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于是,一众文臣当即准备对对方的圣人之基——所谓的“三百个基础核心汉字”和“两千个重要汉字”发难。

  然而,就在他们刚要质疑对方提出的“三百个基础核心汉字”和“两千个重要汉字”时,忽然想起朱元璋先前说过的话。

  朱元璋已经验证过了?!

  还是用《史记》验证的?!

  《史记》有一百三十篇,他们都知道。

  《史记》有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他们中也有少数人知晓。

  可在这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中,总共用了四千九百三十二个字,这 还真没人知道!

  毕竟谁会闲得无聊去统计《史记》用了多少个不同的字?!

  更别说更进一步统计出,其中八百六十八个汉字构成了全篇百分之九十的篇幅,还有一千零一十七个汉字仅出现过一次这种事。

  想到这里,宋濂抬头望向朱元璋,有些结结巴巴地问道:

  “陛下所言《史记》共用四千九百三十二个字,其中八百六十八个汉字构成全篇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是真的?!”

  朱元璋面色阴沉,目光锐利地瞪着宋濂:

  天子一言九鼎,咱岂会诓骗尔等?!

  见龙颜震怒,满朝文武慌忙伏地叩首:

  微臣绝不敢质疑圣上!

  只是此事太过骇人听闻!

  臣等一时失言,万望陛下开恩!

  ......

  待群臣纷纷告罪后,朱元璋神色稍霁,矜持地抬了抬手:

  平身吧。此事若非咱亲眼验证,也难以置信。

  尔等若存疑,大可自行查阅《史记》印证。

  实际上朱元璋并未通校全书。关于《史记》共用四千九百三十二字,其中八百六十八字占九成篇幅等数据,皆得自燕长倾。他只命人抽查了首尾各十篇,略加比对便作罢——毕竟通校全书耗费甚巨。

  群臣战战兢兢起身,文官们却个个愁眉不展。要反驳那三百核心字与两千重要字之说,必须找出实证。可五十二万字的《史记》,此刻如何来得及详查?更无人敢在御前妄言——欺君之罪轻则掉脑袋,重则株连九族!

  见暂时难以驳斥,宋濂转而进言:

  陛下,纵使那人造出粉笔黑板,勘破文字玄机......

  “仅凭这些功绩便赐予圣人仓颉氏之尊号,恐难服众,望陛下三思!”

  言外之意,粉笔、黑板的发明,以及那三百基础汉字与两千重要文字的贡献,尚不足以配享圣人之名!

  若强行封圣,必遭天下非议!

  至少他们这些文官绝不会认同!

  宋濂身后众臣纷纷躬身附和:

  “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请陛下撤销圣人仓颉氏封号!”

  ......

  武将勋贵们则静立旁观,不发一言。

  对他们而言,多一位圣人仓颉氏并无影响。

  毕竟他们靠军功立身,圣人之名与他们无关。

  至多日后遇见时需行礼罢了。

  反正已有圣人神农氏在前,再多一位也无妨。

  ......

  见群臣 ,朱元璋神色平静地将燕长倾所言复述一遍。

  当听闻以土豆激励百姓识字时,宋濂等文臣皆面露惊色。

  历经元末乱世的他们,深知粮食对百姓的 。

  若真以土豆为赏,百姓必会疯狂学习那些汉字。

  当朱元璋提及新科举中领取【教化任务】的秀才下乡教学时,宋濂等人恍然大悟。

  他们早就在猜测那份新科举方案的来历。

  如此周全的计划,绝非朱元璋或朱标等皇子所能拟定。

  作为跟随朱元璋起家的老臣,又曾任朱标之师,宋濂对朱元璋及其子嗣的能力了如指掌。

  从当前形势来看,那份新科举方案,极可能也是那位“圣人仓颉氏”的杰作!!!

  当朱元璋提出《全民扫盲读书识字义务教育之一五教育规划》时,殿中文臣纷纷开始衡量其可行性。

  就连原本旁观的武将勋贵们,此刻也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

  无论众人如何推敲,他们都不得不承认,这份规划确实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

  教学成本因廉价的粉笔与黑板得以控制;

  识字门槛被精简为三百个基础字与两千个常用字;

  基层教育任务交由新科举中承担教化职责的州才与秀才;

  百姓学习积极性则通过朱元璋承诺的土豆种子作为奖励被充分调动。

  随着这些关键环节逐一打通,按照规划稳步推进——

  宋濂等群臣暗自估算,短则十载,长不过半世纪,

  大明子民终将实现人人掌握三百基础字与两千常用字的目标。

  【陛下竟真要推行全民教化?!】

  【此策环环相扣,确非虚言!】

  【纵使百姓仅能沙盘练字,终其一生无缘笔墨——】

  【但较之汉唐,已是开天辟地之变!】

  当朱元璋谈及代际传承时,群臣仿佛看见:

  父母执炭笔教稚子《三字经》,子孙以沙盘习《千字文》,

  世代累积之下,大明子民的文脉终将绵延不绝……

  大明子民的学识代代相传,每一代都将超越前人的智慧高度!

  当朱元璋描绘出未来大明全民皆可读书识字、皆有资格参与科举的宏伟图景时,宋濂等文臣瞬间僵立原地,神色骇然。

  【教化盛世?!】

  【大明百姓竟能人人读书,甚至皆可科举入仕?!】

  【此等旷古未闻之事,当真能成?!】

  【千年未破的教化困局,怎会在大明一朝实现?!】

  惊涛骇浪在宋濂等人胸中翻涌。面对这前所未有的愿景,他们非但未露喜色,反被恐惧攫住心神——若真到了那一天,他们的子孙后代该如何自处?

  眼下百万士子争夺十万官位,已是十里挑一的局面。若六千万百姓皆能科考,官吏之位便成千里夺一的生死战场!届时莫说为官,即便想谋个小小吏职,也需与千万人搏杀。

  朱元璋冷眼睨视殿下神色剧变的群臣,唇边浮起讥诮。想独占文脉?痴心妄想!自今日始,他要让大明的朗朗书声,响彻每一户柴门!

  朱元璋冷眼扫视着殿中文臣,心中暗忖:且看这些读书人日后还如何在百姓面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诸位爱倾,依此教化方略,我大明可否实现天下百姓皆能识文断字?朱元璋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他日是否能让每个子民都有资格参与科举?

  宋濂与众文官面面相觑,虽心知此事难成,却无人敢直言。在这金銮殿上,能决定此事成败的唯有龙椅上的那位。

  若圣意已决,纵使千难万阻,这教化之策也必将推行。而此刻朱元璋的态度已然明了——他认定此策可行。

  更令文臣们心惊的是,这套教化方案确实无懈可击。只需教会百姓三百基础汉字与两千常用字,代代相传,终有一日会迎来文教昌明的盛世。

  到那时,他们的子孙将泯然众人,再难保有如今高高在上的特权。

  ......

  至于阻挠此策?除非天下百万读书人同心协力拒不执行。但——

  【这可能吗?】

  想到新科举中对那些教化有功的州才、秀才的特殊优待,宋濂等文臣脸上不禁浮现苦涩笑意。

  【绝无可能!】

  【在官位未至我等这般高位前,甚至尚未入仕之时!】

  【天下尚未取得功名的文人学子,根本不会考虑如此长远之事!】

  【他们唯一在意的,是如何通过科举,如何踏入仕途,如何登上高位!】

  正如千万富豪会思索如何理财投资,

  而尚未致富之人,满心只想着如何成为富豪。

  天下文人眼中,唯有教化任务带来的眼前利益,至于对子孙后代的影响,他们视而不见。

  即便看见,也会假装未见。

  这些老祖宗连自身能否做官都未可知,谁会在意数十上百年后子孙的仕途?

  【阳谋!】

  【 的阳谋!】

  【这位圣人仓颉氏,当真摆出了一个我等无法 的阳谋!】

  【难道他真不在意子孙后代将面临的竞争?】

  【也是,既得圣人仓颉氏之名,只要子孙不像孔家那般 人怨,世代富贵这确实是能让天下百姓共同称颂的圣人之举!!!

  当宋濂等文官还在犹豫时,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郑国公常茂等一众武将勋贵已率先向朱元璋行礼庆贺:

  “恭贺陛下,大明教化盛世近在眼前!!!”

  “陛下圣明,大明文教必将超越古今!!!”

  “末将全力支持此教化之策,必能功成!!!”

  “说得对!若推行此策,大明子民皆可读书识字,皆有资格参与科举!!!”

  “恳请陛下推行此教化大计!!!”

  ……

  众武将高声疾呼,声震殿宇。

  他们虽是武人,却不乏明眼之辈。许多人都看出此策推行数十年后,将对文官子孙造成深远影响。

  然而,这与他们何干?

  武将世家,子孙世代以军功立身。若弃武从文,反惹人耻笑。天下百姓皆可读书科举,对将门影响有限,却能让文官后辈根基动摇——如此好事,岂能不鼎力支持?

  朱元璋未理会武将们的喧嚷,目光扫过文官队列,再度发问:

  “诸位爱倾,对此教化之策有何见解?”

  此番问话,已透出寒意。

  宋濂等人浑身一颤。先前迟疑不答已是失仪,若再拖延,少不得要受廷杖之刑。众文官慌忙俯首:

  “臣等对此策绝无异议!!!”

  “此乃教化万民的旷世良策!!!”

  “陛下圣明!千古未竟的教化大业,终将由陛下成就!!!”

  殿内群臣纷纷献上贺词,各种溢美之词此起彼伏。

  宋濂等文官在短暂的失态后,已然明白朱元璋与仓颉氏设下的乃是无解之局。纵使心中万般不愿,此刻也不得不暂时认同这项教化天下的方略。毕竟若当场反对,只怕龙颜震怒之下,谁都讨不得好。至于日后能否另寻对策,只能从长计议。
  http://www.paoshu5.cc/book/46182/16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