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砌井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日子在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和号子声中一天天过去。金川村的砌井工程,如同一个缓慢却坚定的生命体,在所有人的呵护下,逐渐成形。

  青石坡上的开采从未停歇,一块块经过初步打磨的石料被源源不断地运到井台边,按照大小、形状分门别类码放整齐,像一群等待检阅的士兵。

  真正的核心工程——砌筑,在李大叔的亲自指挥下,正式开始了。

  李大叔俨然成了整个工地的总工程师和技术总监,他的每一个指令,都关系到井壁的垂直度、牢固度和未来的使用寿命。

  砌井的第一步,是清理和夯实井基。

  他们将井口周围松软的浮土和碎石彻底清除,直到露出坚实的原生土层。

  然后用夯木喊着号子,一下下将地基夯实,确保井台基础稳固,不会因为承重而下沉。

  接着,李大叔用桂花带来的那根磨得发亮的卷尺和木工笔,蘸着锅底灰调成的“墨汁”,在夯实的地基上仔细弹出了井口的内外圆线,精确到了寸。

  “砌井就像做人,根基不正,上面砌得再花哨也是白搭。”

  李大叔对围在身边的几个主要劳力,特别是王强等年轻人说道,“咱们这第一层石头,是基准,每一块都要放得平平正正,线要绷直了看,差一丝一毫都不行!”

  他亲自挑选了十几块大小均匀、底面最为平整的青石作为基石。

  砌筑用的泥浆也已经准备就绪,那是由桂花婶子带领妇女们反复捶打熟化的“精泥”,黏性十足。

  李大叔挽起袖子,亲自示范。他用瓦刀挖起一团泥浆,均匀地抹在石头将要放置的位置,厚度约莫一指厚,然后双手抱起一块几十斤重的基石,稳稳地放在泥浆上,左右微微晃动,让其与泥浆充分接触、坐实。

  放好后,他立刻拿起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面装了水,当作简易水平仪,横放在石头表面,仔细调整石头的位置,直到瓶子里的水泡稳稳地停在正中央。

  “看到没?就这样!”

  李大叔直起腰,擦了把汗,“每一块石头,放下去之前要看看底面平不平,放下去之后要看看上面平不平,跟相邻的石头要看看接缝严不严。泥浆要饱满,石头要稳当。来,大家轮流上手,我看着!”

  王强第一个尝试,他学着李大叔的样子,抹泥、抱石、放置、调整。

  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石头沉重,抱起来容易,要精准平稳地放下却需要腰力和臂力的完美配合。

  调整水平更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稍一用力过猛,石头就歪了,得重新撬起来,刮掉旧泥,重新抹上新泥再来。

  在李大叔严格的监督下,王强折腾了好一会儿,才勉强将第一块基石砌合格。

  汗水已经湿透了他的后背。

  “不错,有股子钻劲!”

  李大叔难得地表扬了一句,“砌井这活儿,急不得,就得慢工出细活。

  大家都试试,互相看着点,谁砌好了,让我过来看一眼。”

  就这样,井口的第一层石头,花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才砌筑完成。但当这规整的圆形基础呈现在眼前时,所有人都感到一种由衷的成就感。这不仅仅是一圈石头,这是希望之井坚实的起点。

  随着井壁一层层加高,挑战也越来越大。李大叔让人用粗壮的木头和结实的木板,在井口搭起了一个简易的脚手架,并做了一个可以升降的辘轳架,用来吊运石料和泥浆。砌筑工作开始向井下延伸。

  李大叔坚持要亲自下到井里去指挥。井下的空间狭小、阴暗、潮湿,泉水在脚下汩汩流淌,寒气逼人。

  上面吊下来一盏马灯,昏黄的光线在凹凸不平的岩壁和正在砌筑的青石上跳跃,只能勉强视物。

  李大叔踩着湿滑的木架,衣服很快就被井壁渗出的水气和溅起的泉水打湿,紧紧地贴在身上,冰冷刺骨。

  但他似乎完全感觉不到,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瓦刀和眼前的井壁上。

  他站在井下,仰着头指挥上面的人:“左边,对,再过来一点!好,慢点放!”

  每一块石料都用绳索捆好,通过辘轳缓缓吊下来,由井下的李大叔或者他指定的助手接住,再按照他的指示砌到合适的位置。他用手摸着每一块石头的接缝,用一个小铅垂线时刻检查着井壁的垂直度。

  “停!”有一次,王强在井下砌筑时,因为光线昏暗,不小心将一块石头砌得稍微向外倾斜了一点点,肉眼几乎难以察觉。

  但李大叔用手一摸,又用垂线一比,立刻发现了问题。

  “这块不行,拆了重砌!”他的声音在井里显得有些瓮声瓮气,但语气不容置疑。

  王强愣了一下,看着那块费了好大劲才砌上去的石头,有些不舍:“大叔,就歪了一点点,不碍事吧?泥浆都快干了……”

  “糊涂!”李大叔的声音严厉起来,“现在看着只是一点点,可这点歪斜,会让整口井的受力都不均匀。时间长了,泉水日夜冲刷浸泡,泥浆老化,这点歪斜就可能变成裂缝,裂缝扩大,就可能导致井壁坍塌!咱们这是百年大计,不是搭积木,可以推倒了重来。现在多费一点工,将来就多一分安稳!拆!”

  王强被说得满脸通红,羞愧不已,连忙和李大叔一起,小心翼翼地将那块石头撬下来,刮掉已经有些发硬的泥浆,重新打磨平整砌筑面,再抹上新鲜泥浆,小心翼翼地砌了回去,这次,他反复用垂线校验,直到确认完全垂直才罢休。

  这件事给所有参与砌井的人敲响了警钟。从此以后,大家更加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马虎和懈怠。

  每一块石头都反复比对,每一道缝隙都用泥浆填塞得满满当当,再用小锤敲击石头,让泥浆更紧密。

  对于较大的缝隙,则挑选合适的楔形小石块塞紧,确保井壁浑然一体。

  砌井工程进行到第十天左右,张教授看到井台边堆积如山的青石料,看到已经砌出地面近半人高、工艺精湛的井壁,再看到旁边汩汩涌出、清澈满溢的泉水,脸上露出了极为欣慰和震撼的笑容。

  “好啊!太好了!”张教授紧紧握住刚从井底下爬上来的、满身泥水的李大叔的手,激动地说,“你们不仅找到了水,战胜了干旱,更懂得如何科学地保护和发展这来之不易的水源!砌井固水,这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啊!”

  他绕着井口仔细查看了已经砌好的部分,又下到井口边,用手电筒照了照井壁的内部结构和砌筑质量,连连点头:“了不起!真是了不起!这青石选得好,砌筑的工艺更是规范、扎实!这收分(指井壁微微向内倾斜)做得恰到好处,垂直度也控制得极好。照这个标准砌下去,这口井,别说百年,几百年都能安然无恙!”

  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又提出了一个建议:“不过,李大叔,各位乡亲,我有个建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特别是增强井壁的防渗漏能力和耐久性,最好能在砌好的青石井壁内侧,再抹上一层水泥砂浆。水泥防渗效果好,表面光滑,不易附着污物和滋生青苔,能让井水长期保持清洁。”

  “水泥?”李大叔和众人都愣了一下。

  水泥对于这个偏远的山村来说,还是稀罕物,村里以前盖房最多用石灰砂浆,从来没用过水泥。

  “张教授,水泥是个好东西,可咱们这穷乡僻壤,没处弄去啊,而且那东西金贵……”

  张教授笑着摆摆手:“这个你们不用担心。金川村打出旺井,并且自发砌井保护水源的事,我已经向县里做了详细汇报。县里领导非常重视,认为这是抗旱救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这口井,是金川村的希望,也是咱们全县人民顽强精神的象征。我已经以县里的名义打了报告,申请调拨一批水泥支援你们。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你们只管继续按计划施工,水泥的事情,包在我身上!”

  果然,几天后,一阵拖拉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县里不仅派车送来了几袋标号很高的水泥,还贴心地送来了几把专门用于抹灰的铁抹子和灰板。

  张教授甚至考虑到村民可能不熟悉水泥特性,还附上了一张详细的说明书,标注了水泥、沙子和水的配合比例。

  这意外的支援如同给工程注入了新的强心剂。汉子们按照说明,仔细地将水泥、干净的细沙和水按比例在木板上混合,搅拌成均匀细腻的水泥砂浆。

  然后,由心灵手巧的人下到井里,用灰板托着砂浆,用抹子仔细地、均匀地抹在已经砌好的青石井壁内侧。

  水泥砂浆抹上去后,原本粗糙的青石表面立刻变得光滑如镜,井壁的整体性和防水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最后的收尾工作同样一丝不苟。井口用一块精心挑选、打磨得极其平整的巨型青石覆盖,边缘打磨成圆角,防止磕碰。

  李大叔亲自执笔,在这块井口石上,一锤一錾地刻下了“金川井”三个大字。

  他的石匠手艺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字体苍劲有力,深深刻入石中,仿佛要将金川村人的坚韧也刻进去。

  井台周围,用孩子们捡来的碎石子混合三合土,铺成了一个坚实、平整且略有坡度(便于排水)的圆形平台。

  砌井的第十五天,当最后一块井口石安放到位,最后一抹水泥砂浆被抹平收光,一口崭新、坚固、美观的水井,终于完整地呈现在金川村所有人的面前。

  井身高出地面约一米,青石垒砌的井壁厚重沉稳,向内微微收拢,显得无比稳固。

  井口石上的“金川井”三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井水清澈见底,水位很高,映着井口蔚蓝的天空和人们欣喜的脸庞。

  夕阳再次将金色的余晖洒向大地,也洒在这口凝聚了汗水、泪水、鲜血和希望的“金川井”上。

  井水泛着粼粼的金色波光,宛如一颗被精心擦拭后镶嵌在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全村男女老少都围拢在井边,默默地注视着这口井,脸上洋溢着无法言喻的欣慰、自豪和激动。半个月的辛苦劳作,所有的疲惫,在这一刻都化为了巨大的满足感。

  桂花婶子缓缓走到井口边,颤抖着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冰凉的青石井壁,抚摸着那“金川井”三个深深镌刻的大字,泪水再次无声地滑落。

  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有悲伤和绝望,只有无尽的思念、深沉的告慰和苦尽甘来的喜悦。

  “老四……你看到了吗?井……砌好了……咱村,有水了……”

  她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却仿佛能直达心底那个牵挂的人。

  拾穗儿用崭新的木桶,小心翼翼地打上来第一桶完全来自这口新井的泉水。

  她走到李大叔面前,用碗舀了满满一碗,递给他:“李大叔,您辛苦了,您尝尝,用这新井壁围着的井水,是不是更甜了?”

  李大叔双手接过碗,碗里清澈的泉水微微晃动,映出他疲惫却欣慰的面容。他低下头,喝了一大口。

  清凉、甘冽的泉水顺着喉咙滑下,瞬间滋润了他因连日指挥而沙哑的喉咙,也仿佛洗涤了他这半个月来的所有疲惫。

  他闭上眼睛,细细品味着,然后重重地点点头,声音有些哽咽:“甜!真甜!这甜味儿,不一样!这是咱们金川村自己的甜,是用汗珠子、血珠子和心劲儿换来的甜啊!是安了心、落了底的甜!”

  王强和几个年轻后生也迫不及待地打了水,直接用瓢舀着大口大口地喝起来,清凉的泉水让他们发出满足的叹息。

  “痛快!太痛快了!”王强抹了抹嘴,兴奋地对着田野大喊,“地里的苗儿们,你们等着!明天就给你们喝个饱!明年,咱们金川村,一定要迎来一个大丰收!”

  欢呼声、笑声、感叹声在井台周围回荡。李大叔看着眼前这生动的一幕,看着那一张张重新焕发出生机与希望的脸庞,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起了干涸的土地,想起了绝望的叹息,想起了赵老四倒下时那揪心的一幕,想起了众人不眠不休挖掘的夜晚,想起了这半个月来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和嘹亮的号子声……这口井,早已超越了其作为水源的物理意义。它是金川村人在绝境中不屈不挠、奋起抗争的纪念碑,是团结协作、守望相助精神的结晶,是这个村庄历经磨难后重获新生的象征。

  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力气大声说道:“乡亲们!今天,咱们的金川井,成了!明天,咱们选个吉时,举行开井仪式!要敲锣打鼓,要敬天谢地,更要告慰老四!让全村人都来喝这第一口安心的井水!让这井水,保佑咱们金川村,从此风调雨顺,人畜安康!”

  “好!”众人齐声响应,欢呼声直冲云霄,在山谷间久久回荡,比半个月前出水时的狂喜,更多了一份踏实和坚定的力量。

  夜色渐浓,有人点亮了挂在井台旁柱子上的马灯。温暖的灯光映照着“金川井”三个大字,也映照着每个人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

  这口井,将如同一位沉默而可靠的守护者,日夜不息地涌出甘泉,守护着金川村的水源,守护着庄稼的希望,守护着家家户户的炊烟,见证着这个小小村庄从枯萎走向繁荣的每一个脚印。
  http://www.paoshu5.cc/book/43398/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