜,都是用本地的食材做的,您尝尝合不合口味。”
“嫂子费心了,看着就好吃。”苏清鸢拿起筷子,夹了一块糯米藕,入口清甜软糯,满是藕香与米香。
萧玦举起酒杯,看向苏明轩:“明轩,辛苦你了。苏州能有如今的繁荣安定,百姓能有这般富足生活,你功不可没。朕敬你一杯。”
苏明轩连忙起身,双手举杯,恭敬地回应:“陛下谬赞!这都是托陛下和娘娘的福,朝廷推行的新政利国利民,又有太子殿下当年留下的治理经验,臣只是顺势而为,做了分内之事。只要能让江南百姓安居乐业,臣再辛苦也值得。”
酒杯碰撞,清脆的声响在庭院中回荡。席间,气氛温馨而融洽,没有朝堂上的君臣之别,更像是普通人家的团聚。苏文彦缠着萧玦,询问京城的趣事与边关的故事;苏明轩的妻子则与苏清鸢聊着家常,说起孩子们的学业与江南的风俗;萧玦与苏明轩则探讨着苏州的民生治理,从农桑种植到商贸往来,从蒙学教育到医馆建设,无话不谈。
“陛下,今年苏州的早稻长势极好,预计亩产能突破六石,较去年又增产一成。”苏明轩说道,“农桑司推广的双季稻也试种成功,下半年还能再收一季晚稻,粮食产量定能再创新高。”
“好!”萧玦点点头,“粮食是民生之本,苏州作为江南粮仓,要继续推广高产作物与先进种植技术,带动周边州县共同发展,让江南的粮食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支援其他地区。”
苏清鸢补充道:“还要注重蒙学与医馆的建设。江南女子聪慧,可多增设女子蒙学,加入女红、染织等实用课程,让女子也能读书学技;医馆方面,可推广防疫香囊与急救知识,让百姓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臣记下了,”苏明轩说道,“女子蒙学已在苏州城增设了三座,下半年计划在周边州县再建五座;防疫香囊去年夏天已推广至各乡医点,百姓反馈极好,今年会继续批量制作发放。”
饭桌上,孩子们的笑声、大人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伴着庭院里的花香与晚风,格外温馨。萧玦看着眼前其乐融融的景象,心中满是安宁。他知道,治理国家不仅是朝堂上的运筹帷幄,更是这万家灯火中的温馨与踏实;盛世也不仅是冰冷的数字与宏大的政绩,更是百姓餐桌上的丰衣足食,是家人团聚时的欢声笑语。
夜色渐深,江南的月光温柔地洒在庭院里,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萧玦与苏清鸢坐在庭院中,看着远处的灯火与天上的星辰,心中满是感慨。从燕云的草药香到江南的稻花香,从初登帝位时的励精图治到如今的盛世安稳,他们走过了无数风雨,也收获了无数温暖。而眼前的苏州,正是这盛世的一个缩影——农桑兴旺、商贸繁荣、百姓安乐、民心所向。
景和十一年春的江南之行,如同一幅温润的画卷,刻在了帝后二人的心中。这里的稻花香,是丰收的味道,是民生富足的味道,也是盛世安稳的味道。而苏明轩的坚守与担当,苏文彦的勤学与务实,更让他们看到了大靖未来的希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份江南的富庶与安宁,终将蔓延至大靖的每一寸土地,让景和盛世的光芒,永远温暖人心。
http://www.paoshu5.cc/book/37339/6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