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新官,旧账,民心秤
推荐阅读:
锦绣农女种田忙
都市神医叶辰孙怡夏若雪
从继承家族开始变强
重回1988人生重启
叶辰夏若雪
重生85:我的女人有点多
暴君哭着撩我却天天沉迷基建扶贫
最强小神农
最强狂兵
谍影:命令与征服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董国云的调令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榆林官场的湖心,涟漪尚未平息,新任县委书记的人选已尘埃落定:方文山,原苏北省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消息传来,榆林上下议论纷纷。政策研究室,典型的“智囊”部门,方文山更是以理论功底深厚、文章锦绣着称。这样一个“学院派”空降榆林,是福是祸?他能驾驭得了榆林这个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新旧矛盾交织的复杂局面吗?特别是,他如何看待董国云留下的“政治遗产”——开发区和如火如荼却又资金告急的“北洼子”棚改?
带着这些疑问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李鸣风参加了方文山到任后的第一次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
方文山约莫四十多岁,戴着金丝眼镜,面容清癯,举止斯文,说话不疾不徐,带着浓厚的书卷气。他没有发表慷慨激昂的就职演说,也没有立刻烧起所谓的“三把火”。会议开始,他直接进入主题:
“同志们,省委派我来榆林工作,是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初来乍到,情况不熟,首要任务是学习、调研。今天这个会,既是见面会,也是情况通报会。请各位常委和列席的同志,围绕分管领域,简明扼要地谈一谈当前榆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矛盾、最紧迫任务以及你们的思考。不穿靴戴帽,直奔问题核心。就从郑县长开始吧。”
郑卫国作为政府主官,当仁不让。他重点汇报了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现状、面临的竞争压力和下一步招商引资的难点,强调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在提到“北洼子”棚改时,他语气略显复杂:“……该项目是董国云同志在任时启动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确权工作已完成近七成,但资金压力巨大,省级试点批文尚未最终落地,社会资本苏北建工仍在观望,项目有停滞风险。如何平衡民生投入与财政可持续性,需要县委统筹考虑。”
轮到李鸣风发言时,他更加聚焦于“北洼子”本身:“方书记,郑县长,各位领导。‘北洼子’棚改,核心是**救民于危难**。三百多户居民,近千人,长期生活在随时可能倒塌的危房之中,王德顺家的悲剧就是血淋淋的教训!项目启动至今,民心所向,进展来之不易。当前最大瓶颈是资金,省级试点批文是撬动社会资本的‘钥匙’。恳请县委继续给予强力支持,推动试点尽快落地。同时,街道层面正全力优化补偿方案细节,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确保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方文山听得非常认真,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他没有当场表态,只是偶尔就某个细节提问,问题往往切中要害,显示出极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基层情况的快速理解能力。
会议结束,方文山只做了简短总结:“感谢各位的坦诚。榆林的情况,比我想象的更复杂,也更充满希望。开发区是引擎,‘北洼子’是民心秤,二者都关乎榆林未来。我个人的初步想法是:**稳定为先,民生为本,发展为要。**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会深入基层调研,重点就是开发区和‘北洼子’。希望同志们保持工作连续性,该推进的继续推进,重大事项及时汇报。”
“稳定为先,民生为本,发展为要。”这十二个字,看似四平八稳,却透露出方文山谨慎务实、不轻易打破现有格局的施政风格。李鸣风稍稍松了口气,至少新书记没有否定“北洼子”的价值,但也听出了“稳定”被放在首位的潜台词——这或许意味着他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会更加敏感。
散会后,郑卫国特意叫住了李鸣风。
“鸣风,方书记初来,风格还摸不透。‘北洼子’的事,你既要积极推进,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汇报,多沟通。”郑卫国的语气带着关切,但眼神深处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资金的事,县里压力确实很大。方书记刚来,财政盘子还没摸清,一下子让他批大额资金支持,恐怕……”
李鸣风听出了郑卫国的言外之意:董国云在时,郑卫国全力支持“北洼子”,既有政治考量,也有与董国云默契配合的因素。如今换了新书记,郑卫国的立场变得更加微妙。他既要维护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又要在新书记面前保持“分寸感”,不想在新旧交替之际,给方文山留下“董国云影子”或“财政冒进”的印象。
“郑县长,我明白您的难处。”李鸣风诚恳地说,“‘北洼子’的资金缺口,我会优先争取省级试点资金和社会资本。县财政这边,希望能保障基本的过渡安置和应急排险费用,确保项目不彻底停摆,给居民一个交代。具体需要多少,我会尽快拿出一个精准的预算方案给您和方书记过目。”
“嗯,这样比较稳妥。”郑卫国点点头,“方案要细,依据要充分。方书记是搞研究出身,最看重数据和逻辑。”
就在李鸣风为新书记的调研和资金问题绞尽脑汁时,陈芳带来了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难题——来自王德顺家。
“李书记,王德顺大爷的儿子王强……找到我了。”陈芳眉头紧锁,“他说……他们家的补偿安置,可能有点问题。”
“什么问题?按政策,他们是特困户,有专项救助,应该能保障一套小户型安置房和基本生活啊?”李鸣风不解。
“是产权问题。”陈芳叹了口气,“联合确权小组复核确认,王德顺家倒塌的两间房,其中一间是当年厂里分的宿舍,有房改手续,算合法有证,可以补偿。但另一间,是他家后来在屋后空地上自己搭的棚子扩建的,没有任何手续,属于违章建筑……”
李鸣风的心沉了下去。他明白了。
“王强说,他爹娘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还有他一个残疾儿子,两间房勉强够住。现在按政策,只能补偿那一间有证的,违章搭建部分只能拿点象征性的搬迁补助。这点钱,加上特困救助,在县城根本买不起也租不起能住下他们一家三口的房子!过渡板房只能暂时栖身,以后怎么办?他们……他们觉得天要塌了。”
阳光政策之下,阴影依然存在。王德顺家的遭遇极具代表性——历史形成的居住需求与严格的产权政策之间的矛盾。他们是“北洼子”改造的支持者,是李鸣风承诺要保障的对象,如今却可能成为新政策下最无助的一群人。
“走,去王德顺家看看!”李鸣风抓起外套。
再次走进过渡板房小区王德顺的家,气氛与上次的喜悦截然不同。王德顺老汉坐在小凳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愁容满面。李秀花唉声叹气。王强则是一脸的焦虑和不甘。
“李书记……”王德顺看到李鸣风,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期盼和惶恐,“那间棚子……是俺们自己搭的,是没手续……可……可要不是地方不够住,谁愿意搭那个啊?现在……现在可咋整啊?俺们这一家子……”
李鸣风看着这狭小但整洁的板房,看着王强那条不便的腿,听着老人无助的话语,心中五味杂陈。他承诺过让他们住上有尊严的房子,但政策的刚性却可能让这个承诺打折。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困境,更是“北洼子”改造能否真正赢得民心、实现善治的关键考验!如果连王德顺这样的典型都保障不好,如何取信于其他居民?那些潜在的“钉子户”岂不是更有理由质疑和抵制?
几天后,李鸣风正在办公室与陈芳、刘强紧急研究王德顺家等类似特殊困难户的解决方案,试图在政策框架内寻找弹性空间,如提高救助标准、提供长期低租金保障房等,办公室门被轻轻敲响。
被带进来的是县委办的一位副主任,神色有些异样:“李书记,方书记……来了。”
李鸣风一愣,立刻起身。只见方文山独自一人,穿着普通的夹克衫,已经站在了门口,脸上带着温和但探究的微笑。
“方书记!您怎么来了?快请进!”李鸣风连忙迎上去。
“鸣风同志,打扰了。我随便走走看看,不用惊动大家。”方文山摆摆手,目光扫过办公室内略显紧张的氛围和陈芳手里拿着的写满困难户名单的表格,“在开会?讨论‘北洼子’的事?”
“是,方书记。正在研究几户特殊困难家庭的安置问题。”李鸣风简要汇报了王德顺家面临的产权困境和实际困难。
方文山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最后问道:“类似王德顺家这样的情况,‘北洼子’还有多少户?”
“初步排查,大约有十几户。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因居住困难自行扩建或搭建,但属于无证违章的。”陈芳回答道。
“嗯。”方文山沉吟片刻,没有立刻表态,反而问道:“鸣风同志,你对‘依法依规’和‘实事求是’这两个原则,在基层治理中如何平衡,怎么看?”
这个问题看似随意,实则尖锐!直接指向了王德顺家困境的核心,也考验着李鸣风的治理理念和应变能力。
李鸣风深吸一口气,坦然回答:“方书记,我认为,依法依规是底线,是公平公正的保障,必须坚守。但基层情况千差万别,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完全的生搬硬套,有时会背离政策的初衷,甚至伤害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在坚持底线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政策允许的空间内,寻找最符合实际、最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方案。就像王德顺家,他们的违章搭建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完全不予考虑,可能将他们推向绝境,也不符合我们棚改‘救民于危难’的初衷。但也不能突破法律框架,需要找到一条既合法合规、又能体现政策温度的路子。”
方文山静静地听着,镜片后的目光深邃难测。他没有评价李鸣风的回答,只是点了点头:“嗯。棚改是系统工程,既要讲政策,也要讲方法,更要讲温度。你们继续研究,拿出一个既合规又能解决问题的细化方案,报县委县政府研究。”他又看似随意地问了问街道日常管理的情况,特别是郑卫国要求的“净畅宁绿亮美”的进展。
临走前,方文山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榆林街道略显陈旧的街景,忽然说了一句:“鸣风同志,城市更新,不仅在于盖新楼、修新路,更在于化解旧账、抚平伤痕、点亮人心。‘北洼子’这块硬骨头,你啃得不容易。民心是杆秤,分量有多重,你我心里都要有数。”
说完,他便离开了,留下李鸣风等人陷入沉思。
方文山这次不打招呼的“微服”考察,如同一场无声的考核。他看到了“北洼子”推进的艰难,看到了基层干部的忙碌,也看到了王德顺家这样的民生痛点。他没有轻易表态,但“民心是杆秤”这句话,却重重地敲在了李鸣风心上。这杆秤,不仅称量着“北洼子”改造的成败,也将称量着他李鸣风在新书记心中的分量。
资金的压力、新书记的审视、郑卫国的微妙、王德顺家的困境……重重挑战如同无形的绳索,缠绕着“北洼子”这艘刚刚破冰前行的航船。李鸣风知道,他必须找到解开这些绳索的钥匙,在政策与民心的天平上,放下一枚足够分量的砝码。方文山留下的那句箴言,既是压力,也是指引。他拿起笔,在王德顺家的名单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突破口,或许就在这里。
http://www.paoshu5.cc/book/46253/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