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天台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盱眙城破,红巾军声势大振。

  郭子兴入主盱眙,开仓放粮,安抚百姓。

  又得朱重八奇袭之功,缴获火铳、火炮无数,乃至那数台只是熄火却没有什么损伤的蒸汽甲士。

  一时间,军威大盛。

  周边流民纷纷来投,队伍迅速扩充至数万之众。

  然而在这泼天的富贵与威望下,隐患亦随之滋生。

  府衙后堂,郭子兴正自大宴宾客,庆贺此番大胜。

  酒过三巡,其长子郭天叙与次子郭天爵二人,凑至郭子兴身旁,屏退左右,言辞间满是酸楚与忌惮。

  “父亲。”

  郭天叙压低了声音。

  “那朱重八不过一破庙和尚,侥幸立下些许微功,父亲便将其收为亲兵,更将小妹许配于他,已是天大的恩赏。”

  “可如今贸然将那千余人的精锐火铳营尽数交予他手...父亲,此举怕是有些不妥啊。”

  郭天爵亦是在旁附和,眼中满是嫉恨。

  “大哥所言极是!”

  “我观那朱重八,面有反骨,心机深沉,绝非久居人下之辈。”

  “如今我军新定,根基未稳,父亲若再这般纵容,恐有尾大不掉之祸。”

  郭子兴闻言,脸上那份酣畅醉意,渐渐敛去。

  放下酒杯,目光扫过眼前这两个只知争风吃醋的儿子,心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他久历世情,又岂会看不出朱重八的非凡?

  然,成大事者,当有容人之量。

  他郭子兴若无朱重八,此刻怕是早已兵败濠州,身首异处。

  “此事,我自有计较。”

  郭子兴摆了摆手,不愿多言。

  二子见状,对视一眼,亦不敢再劝,只得悻悻退下。

  ......

  另一边,朱重八所在的营帐,却是一片肃杀。

  他并未参与庆功的酒宴,而是独自一人,于灯火下,仔细擦拭着手中新缴获来的新式火枪。

  似乎比起无畏的交际,他更喜欢手里这冷冰冰的枪械。

  忽而,帐帘微动。

  郭子兴的义女,亦是他新婚不久的妻子马氏,端着一碗热汤,从帐外缓步而入。

  “重八。”

  她将热汤置于案上,一双温婉的眸子里,带着几分挥之不去的忧虑。

  “方才...我听闻大哥二哥又在父亲面前,非议于你。”

  朱重八擦拭的动作微顿,却也并未抬头,声音平淡。

  “我知道了。”

  马氏见他这般模样,心中愈发不安。

  “重八,你......”

  “夫人勿忧。”

  朱重八缓缓放下火铳,抬起头。

  那双在火光下显得格外深邃的眸子里,一片清明。

  “郭公非是庸人,他心中自有丘壑。”

  说着,他话锋突然一转。

  “只不过你的担忧也有些道理,这盱眙城,终究非我久留之地。”

  翌日,郭子兴召集众将议事。

  商讨如何立足,以及如何应对朝廷未来的围剿。

  堂下诸将不见前些日子的萎靡,一个个意气风发,力主固守盱眙,凭城而战。

  唯有朱重八,于末座出列,神情平静。

  “郭公。”

  “我军虽新得盱眙,但也根基尚浅,兵马亦多是新附流民,未经操练。”

  “此时固守,非是上策。”

  郭子兴眉头微挑:“哦?依你之见,当如何?”

  “当修内功。”

  朱重八声音沉稳。

  “如今大军暂得安稳,粮草亦足,正当是整肃军纪、操练兵马之时。”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躬身一礼。

  “末将...亦有一不情之请。”

  “末将出身濠州乡野,恳请郭公准末将暂离盱眙,返回故里,为郭公再征募一支精锐之师,以壮声势。”

  此言一出,满堂皆静。

  郭天叙兄弟二人对视一眼,皆是面露喜色,只当他是怕了,要借故遁走。

  唯有郭子兴抬起头,深深望了堂下这个女婿一眼。

  他知晓,朱重八此举,非是怯懦,而是为了避那内部倾轧。

  同样,怕也存了几分壮大自己的心思。

  “好。”

  良久,郭子兴缓缓颔首。

  “我便准你回乡募兵。”

  他站起身,走到朱重八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沉凝。

  “这一路不安全,先前的千余本部亦随你同去。”

  “望你,莫负我望。”

  朱重八身躯微震。

  豁然抬起头,和郭子兴那双饱含深意与期许的眸子对视片刻,重重一拜。

  “重八谨记。”

  淮水之畔,新芽已生,烈火亦将燎原。

  朱重八于起义军中立足,郭子兴倚为臂膀。

  红巾军的旗帜,终究是在这片饥荒的焦土之上,顽强地立了起来。

  人道变革,自有其轨迹。

  濠州城楼上的风雪,终究未曾吹至东海。

  ......

  青州港,依旧空旷。

  那艘巡洋铁甲舰的残骸旁,陈安收回了目光。

  金灵亦自那钢铁巨兽的震撼中回神。

  “师父,我等还在此地停留么?”

  “不了。”

  陈安声音淡淡。

  “时日不早,也该离去了,不能让清风他们久等。”

  他没有在看下去的想法,同样也没有半点去寻访四喜后人的想法。

  建炎二百年,沧海桑田。

  故人早已化作枯骨,纵有血脉延续,于他而言,亦不过是陌路之人。

  二人悄然离了这片早已停摆的钢铁丛林,未曾惊动任何人。

  一路向南,往琅琊日照而去。

  ……

  数日之后,天台山脉。

  此地群峰连绵,云雾缭绕,自古便是道家清修圣地。

  战国时期,更是方仙道的发源之地。

  陈安弃了荒废的驰道,领着金灵,沿着一条被岁月掩埋的古栈道,拾级而上。

  山风清冽,松涛阵阵。

  金灵身为白山地仙,于此地亦觉心神舒泰。

  “师父,此地的气机似乎与白山不同。”

  “白山乃蛮荒龙脉,其性暴烈、苍茫。”

  陈安缓步而行,徐徐而说。

  “而天台山承接东海紫气,历代皆有高人于此隐修,仙氛浸染,故而其性平和、悠远。”

  二人行至半山腰,眼前豁然开朗。

  只见一片残破的道观遗迹,静静地躺在云雾之中。

  石碑歪斜,字迹早已斑驳,依稀可辨“河上公”三字。

  金灵眸光微动。

  她于道藏中读过此名,知晓此乃汉文帝时,传授《道德经》于帝王的神秘高人。

  “不想,其人竟也曾于此地驻足。”

  陈安立于残碑之前,眸光悠悠。

  他于此地,能感受到一股极其微弱,却又源远流长的道韵残留。

  显然,这位河上公,亦非凡俗。

  ......

  二人绕过道观,继续上行。

  行至一处视野极为开阔的悬崖之巅。

  只见三座以巨石垒砌而成,饱经风霜的高台,呈品字形矗立于云海之上。

  其势雄浑,虽已残破,却依旧透着一股睥睨天下的皇者霸气。

  “此乃...望仙台。”

  陈安驻足,声音平淡。

  金灵亦是仰望。

  她知晓此台。

  史书记载,秦皇扫六合,汉武逐匈奴,皆是千古一帝。

  然二帝晚年,皆痴迷于长生不死,求索仙道。

  曾于东海之滨,筑高台,望仙山。

  “他们也曾在此处,眺望东方么?”

  金灵轻声呢喃。

  陈安未曾言语。

  他缓步上前,站在那座最为高耸的望仙台上。

  此地,正是当年秦皇汉武,穷尽举国之力,所求索的仙凡边界。

  目光平静,望向那片云雾翻腾的东海。

  两百年前,他曾于此海域,亲眼见证了那三座缥缈仙山的显现。

  当年的秦皇、汉武,是否亦如他一般,曾于此地,窥见那一闪而逝的海市蜃楼?

  陈安心中思忖。

  ......

  他想起了那位在历史中留下浓重一笔的神仙人物,安期生。

  史书记载,安期生自言隐于蓬莱,曾与始皇坐谈三日,言说海外仙山之妙。

  始皇信之,遣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

  “安期生...蓬莱......”

  陈安眸光微动。

  “若仙山当真隐于虚实之间,需特定天时方能开启。”

  “那安期生所谓隐于蓬莱,是否亦非虚言?”

  “他或许...便也是在等。”

  “等那多年一开的天时?”

  一念至此,陈安心头了然。

  此番仙山之行,或许...当真能见到几位古人。

  正自沉思间,山下云雾翻腾。

  数道流光破空而来,由远及近,最终落在了望仙台不远处的空地上。

  光华敛去,露出清风、马灵、乔道清、清虚子四人的身影。

  在他们身后,更是跟着数十名气息沉凝,皆是三境修为的长生门内门弟子。

  “师兄。”

  “门主(道友)。”

  众人上前,对着陈安行礼。

  “尔等来了。”

  陈安微微颔首,对此并不意外。

  他既已敕令众人先行,算准了时日,自会在此处相候。

  清风上前一步,回禀道:

  “师兄,门中三境弟子,凡无要务在身者,皆已至此。”

  马灵亦是环顾四周,感受着此地那股清冽悠远的仙氛,抚须赞叹:

  “好一处洞天福地。”

  “此地灵韵,虽不及白山道场那般蛮荒厚重,却也多了几分出尘之意。”

  “不错。”

  乔道清同样点头,目光落在那三座望仙台上。

  “观此地遗迹,气象万千。想来上古之时,亦非凡俗之地。”

  陈安适时插话:

  “天时未至,仙山尚隐。”

  “尔等便暂且于此地结庐,设立临时道场,静候便是。”

  “谨遵门主法旨。”

  清风等人躬身领命。

  当即,数十名三境弟子便各自散开。

  他们皆是修行有成之辈,于这山巅结庐,自是轻车熟路。

  不过短短半日的光景,一片以青松为梁、巨石为基的简朴庐舍,便已在那望仙台的后方,悄然立起。

  一座临时的道场,已然成型。

  ......

  是夜,月华如水。

  海风自东而来,吹过山巅,带来几分咸腥,亦带来几分清冷。

  陈安于望仙台上,负手而立。

  金灵与清风等人,同样庐舍前盘膝而坐,吐纳修行。

  众人皆是默然不语。

  他们遥望着那片在月光下显得愈发幽深莫测的东海,心神皆是沉浸在一种难言的玄妙氛围之中。

  清虚子看着眼前三座古老的望仙台,悠悠一叹:

  “遥想当年,秦皇汉武亦曾立于此处。”

  “不知彼时,他们是否亦如我等这般,静候那仙山开启?”

  马灵亦是感慨:

  “上古高人,在此结庐,等待仙缘。”

  “我等今日亦复如是。”

  “此情此景,恍若...梦回千古。”

  众人言语之间,仿佛穿越了那两千余年的漫长时光。

  与那些曾在此地苦苦求索的先辈们,神魂相交。

  道途虽远,其心如一。
  http://www.paoshu5.cc/book/42153/5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