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级AI终端的创新与体验升级
推荐阅读:
战帝归来顾靖泽白今夏
今天你成功登机了吗
在美漫当心灵导师的日子
绝世萌宝:天才娘亲帅炸了
快穿之疯批大佬别浪了
恩爱夫妻宠娃日常唐夜溪顾时暮
抗战:用大炮带领东方巨龙重新崛
孽徒你无敌了,下山祸害师姐去吧
谁说小皇叔要绝后?我两年生五崽
一仙,一鬼,任平生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咱们先明确一个事儿:“消费级AI终端”就是给咱们普通人日常用的、带人工智能的设备。之前咱们聊过,手机、智能音箱都算这类,但这一章要聚焦三个“明星选手”——智能穿戴设备(比如智能手表、手环)、智能家居终端(比如智能灯、智能冰箱)、智能车载终端(比如车载导航、车机系统)。这几年你肯定能感觉到,这些设备越来越“懂你”了:手表不光能看时间,还能提醒你“心率太高了,歇会儿”;家里的灯能跟着你进门自动亮,还能根据你看电影的场景调暗;开车时不用手碰手机,说一句“导航到公司”,车机就帮你搞定。这些变化不是随便来的,而是“创新”和“体验升级”的结果——简单说就是“设备更聪明,用着更舒服”。接下来咱们就一个一个拆解开,用最通俗的话讲透它们到底怎么创新、体验怎么变好的。
一、智能穿戴设备:健康监测与个性化服务的深化
先想想你身边有没有人戴智能手表或手环?可能你自己就戴了。以前这玩意儿顶多算“电子表升级版”,能记步、看消息;现在不一样了,它更像一个“戴在手上的健康小管家”,还能给你搞“专属服务”——这就是“健康监测深化”和“个性化服务深化”,也是它最核心的创新点。
1. 先搞懂:智能穿戴设备到底是啥?
简单说,就是“能穿在身上、戴在手上,还带AI功能的小设备”。常见的有三类:
- 智能手表:长得像普通手表,屏幕大一点,功能全,能打电话、测健康、连蓝牙听歌;
- 智能手环:更轻巧,一般是触摸屏 腕带,主打记步、测睡眠、看消息,价格也便宜;
- 其他小众款:比如智能眼镜(能显示导航、拍照片)、智能发带(能测睡眠质量、播放音乐)、智能戒指(能测心率、解锁手机)——但目前最普及的还是手表和手环,咱们重点聊这俩。
以前大家买它,可能就是图个“新鲜”,比如记步跟朋友比谁走得多;现在不一样了,更多人是冲着“能监测健康”“用着方便”买的——这就是体验升级的核心:从“玩具”变成“实用工具”。
2. 创新点一:健康监测“越来越准、越来越全”
这是智能穿戴设备最核心的突破。以前它只能测个“大概”,比如记步可能把你手抖也算成走路;现在不一样了,靠AI技术和更灵敏的传感器,能测得又准又全,甚至能帮你“预警健康问题”。咱们分“测什么”和“怎么测准”两部分说:
(1)能测的健康数据“越来越全”:从“记步”到“全身体检小帮手”
以前的智能手环,顶多能测记步、睡眠(分“深睡眠”“浅睡眠”)、心率;现在的智能手表,能测的东西多到你可能都想不到:
- 基础数据:心率(实时测,不是以前的“定时测”)、血氧饱和度(就是血液里的氧气含量,缺氧会头晕)、睡眠(能分清“深睡眠、浅睡眠、快速眼动睡眠”,还能测你晚上醒几次、有没有打鼾)、步数(能分清“走路、跑步、爬楼梯”,不会把手抖算成走路);
- 进阶数据:血压(部分高端手表支持,不用像传统血压计那样绑胳膊,戴着手腕就能测)、心电图(ECG,能测心脏的电活动,帮你看有没有“心律不齐”这类问题)、血糖(现在有少数手表能通过皮肤传感器测,不用扎手指抽血,虽然还在优化中,但已经很方便了);
- 特殊监测:女性生理周期(输入一次经期时间,AI能自动推算下次经期、排卵期,还会提醒“该准备卫生巾了”“排卵期到了”)、压力值(通过心率变化算你当前的压力大小,比如你加班时压力值高,手表会提醒你“深呼吸,放松一下”)、呼吸质量(晚上睡觉时测你的呼吸频率,看有没有呼吸暂停的情况)。
举个真实场景:你晚上睡觉戴着手表,早上起来打开APP,能看到“昨晚深睡眠2小时、浅睡眠4小时、快速眼动1小时,醒了1次,没有打鼾”,还能看到“凌晨3点心率55次/分,血氧98%,都在正常范围”——相当于给你做了个“夜间健康记录”,比你自己记“昨晚睡得好不好”要准确多了。
还有更实用的:比如你爬山时,海拔高了容易缺氧,手表能实时测血氧,如果低于90%,会震动提醒你“血氧偏低,放慢速度,多呼吸”;你加班时,手表测到你心率持续100次/分以上(正常成年人静息心率60-100次/分),会提醒你“心率偏高,可能压力太大,建议休息5分钟”——这些都是以前的穿戴设备做不到的。
(2)测得“越来越准”:靠AI和传感器“纠错”“补全”
光测得多还不够,得准才行。以前的穿戴设备测心率,可能你一运动就“飘”了,显示150次/分,实际可能只有130次/分;现在为啥准了?主要靠两个技术:
- 传感器更灵敏:以前的传感器只能“粗略感应”,现在用的是“PPG光学传感器”(简单说就是靠光来测血液流动),能捕捉到更细微的血液变化,比如你心跳时血液流过手腕的微小波动,都能准确捕捉到;
- AI算法“纠错补全”:就算传感器偶尔有点误差,AI也能“修正”。比如你跑步时手腕晃动,传感器可能会收到“晃动干扰信号”,AI能识别出“这是晃动,不是心跳”,把干扰去掉,只保留真实的心率数据;再比如你测睡眠时,偶尔醒了但没动,传统设备可能以为你还在睡,AI能通过心率变化(醒着时心率会比睡着时高一点)判断“你醒了”,把睡眠记录补全。
举个例子:以前你测睡眠,明明凌晨2点醒了半小时,但手环没记录,显示“全程深睡眠”;现在的手表,能通过“心率升高 轻微手腕活动”判断你醒了,在睡眠报告里写“02:00-02:30 清醒,建议减少夜间醒来次数”——这就是AI和传感器升级带来的“准”。
甚至现在有些智能手表,能跟医院的设备“对标”:比如你用手表测的心电图,能导出成PDF,拿给医生看,医生能根据这个初步判断你有没有心律不齐;你测的血压,误差能控制在“±5Hg”以内,跟家用电子血压计的准确度差不多——这已经不是“玩具级”的监测了,而是“实用级”的健康辅助。
3. 创新点二:个性化服务“越来越懂你”,不用你“手动调”
除了健康监测,智能穿戴设备的另一个大升级是“个性化服务”——它能记住你的习惯,自动给你提供你需要的服务,不用你每次都手动设置。比如你习惯早上7点看天气,手表会每天7点自动推送天气;你经常在下午3点犯困,手表会提醒你“该起来活动5分钟,提神”。
(1)“主动提醒”:不用你记,设备帮你记
以前的穿戴设备,你不主动点APP,就看不到数据;现在不一样了,它会“主动找你”,根据你的习惯和健康状况给你提醒:
- 健康提醒:比如你久坐1小时(AI通过你没怎么动判断),手表会震动提醒“该站起来走两步,预防久坐危害”;你晚上11点还没睡,手表会提醒“已过最佳入睡时间,建议11点半前睡觉”;你生理期快到了,手表会提前3天提醒“预计3天后进入经期,注意保暖”;
- 生活提醒:比如你定了早上7点的闹钟,手表会在6点55分轻微震动(比手机闹钟更温和,不会吵醒家人);你手机收到微信消息,手表会显示“XX给你发了一条消息:晚上一起吃饭?”,不用你掏手机就能看;你在超市买东西,手机放在包里,付款时手表能显示“支付宝付款码”,直接扫码付钱,不用找手机。
举个场景:你上班时专注工作,忘了时间,久坐了1小时,手表震动提醒你“久坐1小时啦,起来活动一下”;你站起来走了5分钟,手表又提醒“活动时间够啦,回到座位继续工作吧”——这种“主动提醒”比你自己记时间要方便多了,也更能坚持健康习惯。
(2)“定制化推荐”:根据你的习惯,推你
http://www.paoshu5.cc/book/46178/3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