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选石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出水的狂喜在金川村的山谷间回荡了整整半日,直到夕阳把井台染成一片金红,人们才从劫后余生的亢奋中渐渐沉静下来。

  井水还在汩汩地涌着,水位已漫到井口下三尺许,清冽的泉水泛着细密的气泡,在暮色中闪着温润的光,像是大地睁开的一只澄澈眼眸,欣喜地注视着这群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斗的人们。

  狂欢退去,疲惫和现实的考量便浮了上来。井水虽好,但眼下这只是一个裸露的泉眼,脆弱得经不起任何风雨。

  “不能让井水就这么敞着。”

  李大叔抹了把脸上尚未干透的泪痕,也抹去了几分疲惫,他站起身,拍了拍沾满尘土的裤腿,那裤腿上还沾染着挖掘时溅上的泥浆和赵老四留下的暗红血迹。

  他走到井口边,借着最后一丝天光,仔细打量着粗糙的岩壁。

  是啊,赵老四的血不能白流,这来之不易的水源,这全村人的命根子,必须得守住,而且要守得牢牢的!

  众人纷纷围拢过来,脸上露出了坚定的神色,七嘴八舌地应和着:“李大叔说得对,得把井砌起来!”“用石头砌,砌得结结实实的,传个百十年!”“明天就动手,咱们有的是力气!”

  拾穗儿也站起身,晚风拂动着她额前凌乱的碎发,眼眶虽还红肿着,眼神却格外的清亮、坚定。

  她看向李大叔,声音带着连日呼喊和悲伤所致的沙哑,却异常沉稳:“李大叔,砌井的事您经验足,您来牵头。”

  她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张面孔,最后仿佛穿过人群,望向了赵老四躺着的那个方向,“四叔还在屋里躺着,这井是他用命换来的,咱们得把它砌得稳稳当当的,让他醒了能看到一口像样的井,一口配得上他付出的井。”

  提到赵老四,人群瞬间安静了几分,一种混合着悲伤、感激和责任的沉甸甸的情绪悄然漫上每个人的心头。

  这时,桂花婶子不知何时也默默地来到了井边,她脸上的泪痕早已被夜风吹干,只剩下一种近乎平静的坚毅。

  她手里提着一个半旧的蓝布包,走到李大叔面前,递了过去。

  “俺家老四,以前懂点木工活,村里谁家盖房砌墙,他都去帮忙,最会量尺寸、看水平。”

  她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这里面是他平日里常用的一把卷尺和几根木工笔,还有他自个儿琢磨画的一些图样。东西旧了,但或许能用得上,你们……尽管用。”

  李大叔双手接过那个布包,感觉入手沉甸甸的,不仅仅是工具的重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托付。

  他郑重地点点头,对桂花,也是对所有人说:“放心吧桂花,也请大家放心。

  俺们一定把这井砌成金川村最结实、最漂亮的井,让老四醒来第一眼就能看到,让他放心!”

  当晚,村里的男人们,特别是那些骨干劳力,都聚到了李大叔家那间不算宽敞的堂屋里。

  一盏煤油灯放在桌子中央,豆大的火苗跳跃着,投下昏黄却专注的光晕。

  李大叔早年跟着师傅学过几年石匠活,砌墙、垒坝、修桥补路的手艺在十里八乡都是出了名的扎实。

  他找来一张旧报纸,又寻了块烧剩的木炭,就在桌面上画起了井的草图。

  “咱们这口井,泉眼旺,水量足,井口不能太小,小了打水不方便,也不能太大,大了费石料,也不够稳固。”

  李大叔一边画一边说,木炭在报纸上留下粗犷的线条,“俺琢磨着,井口内径留三尺正合适,刚好能顺顺畅畅地放下大水桶,两个人同时打水也转得开身。

  井壁要砌成圆形,圆形受力最好。而且,不能砌成直上直下的筒子,得有点收分,就是越往下,稍微往里收一点点,这样井身更稳当,像咱们站马步一样,下盘扎实。”

  “李大叔,石料从哪儿来?”

  王强迫不及待地问道,他的手掌白天磨破的地方已经缠上了捣碎的草药,散发着淡淡的青草气息,但眼神里满是急于贡献力量的迫切。

  “咱们村附近好像没有现成的好石料。”

  “嗯,这是个关键。”

  李大叔用木炭点了点草图的下方,“咱们后山,不是有片青石坡吗?那里的石头,是正经的青石,质地坚硬,耐风化,更耐水泡,是砌井垒墙的上好材料。就是……开采起来不容易,那石头犟得很。”

  “不怕它硬!”

  王强挥了挥拳头,牵动了手上的伤,咧了咧嘴,但眼神依旧坚定,“再硬的石头,还能有咱们的决心硬?”

  “说得好!”

  李大叔赞许地点点头,随即开始分配任务,“明天一早,天蒙蒙亮就动身。所有年轻力壮的后生,都跟我上青石坡,开山取石!家伙事都带齐全了,大锤、钢钎、铁镐、撬棍,一样不能少。妇女们在家也有重任,筛沙子、和泥,这砌井的泥浆好比人身上的肉,要把石头骨头粘在一起,含糊不得。泥要和得匀、摔得熟。孩子们嘛,”

  他看了看窗外,“也别闲着,帮忙捡拾合用的碎石子,大的拳头大小,小的鸡蛋大小,都要,砌井填缝离不开它们。再就是帮忙递个工具,送送水。咱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争取半个月内,把这井砌得漂漂亮亮!”

  “半个月?李大叔,是不是太急了点?”村里一位年纪稍长、性子沉稳的老陈叔皱了皱眉,提出了疑虑,“那青石坡我去过,石头是真好,可也真难啃。一锤下去,火星子直冒,石头却不见动静。开采、打磨、运输,每一步都是硬仗。砌井更是细活,讲究个慢工出细活,急了怕出纰漏啊。”

  李大叔理解老陈的担心,但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异常坚定:“老陈哥,你的顾虑在理。但咱们现在等不起啊。老四还躺在那里,这井早一天砌好,他的心就早一天安稳。地里的庄稼苗,更是张着嘴等水喝,晚一天浇水就多一分减产的风险。这口敞着的泉眼,也让人心里不踏实。咱们是不能等,也等不起。只要大伙儿齐心,力气使对地方,没有办不成的事!”

  这番话掷地有声,说到了每个人的心坎里。

  众人不再有异议,脸上都露出了破釜沉舟般的决心。

  第二天,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鸡叫第一声,沉寂了没多久的金川村再次沸腾起来。

  汉子们吃过简单的早饭,便扛着沉甸甸的铁镐、钢钎,拿着长长的撬棍和粗麻绳,浩浩荡荡地向着后山的青石坡进发。

  脚步声踏在晨露未干的土路上,沙沙作响,充满了力量感。

  后山的青石坡,地势陡峭,怪石嶙峋。这里的青石经过千万年的地质挤压和风化,质地异常坚硬,颜色呈深青色,表面粗糙,棱角分明,像一头头沉默而倔强的野兽,嵌在山体之中。

  王强年轻气盛,体力恢复得也快,第一个冲到坡前,选中了一块突出明显、半人高的巨石,吐口唾沫在掌心搓了搓,抡圆了胳膊,一铁镐就狠狠地砸了下去。

  “咚!”一声沉闷巨响,如同敲在了一口实心的大钟上,铁镐被猛地反弹回来,震得王强虎口发麻,胳膊酸痛,再看那青石,只在表面留下了一个浅浅的白印,连个碎屑都没崩下来。

  “嘿!这石头,可真他娘的硬!”

  王强甩了甩震得发麻的胳膊,既有些气馁,又激起了不服输的劲头。

  李大叔不慌不忙地走过来,经验丰富的他早已料到会是这样。

  他拍了拍王强的肩膀:“小子,别跟它硬碰硬。这青石看着浑沦个儿,其实里头有纹理,有性子。你得先找准它的纹路,顺着纹理下家伙,事半功倍。”

  他蹲下身,仔细查看那块青石,用手摸索着表面的裂纹和颜色深浅的变化,然后拿起一根尖头的钢钎,对准一处细微的缝隙,“来,强子,用大锤,照着我这钎子顶,稳着点劲,一下一下来,别慌。”

  王强换上了更沉的大锤,深吸一口气,瞄准钢钎顶端,用力砸下。

  “咚!咚!咚!”

  沉闷而有节奏的敲击声开始在青石坡上回荡,这声音不像在土石上挖掘那般松散,而是带着一种金石相交的脆硬,传得很远,震得人心脏都跟着一起跳动。

  钢钎在李大叔稳稳地把握下,一点点钻进石缝,每一次锤击,缝隙似乎都扩大了一丝。

  汗水从王强的额头、鬓角不断渗出、滴落,砸在脚下的石头上,瞬间蒸发。

  周围的其他人也各自找准了目标,在李大叔或其他有经验的老人指点下,开始了艰难的“啃石头”工程。

  一时间,青石坡上锤声阵阵,号子声此起彼伏。

  “嗨——哟!嗨——哟!”

  每当一块大石需要挪动时,众人便一起喊着号子,合力用撬棍撬,用肩膀扛,用绳索拉。

  青石沉重无比,最小的也有百十来斤,大的更是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勉强移动。

  绳索深深地勒进肩膀的肌肉里,汗水浸湿了破烂的衣衫,脚步踉跄,但没有人退缩。

  每成功采下一块规整的石料,人群中就会爆发出一阵小小的欢呼,仿佛打赢了一场小小的战役。

  开采下来的石料,还需要初步的修整。

  用錾子和手锤,将过于尖锐的棱角敲掉,大致敲打出相对平整的砌筑面。

  这个过程同样费时费力,石屑飞溅,不小心打到脸上生疼。

  但汉子们干得一丝不苟,因为他们知道,石头打磨得越平整,砌起来的井壁就越稳固,李大叔的要求也越严格。

  运输更是考验体力和协作的环节。

  从青石坡到村口的井台,有一段不短的距离,而且多是崎岖不平的山路。

  对于巨大的石料,他们采用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滚木。

  砍来碗口粗的硬木,垫在石头下面,前面的人用绳子拉,后面的人用撬棍推,旁边的人不断将后面的滚木移到前面,循环往复,石头便在“吱吱嘎嘎”的声响中,缓慢而坚定地向着村庄移动。

  对于稍小一些的石块,则用粗木杠两人抬着,沉重的压力让木杠发出不堪重负的弯曲声,抬杠人的腰也深深地弯了下去,脚步沉重地踏在地上,留下深深的脚印。

  与此同时,村庄里也是一片繁忙景象。

  妇女们把村里最大的晒谷场清理出来,支起好几口大铁锅,烧起滚烫的热水。

  然后将从河边运来的沙子,倒进一个个大木盆或者干脆铺在地上的席子上,用清水一遍遍淘洗,滤掉泥土和草根,直到沙子呈现出干净的金黄色。

  桂花婶子带着几个年长、有和泥经验的妇人,在井台附近找了一处平整空地,开始了和泥的工作。

  这是砌井的“粘合剂”,至关重要。

  她们按照李大叔交代的比例,将优质的黄土、珍贵的石灰(这是村里以前存下来修祠堂剩下的)以及淘洗干净的沙子混合在一起,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木杵、铁锹反复捶打、翻拌。

  这泥团要和得软硬适中,既有黏性又不沾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力气。

  桂花婶子做得格外认真,仿佛要把自己对丈夫的期盼和全村人的希望,都揉进这每一团泥巴里。

  孩子们的身影也穿梭在忙碌的大人中间。

  他们提着小竹篮,挎着小簸箕,认真地在家门口、道路旁、山坡下捡拾着大小合适的碎石子。

  小栓柱也跟在孩子们中间,他小小的身影跑前跑后,小脸晒得黑红,额头上挂着汗珠,眼神却异常专注。

  他不太说话,只是默默地捡起一块块石子,小心地放进篮子里,他知道,爸爸为了这口井流了血,他也要为这口井尽一份力,哪怕这力量很小很小。

  太阳缓缓升高,又渐渐西斜。金川村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口即将诞生的新井添砖加瓦。

  汗水浸透了衣裳,疲惫侵袭着身体,但看着井台边越堆越高的青石料,看着和好的大堆泥料,看着孩子们捡来的成堆碎石子,一种创造的喜悦和期待,冲淡了所有的辛苦。

  选石、运石的第一天,就在这紧张、劳累却又充满希望的节奏中过去了。而更艰巨的砌筑任务,还在后面等着他们。
  http://www.paoshu5.cc/book/43398/6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