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逆鳞少年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1994年的春天,改革的气息已悄然浸润着淮河镇中学,但旧有的教育体制仍如教学楼前那排老梧桐,根系深扎。校园是典型的九十年代风貌,红砖墙的宿舍楼,水泥抹面的教学楼,以及总是在课间喧闹无比的泥土操场。而在这里,最为敏感的神经,莫过于“重点班”与“普通班”之间那道无形的鸿沟。

  风波初起:一掌与一眼

  三月的一个午后,春风带着梧桐新芽的清香,慵懒地钻进初一(3)班——一个典型的普通班。知晓哥正百无聊赖地趴在课桌上,研究着一本皱巴巴的《少林拳法图解》,椅子随着他无意识的动作,一次次抵到后桌。

  “路知晓!”一个清脆却带着恼怒的声音在他身后炸响,同时,圆珠笔尖不客气地戳了戳他的后脑勺。“你再把椅子往后挤,我桌子都要翻到走廊去了!”

  知晓哥懒洋洋地转过半张脸。后桌是潘小花,一个从省城转学来的姑娘,总是穿着雪白的运动鞋,在这群灰扑扑的乡下孩子里,扎眼得如同荷叶上的水珠。他撇撇嘴:“潘大小姐,您那书包都能装下整个教室了,还不许人伸个腿?”

  话音未落,“啪”的一声脆响,左脸瞬间火辣起来。全班刹那寂静。潘小花举着的手微微颤抖,指节泛白,她眼眶里迅速蓄起两汪清水:“谁让你总欺负人!”说完,抓起课本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教室。

  那一巴掌,不仅打疼了他的脸,更打懵了他的心。傍晚武术训练时,他把所有的憋闷都发泄在了沙袋上。汗水涔涔中,教练叼着烟卷指点:“晓之,白鹤亮翅要收着三分力,伤人容易收势难。”他望着镜中自己微红的脸颊,恍惚间,却想起潘小花跑开时,发梢那根飞扬的红绸带。

  契机显现:被发现的“天赋”

  平静(或者说,平庸)的学习生活,很快被一纸通知打破。数学课代表抱着一摞竞赛选拔试卷冲进教室时,知晓哥正和李磊在课桌下用橡皮擦玩弹射游戏。

  “这次竞赛选拔……”班主任刘老师推了推他的金丝眼镜,目光在教室里扫视,最后定格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路知晓。”

  哄笑声瞬间炸开。李磊的橡皮擦甚至“嗖”地飞过讲台,正中黑板报上“好好学习”的标语。知晓哥自己也差点从椅子上滑下去,他指着自己的鼻子,难以置信:“老师您逗我呢?我上次月考数学才61分!”

  刘老师却不为所动,把报名表拍在他面前,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我看过你帮体育委员画的跳远抛物线分析图。”他的手指点向知晓哥那本满是涂鸦的草稿本——上面除了数学公式,更多的是他为了计算武术动作角度、力道而画的几何图形和轨迹分析。那些曾被视作“不务正业”的涂鸦,此刻在夕阳的余晖里,竟泛着某种奇异的、被智慧之光眷顾的金色。

  竞赛逆袭:意外的掌声

  竞赛当天,握着准考证的手心满是冷汗。在考场外,他突然看到潘小花从重点班的队列里钻出来,快步走到他面前,往他手里塞了块薄荷糖,声音低低地说:“喂,别给我们普通班丢脸啊。”她今天没扎那条耀眼的红绸带,指尖的温度透过糖纸,带来一丝莫名的安抚。

  考场里,他凝神静气。当面对最后一道复杂的立体几何题时,他眼前浮现的不是枯燥的定理,而是武术套路中身形腾挪、劲力转换的空间轨迹。他下意识地用分解武术招式的方法去拆解题干,思路竟豁然开朗。当他在黑板上清晰地写出解答过程时,监考老师扶着老花镜,凑近看了三遍。

  颁奖典礼上,校长念到“第三名,初一(3)班路知晓”时,台下先是片刻的寂静,随即,刘老师第一个猛地跳起来鼓掌,激动得像个赢了弹珠游戏的孩子。

  印证与超越:功夫在诗外

  这份从竞赛中建立的信心,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更大的涟漪。不久后的校运会上,知晓哥凭借常年习武打下的底子,在长跑和引体向上等项目中轻松夺冠,让所有人都见识到这个“普通班”学生不普通的身体素质。

  而真正的巅峰,在期末考试到来。放榜那天,蝉鸣聒噪。知晓哥正蹲在单杠下啃冰棍,忽然听见教务主任带着破音的呼喊:“奇迹啊!普通班学生总分超重点班70分!路知晓!路知晓在哪?”

  冰棍“啪嗒”掉在地上。他抬头,看见潘小花逆着光向他跑来,裙摆飞扬:“重点班要解散了!校长说要重新分班……”她喘着气,发丝间有淡淡的茉莉香,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你知道吗?你数学最后那道附加题,用的是武术套路里的招式分解法对不对?”

  教学楼的阴影缓缓移动,知晓哥望着公告栏上自己高悬的名字,突然明白了许多。那些深夜里咬牙完成的俯卧撑,那些引体向上时肌肉灼烧的痛楚,那些在月光下、沙地上用树枝演算的轨迹……武术训练所赋予他的,远不止强健的体魄,更是那种超越极限的毅力、专注力以及对空间、力量的精妙感知。这一切,无形中化为了他攻克学习难关的利器。

  时代的回响:重点班的解散

  教务处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听说有家长开始质疑重点班制度的公平性。刘老师夹着教案走过,突然对知晓哥眨眨眼:“晓之,下个月市里有青少年数学建模比赛,要不要试试用武术思维解动力学问题?”

  蝉声在这一刻仿佛停了。知晓哥看见梧桐树的新叶在风中舒展,划出优美的抛物线。潘小花弯腰捡起那根掉落的冰棍棒,在沙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函数图像,笑着说:“喂,重点班那些书呆子,现在肯定在跳脚呢。”

  重点班的解散,象征着一个旧有教育理念的转变,而知晓哥的成长与逆袭,恰好见证了这种转变的开端,见证了在追求教育公平与鼓励个性发展的道路上,一个少年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撞开了那扇看似坚固的门。

  正所谓:《逆鳞少年》

  梧桐新绿三月天,掌落惊鸿砚台前。

  喧声乍破西窗雨,目慑方知玉漏寒。

  俯卧星沉五十数,臂悬云外十八旋。

  涂鸦竟化龙门跃,慧眼偏识璞玉眠。

  墨榜高悬惊四座,红绸犹舞旧时檐。

  这段1994年的校园往事,如同一个微缩的景观,展现了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一个乡村少年如何凭借自身独特的禀赋(武术)与外界的机遇(竞赛)、师长的慧眼(刘老师)以及朦胧的激励(潘小花),突破了环境的桎梏,完成了对自我的重新认知与超越。这不仅是知晓哥个人的胜利,更是一个时代教育观念开始悄然松动的印记。
  http://www.paoshu5.cc/book/46263/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