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8章 捷报2
推荐阅读:
九龙夺嫡:被贬北凉,六皇子飘了
曹营第一谋士,手拿论语吊打吕布
汉室风云录
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
少年战歌
花荣打造忠义新梁山
季汉大司马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刚穿越就被活埋,我要横推明末
抗日之铁血战将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夜晚,翠微宫,含风殿。“报~~四百里加急!”
殿外传来红翎信使的长喝声。
紧接着,殿外风尘仆仆普的信使一路奔跑,进入含风殿,单膝跪地,双手捧着一封羊皮卷。
“启奏陛下,四百里加急,边关捷报!”
虽然身体疲惫,但是信使的精神依旧昂扬。
灭国之战啊。
这泼天的功劳。
李世民起身来到信使面前,不等王德转呈,他自己接过了羊皮卷,展开,拿出里面竹筒,验过了火漆,而后拆开来看。
信使腾出双手,取下护在怀中的包裹。
“陛下,高昌王印绶信物在此。”
李世民依旧在看捷报,王德上前,接过了印绶,捧在手里,候在李世民身边。
李世民看完捷报,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并没有多么的欣喜若狂。
这是预料之内的结果。
若是此时的大唐连一个小小的高昌都灭不了,那如此苦心经营朝堂,有什么用?
还是将这身衣裳脱下来,洗洗送给别人穿好了。
“不错,高昌已经平定,西域之路,自此畅通。”
“恭贺陛下。”王德很是有眼力见的道喜。
李世民的目光这才看向王德手里捧着的高昌王的印绶。
这印绶,才赐给他两年的光景,这就回来了?
作死。
李世民挥了挥手,这印绶,就交给礼部去处理了吧。
往后,就没有什么高昌国了。
“王德,着人带他下去好好休息,另外,召长孙无忌,房玄龄他们过来。”
“是。”王德应声。
一刻钟后,含风殿内,众人齐聚。
李世民将侯君集送来的捷报传阅众人。
诸多重臣纷纷面露喜色,躬身贺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天佑大唐啊。”
众人相视而笑。
“好了,仗打赢了,到时候鞠文泰父子会被带到长安来,商议一下,该如何处置他们,另外,原本的高昌,现如今已经是大唐的土地,此地乃西域咽喉,诸卿以为,该如何处置?”
房玄龄率先开口:“陛下,高昌之地,民风迥异,又处四战之地。臣以为,当效仿当年平定东突厥之旧例,设立都护府,派遣重臣镇守,统辖军政,抚慰新附,方可保长治久安。”
长孙无忌立即附和:“房相所言极是,这么重要的地方,要牢牢地掌握在大唐的手里,设立都护府,以彰显此地主权在我大唐,二则能够更好的管理当地民众及往来商旅,三则,西突厥刚刚对大唐称臣,局势不算稳定,若此时设立都护府,也能震慑西突厥,让他们老老实实的在那里养牛放羊,不敢有异动。”
杜如晦想了想,随即开口:“不仅仅是设立都护府,更需要移民实边,派遣官吏,推行大唐律法,教化当地百姓,使其渐染华风,从根本上,真正的让其成为大唐的领土。”
李世民一边听一边点头。
“恩,该是如此。”
“这样,即日起,于高昌故地设西州都护府,左骁卫大将军、潞国公侯君集暂领官职,待其班师回朝叙功后,再派遣其他干练之臣前往。”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应和。
大唐军队灭高昌的捷报很快就传开了,这是一件好事,消息就像是长了翅膀一样,传到了长安,传到了庄子上。
朝廷的露布飞骑,背着插有羽毛的告捷文书,一路高呼着“高昌大捷!”,风驰电掣般冲入明德门。
紧接着,市井之间便如同烧开的滚水般沸腾起来。
茶楼酒肆、街谈巷议,所有人都在兴奋地谈论着这场遥远的胜利。
“听说了吗?侯大将军把高昌给灭啦!”
“真的假的?这么快?这才多久?”
“千真万确!告捷的骑兵都进城了!高昌王都被活捉了!”
“太好了!让那麹文泰再敢嚣张!封锁贡道?这就是下场!”
“大唐万胜!陛下万岁!”
番邦胡人在大唐地位低下,如此一来所造就的,就是身为大唐子民的骄傲感。
没错,大唐国力强盛,大唐军队威武,大唐子民就是高人一等!
这不,朝中大将,又灭一国。
百姓们不懂什么西域有多么的重要,最直观的就是,大唐打胜仗了。
大唐周围安稳,没有敢闹事的,哪个国家闹事,大唐就能平了他。
军报的抄件也送到了庄子上。
李承乾在看过捷报之后,激动的直接从书案后站起来了,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光、
“好,太好了,侯将军果然不负众望,这场仗,打的真是兵贵神速,这就已经定下乾坤了。”
李承乾拿着捷报,往后院奔去。
这会儿王叔正在后院里带狸奴玩耍。
“王叔。”李承乾脚下生风,直接来到李复这边。
“恩?怎么了?”李复问道:“什么事?这么高兴。”
“侯将军,拿下高昌了,自此,西域咽喉之地在大唐,贡道畅通,心心念念的棉花地,也到手了。”李承乾满脸笑意的说道。
李复闻言,先是一愣,随后哈哈大笑。
快,实在是太快了。
“侯将军还真是快啊,这下,西域总算是能安稳一阵子了。”
“没错,阿耶已经与几位相公商议过了,要设立西州都护府,暂时由侯将军代领。”李承乾说道:“既然地盘拿到手了,自然是要好好经营,彻底划入大唐。”
两人正说着,李泰和李恪两人也风尘仆仆的跑回来了,看这架势,是从书院一路跑回来的。
“王叔王叔!!”
“高昌被拿下了,是真的吗?”
嚯,消息都传到书院了吗?
“是真的,这等军国大事,没有人敢乱传。”李承乾晃了晃手里的捷报:“看,这是抄送过来的。”
李恪和李泰两人凑到一块,去看那捷报。
兄弟仨凑在一起,讨论着西域的形势。
拿下来容易,想要经营好,这才是难事。
侯君集在那里能稳住形势,但是他不善经营。
所以,朝廷最好还是要派个官员过去。
当然,这些,李世民身边的那些朝臣们一定能够想得到,自己用不着瞎操心。
不过......侯君集打高昌,听说,他在高昌刮地皮了........
恐怕就这一条,弹劾侯君集的人就不少。
李复看了一眼李承乾。
那侯君集,将来可是李承乾的老丈人。
是李承乾造反的铁杆支持者。
“高明。”李复看向李承乾。
“恩?王叔。”李承乾应声。
“你与那侯将军,可熟悉?有交情?”李复问道。
李承乾闻言,怔愣一瞬,随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王叔,虽然这件事我也只是听母亲提了一嘴,但是最终结果还没有定下来呢。”
“先前阿耶与母后,为我相看合适的定亲人选,这当中,就有侯将军的女儿。”
李承乾已经加冠了,宫中势必要为他将来的婚事提早做打算,毕竟太子成婚,礼仪流程什么的,都颇为复杂,这个时候相看,定下来人选,皇帝赐婚,可能也要等个三五年之后才能正式成亲。
三五年之后,李承乾也就十七八岁了。
刚刚好。
李复听到李承乾这般说,心中暗道一声。
果然如此。
为李承乾挑选太子妃以及侧妃,最终还是与侯君集有交集的。
侯君集的女儿侯氏,依旧被列为了选择对象之一。
而看李承乾的表情,也知道,他对婚事这方面,本身也没有太多的想法,更多的是听从李二凤两口子的安排。
太子的亲事,向来如此。
莫说是太子了,便是李恪,李泰他们的亲事,也由不得他们自己来决定。
皇室子弟的亲事,背后都是政治纽带。
“高明。”李复语气平和:“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其是身份,更是如此,你阿耶和母亲为你挑选的,必然都是家世,品性上佳的贵女,这一点王叔丝毫不怀疑。”
“但是亲事背后所呈现出的东西,你心里也要有个数。”
李承乾认真点头。
“侯将军是一员悍将,王叔虽然不在朝中,但是多少也听说过一些。”
“侯将军带兵彪悍,是一把快刀,用好了,无往不利,但是若稍有疏忽,恐刀亦会伤及自身。”
李承乾认真点头。
“他此番在高昌征战,刮地皮的事情,你应该也有所耳闻,因此,朝中参奏他的,不会在少数。”
“此举虽于战事有利,却也极易授人以柄,惹来清流非议,有损其自身官声。”
李承乾蹙眉。
“那他此举.......”
“切要看他如何用了。”李复说道:“在哪儿取的,在哪儿用,或者是,你阿耶自有安排,那就是一切以你阿耶为准则了。”
刮地皮这事儿,不算大。
毕竟又不是刮自家地皮。
但是刮完了,你自己留下了,那事情就大了。
这叫贪污。
历史上,侯君集在打高昌的时候,因为搜刮财货,自己藏起来了,可是吃过大亏的。
如今,侯君集又成了李承乾的老丈人候选人,甚至可能在李二凤两口子心里已经定下来了。
尤其是侯君集如今有了高昌的灭国之功在身上,等他回来,赐婚的诏书在这个时候下达,不是刚刚好吗?
也算是奖赏了侯君集的军功。
让侯君集这个武将,归在了太子东宫的阵营。
或许,历史上的李世民,也是这般打算的,只是后续,出了大岔子。
而侯君集的利益,跟东宫绑在了一起,一旦李承乾被废,那他这个太子的老丈人又会有什么下场?
所以,即便是造反,他也要死保李承乾。
李承乾思索着,低声问道。
“那我,是否需要,写封信给侯将军?”
李复摇了摇头。
“太过于明显了。”李复说道:“况且,现在你与侯将军女儿的亲事还没有定下来呢,你以什么身份去写呢?”
“所以,你即便是心里有数,也不能说。”
“有时候,还是要看着身边的一些人去撞南墙,去头破血流的,不吃亏,就不会长教训。”
眼下李承乾要是写信给侯君集,那就是纯属多余了。
所以只能寄希望于,侯君集现在可千万别飘。
刮地皮的事情,早就传回来了,弹劾的事情,之所以到现在留中未发,也是李世民强行按着的,但凡侯君集在西域行将踏错,那李世民桌案上弹劾他的奏章,可真就有用武之地了。
现在的侯君集,还没有成为太子的老丈人,所以,倒也不用提前担心,他的一举一动会为东宫带来什么影响,东宫的声誉如何如何,跟他还不挂钩。
但是如果刮地皮的事情真的对侯君集造成影响,那侯家跟皇室的这门亲事,李二凤两口子恐怕就要考虑考虑了。
李二凤念情谊,或许不会轻易放弃。
但是长孙皇后在旁,是清醒的,会提醒李二凤。
长孙皇后的意见,李二凤还是会听的,尤其是会影响到太子的事情,那李二凤,也要做个取舍了。
外人再怎么样,情谊再深厚,相比起自家儿子来,如果只是个普通的儿子,那不一定会改变结果。
可是这个儿子,是太子呢?是他的继任者呢?
李承乾听过李复的话,面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聪慧过人,自然听出了自家王叔的弦外之音。
与侯家的亲事成不成,这里头还有变数,这变数就是侯君集在西域的所作所为。
当然,即便是成了,这里头,除却利益之外,也是有风险的。
侯君集身为领兵之人的性格缺陷,就是隐藏在联姻背后的风险。
不是不能用,而是如何用,谨慎用。
李承乾对着李复拱手一礼。
“多谢王叔提醒,小侄明白了。”
李复笑了笑,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
“王叔没有什么别的意思,只是作为长辈,多嘴几句,你心里也要有自己的判断,最终人选,陛下和皇后娘娘自有圣裁。”
“无论将来东宫之中有多少人,各自出身如何,什么样的身份,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其关联之人,用之亦需谨慎。
近之,则需察之。储君之道,在于平衡,在于明察,切不可因私谊而废公义,更不可被外戚之势所裹挟。”
http://www.paoshu5.cc/book/15002/157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