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铁环与石磙
推荐阅读:
锦绣农女种田忙
都市神医叶辰孙怡夏若雪
从继承家族开始变强
重回1988人生重启
叶辰夏若雪
重生85:我的女人有点多
暴君哭着撩我却天天沉迷基建扶贫
最强小神农
最强狂兵
谍影:命令与征服
最新网址:http://www.paoshu5.cc
知晓哥的出生虽然让陆家倾家荡产,但他的童年,却是在蜜罐里泡大的。作为家里的老九,上面有四个哥哥、四个姐姐,他是名副其实的“老幺”。这还不算,父亲路大侠兄弟几个,给他带来了二十多个堂兄堂姐。在这个庞大的家族体系里,知晓哥成了那个被所有人溺爱和疼爱的中心。尽管家境清贫,残垣断壁,但他的童年世界,充满了皖北平原赋予的、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一九八零年代,陆家村,童年的乐章
八十年代的安徽农村,孩子们的娱乐就地取材,与自然和农事紧密相连,编织成一曲生机勃勃的田园乐章。
· 集体竞技的汗水与欢笑:
冬日的打谷场上,男孩们靠着墙根,单腿独立,用手扳着另一条腿的膝盖,玩着“撞拐”(斗鸡),撞击声和欢叫声能驱散所有寒意。用短木棍击打长木棍(“尜”)一端的“打尜”,考验的是眼力和臂力,木棍飞行的弧线总能引来一片惊呼。用旧书本、报纸叠成的厚厚“四角”(摔面包),在孩子们手中轮流摔向地面,啪嗒声此起彼伏,赢家能收获一摞“战利品”,输家则悻悻地去寻找更多的纸张。
· 自制玩具的创意与乐趣:
一根钢筋弯成的圆环,配上一个铁丝钩,就成了风靡全村的“推铁环”。知晓哥和小伙伴们推着铁环,在田间小路和刚收割完的麦场上飞驰,那是属于他们的“F1赛道”。用树杈、橡皮筋和从旧内胎上剪下的气门芯做成的“弹弓枪”,是男孩们的宝贝,比试谁打得准,目标是树上的枯果或画在墙上的圆圈。和一团粘性极佳的黄胶泥,捏成碗状,高高举起,用力往地上一摔——“砰!”一声脆响,泥巴四溅,比谁的“泥炮”响声大,破洞圆。
· 自然农事的探索与野趣:
秋收后,巨大的麦秸垛成了天然的游乐场,捉迷藏在这里进行得惊心动魄,钻进钻出,一身草屑,乐此不疲。夏秋的田间,狗尾巴草串起的蚂蚱是他们的“战利品”,胆大的孩子会捡来干树枝,升起一小堆火,把蚂蚱烤得焦香,撒上一点点偷来的盐,便是无上的美味。雨季过后,村边的小河沟水涨了起来,知晓哥和哥哥们会光着屁股跳进去,徒手在浑浊的水里摸鲫鱼、抓泥鳅,用搪瓷盆当临时鱼缸,收获虽不一定丰盛,过程却充满惊喜。
· 传统民俗的季节性狂欢:
正月十五,母亲李玉兰会用面团捏成小小的油灯盏,插上棉芯,倒上珍贵的香油。夜晚,知晓哥和孩子们排队端着自己那盏如豆的灯火,在村里巡游,点点星光,照亮了童年的梦。中秋之夜,则有“摸秋”的习俗,孩子们偷偷溜进邻居家的菜地,“偷”个瓜果,被主人发现不仅不会挨骂,反而会被塞上一把花生瓜子,充满了乡里乡亲的温情与趣味。
这些零成本却趣味无穷的游戏,伴随着知晓哥和他的几十个小伙伴,反反复复,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幼年时光。他是这个庞大游戏群体的核心之一,享受着集体互动带来的无限乐趣。
惊险与温情:幼年插曲
然而,幸福的童年也并非全然一帆风顺,夹杂着些许惊险与独特的记忆。
1980年3月,知晓哥刚出生不久,母亲李玉兰因年过四十,奶水不足,小知晓只能靠米汤、面糊维系生命。有一次,一位邻家嫂子逗他,用筷子蘸了点牙膏让他舔。那又辣又冲的怪异味道,瞬间让小知晓皱紧了眉头,哇哇大哭,这独特的“味觉启蒙”让他吃了好一番苦头。
更大的危险发生在同年6月。全家总动员,抢收二十亩地的小麦。李玉兰把不到半岁的知晓哥放在打谷场边的荫凉处,用被子围好,便转身去忙碌了。没人注意到,场边那个用来碾压麦穗的巨大石磙(直径足有半米,长近一米,重达数百斤),不知何故,竟缓缓地向熟睡的婴儿滚去。眼看惨剧即将发生,石磙却在离知晓哥不到一尺的地方,被一块凸起的石头卡住,戛然而止。李玉兰回头瞥见,惊得魂飞魄散,冲过来一把抱起毫发无伤的儿子,后怕得浑身发抖。此事传开,村里人都说:“知晓这孩子,福大命大,将来必有后福。”
启蒙与成长:少年初识愁滋味
1986年,五岁多的知晓哥,开始尝试更“高级”的娱乐。他缠着哥哥,用一根缝衣针在煤油灯上烧红弯成了鱼钩,系上麻线,挂在竹竿上,挖来蚯蚓做饵,就在村口的鱼塘边开始了垂钓生涯。令人惊奇的是,他竟真的钓上了几十尾小小的“船钉鱼”。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战利品送到奶奶家,九十多岁的奶奶看着这个排行第二十三的小孙子,心疼又欢喜,不仅煲了鲜美的鱼汤,还偷偷塞给他一个大饼,让他带回家。知晓哥的小婶子和堂姐,常会半开玩笑地检查他是否从奶奶那儿得了“好处”,这次,知晓哥机灵地把饼藏在了怀里,成功“蒙混过关”。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87年夏,七岁的知晓哥到了上学的年龄。他的活动范围,也从纯粹的乡村,扩展到了父亲路大侠工作的机械厂家属院附近。
在家属院的“工人文化宫”前,他和小伙伴们——爱哭的胖墩***、机灵泼辣的假小子周晓燕,继续着他们的游戏。推铁环,打弹弓,孩子们的创造力在有限的物资中绽放。
但学习的压力也开始降临。父亲路大侠对他要求严格,常常板着脸让他背诵乘法口诀。母亲李玉兰则一如既往地温柔,在父子之间做着调解。一次,知晓哥偷偷翻看父亲珍藏的、用牛皮纸包着的《三国演义》,被逮个正着。他本以为会迎来一顿责骂,没想到父亲只是沉默地看了看书页,问道:“能看懂吗?”在知晓哥怯生生地提到“刘关张结义”后,父亲竟把书还给了他,只嘱咐别在暗处看,伤眼睛。这次经历,在知晓哥心里埋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也是在这时,他开始隐约感受到外界的风云。电视机里播放着“严打”的新闻,大人们的神情变得严肃。他进入淮河小学,班主任林老师是位下乡返城的知青,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知晓哥的语文天赋逐渐显露,他迷上了阅读,也开始发现父亲除了严肃之外的另一面——那个在书桌抽屉里珍藏着手写“技术革新笔记”,在深夜灯下自学技术书籍的父亲。
正如诗中所记:
《八十年代童年忆》
铁环滚过麦场东,弹指惊飞柳下虫。
泥炮炸开三寸雨,陀螺转尽五更风。
偷光三国油灯暗,烤薯香飘雪夜红。
石磙停缘天有意,牙膏滋味记朦胧。
这首诗,精准地捕捉了那个年代童年的精髓:有游戏的喧闹,有自然的野趣,有偷读名著的痴迷,有冬夜温暖的记忆,也暗含着石磙下的惊险和舔食牙膏的懵懂苦涩。
知晓哥的童年,就在这混合着泥土气息、麦秸清香、机油味道和书本墨香的复杂空气中,幸福而飞快地流逝着。他像一株生长在淮河岸边的野草,坚韧而充满活力,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更为复杂的少年时代。
http://www.paoshu5.cc/book/46263/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paoshu5.cc。泡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paoshu5.cc